潘常青:回归医疗初心

2018-01-14 23:36许定河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22期
关键词:胸科常青病房

文/本刊记者 许定河 徐书贤

学科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选准学科的特点和竞争点在哪里,不能同质化。

今年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建院六十周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三甲专科医院。略翻医院史料,建院之初,上海市胸科医院就汇聚起原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卫生局所属医院的一大批医学精英,黄家驷、兰锡纯、顾恺时、吴绍青、徐昌文、黄铭新、吴珏、丁果等。创建当年,医院被当时的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心胸外科进修基地,被誉为“中国心胸专科医生的摇篮”。

原来上海市胸科医院建院历史上有这么多著名专家助力发展,虽历史短暂却底蕴深厚,这让去年3月上任的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在翻阅医院史料时也十分惊讶。

不仅如此,建院以来,上海市胸科医院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我国第一架鼓泡式人工心肺机的研制和应用,国内首创塑料无缝人造血管、毛绒型涤纶人造血管、国内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株的建立、世界首例非血缘供体成人单侧肺叶移植术、国内首例冠脉搭桥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肺癌切除术……

经过60年长足发展,上海市胸科医院已形成胸部肿瘤学科群的专科特色,截至2016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年胸部手术量已突破一万例,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胸外科年手术数第一,其中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数近600例,占据全国第一。学科综合实力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全国第二、上海地区第一。

这些让潘常青感叹不已,上任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之前,他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也是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主攻胃肠道肿瘤,“与胸科有交集,但是不多”,潘常青表示,对于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印象也较“模糊”。

媒体在报道时指出,在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历史上,少有胃肠外科出身的院长。上任时,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对他的评价是:经验丰富、沉稳务实、思路清晰。

潘常青是从临床医生走向管理岗位的,历经科副主任、副院长、二级医院的派驻院长等管理岗位。做医生,他追求精益求精,术业有专攻;做管理,他接地气,贴临床,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从临床走向管理

学医并不是潘常青最初的理想,“喜欢开拓性思考,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他还是遵从了医生父亲的期望去读了医学院。如果说初进大学还目标迷茫的话,一次假期的探亲却让他坚定了学医的信念。

他假期回乡下探望奶奶,“前一天还在忙里忙外热情招待的奶奶”第二天早上却长睡不起。悲伤之余,他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对于死亡没有一个感觉和预知呢?奶奶的突然离世让他对学医有了更强的动力。

80年代,医学生普遍对外科比较青睐,“那时候年轻人多‘技术崇拜’感觉外科精准实在,内科比较理论化”,于是对外科十分感兴趣的他,抱着“能把患者的毛病看好”的想法进入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

不久,工作积极、上进心很强的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岗位竞争激烈的住院总医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做住院总医师,我们那个时候都争着抢着做住院总医师”,潘常青在做住院总医师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此后,作为佼佼者,他顺利留在了人人羡慕的普外科。

潘常青

普外科是医院精英人才的聚集现任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中共党员,普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管理硕士。上海市知联会会员,中国医院协会建筑系统研究分会会员,上海市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具有丰理经验。曾在医务、设备等多岗位担任管理者,率先在卫生系统中对医院后勤部门进行机构创新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地,潘常青主攻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外科治疗和化学治疗,2001年他所在的团队实现了四个上海市第一,其中包括:首例胰腺外分泌肠内引流式一期胰肾联合移植;首例减体积式原位肝移植;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重症肝炎急诊肝移植。

在这段时间里,潘常青如饥似渴地不断学习积累,“遇到没有预先估计的突发性的复合型复杂手术,怎样的方案及操作能使疗效最好而并发症最少,需要医生在短时间作出决策判断,这对于外科医生是最难的,”他苦学技术,累积经验,不断想象各种突发场景给自己出难题: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事先做一些预估和判断,想过的遇事就不会手忙脚乱,”他说。

四十不惑,42岁的潘常青达到了他外科生涯的巅峰期,这时的他“判断准确”,“手术敢做”,在普外科,“基本上没有拿不下来的手术”。

“这个年龄的外科医生大概是突破了某个点,不到这个年纪不会有这样的自信”。他认为这个年纪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是一个“去伪存真”的阶段,技术基本已经定型,也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能清楚看出一个外科医生的水平和实力。

临床出身的潘常青,在最初走上管理岗位时是“零经验”,他回顾做医生的时候,虽然经常说医、教、研、管理都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打心底并没有将管理看得那么重,或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

上海市胸科医院。

潘常青一向喜欢思考和钻研,“从临床转过来的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在管理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包括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积累很多经验。”

潘常青说,“我感觉让一部分医生去做管理不是坏事,可以对临床工作有更精确的指导作用。”对于临床和管理的看法,潘常青曾对媒体表示,“做临床工作,能让你看得比较深,做了管理以后,你看到的世界会比较大;学得深,又看得广。”

但管理之路没有捷径,潘常青来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后,开会,读报表,走动基层,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医院的情况,循序渐进,多角度、多层级地聆听与反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历和优势,经过一年实践、学习,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理论来。

人才是核心 学科是重点

潘常青认为,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是重点,而创新是关键。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医院临床学术型精品专科医院的目标,加快推进医院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多方位、多角度强化年轻人才尤其是35岁以下职工的培养力度,加速提高其专业技术和科研能力,为医院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保障,上海市胸科医院实施了SPES“四合一”人才培养制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Specialist)、博士后培养(Post doctor)、三年目标考核制度(Evaluation)、新进人员扶持计划(Support)。

“当然医院的核心是人,重点是学科,人也是为了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引进都要围绕学科重点方向去做。”

潘常青认为,学科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选准学科的特点和竞争点在哪里,不能同质化。”

学科建设要想有品牌度,技术领先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上海市胸科医院有序推进亚学科建设,科研体系及平台软硬件并举,实施科教兴院的主战略。

亚学科建设是医院保持专科医院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之一以心内科为例,在胸外科亚专科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基础上,上海市胸科医院研究制定了“心内科亚学科建设工作试点方案”,明确心内科亚学科建设框架、人员架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构建心内科亚学科建设目标与评价考核体系,组织开展亚学科主任副主任遴选、面试、考察,启动人员双向招聘,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与管理水平,为心内科各亚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学科可持续发展。

潘常青表示,亚学科建设不仅使整个学科研究方向明确,而且通过亚学科的建设,能“把年轻医生拔出来”。亚专科建立后,“希望通过一部分人的努力,能使某个学科冒尖,哪怕有一个点,对于医院是一件幸事”,同时,这也方便创新和激励培养人。通过亚学科建设,潘常青发现医院的年轻人更积极了。

潘常青喜欢深入病房现场办公。

潘院长认为,医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方向在于医院自身的定位。目前,上海市胸科医院在肺、食管、纵膈、气管疾病等方面,全国排名靠前,有很厚积淀的心血管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学科建设中临床和科研能力缺一不可。他认为,作为国内外一流的胸科医院,患者数量多、临床研究样本资源丰富是提升医院临床和基础科研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绝对优势。

此外,潘常青十分重视医院品牌建设。他表示,现实中,老百姓就医是冲着医院品牌和平台,反过来,医院的品牌也是来自于老百姓的口碑,“这是相互成就的”。在老百姓心目中,医院的品牌包括高水平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就医环境等,这其中临床技能技术是比较重要的。此外,业界较为看重的是科研实力,这些加起来就是医院的品牌。

打造日间医疗系统

21世纪初期,以“即治即走”见长的日间医疗服务引入大陆并迅速普及。日间病房是根据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需要短期住院观察治疗的特点,为患者量身定做的短、平、快式的新型医疗服务。

上海市胸科医院是上海地区最早开展患者“日间模式”的医院之一,自2006年开始,日间模式就逐步深入该院各个病区,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服务效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7年5月,上海市胸科院同步启用了集中化管理的“日间病房”和自助入院系统。在日间模式基础上创建的“日间病房”,是上海市胸科医院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全新探索。

2017年4月8日,潘常青出席第八届CSCO上海国际肺癌论坛及第四届中瑞国际肺癌论坛并发言。

据了解,上海市胸科医院开展的日间病房主要服务对象是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化疗反应要求相对独立的治疗空间,同时化疗过程的短时特性又区别于普通病房的住院治疗。基于此类病种治疗的双面性,日间病房作为一个规范的日间化疗服务流程和管理体系,提出一种介于门诊和住院之间的诊疗模式,既可以提供必要的观察和护理,保证医疗安全性,同时又区别于重症病患的长期住院模式,为保证日间化疗质量和病员安全舒适提供保障。

通过前期调研,对医院化疗患者的数量、住院时间、病情特点等进行全面总结、估计,由医务部总体负责日间病房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协同医院各个部门,采用“集中化、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以集中式管理为核心,以独立式病区为载体,打造一个科学、高效的日间医疗平台。

开设日间病房后,医院为其设置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医疗和护理单元,由呼吸内科和肿瘤内科派驻医疗组专人负责日常日间医疗业务管理,病房实行护士长带领下的全程整体护理制度,患者入院后集中式的日间病房管理,避免了以往病房内不同治疗周期、不同治疗模式、不同轻重病情的患者交杂在同一病房内的混杂局面。同时,基于化疗患者的短时治疗特点,一张床位一天内可以供几个患者使用,大大增加了床位的周转率,减少了病房空床现象,有效提高了医院的资源利用率。此外,日间病房从经济效益上来看,日间病房床位费按照留观标准收费,低于普通病房床位费,也为患者带来了实惠。

潘常青表示,日间病房运行以来,有效缓解了门急诊、病房的患者积压问题,大幅缩短了患者入院等待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医院服务效率,提升了患者体验。

上海市胸科医院打造了日间病房和自助服务整合的一体化日间医疗系统,将门诊预约、自助入院、医嘱处理、药品配置、输液操作等流程完美衔接,通过计算机后台算法自动计算处理,床位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统筹调配。同时,通过为日间化疗服务设置规范的操作流程、临床路径及专用的结构化表格式病历,对药品药物的用法用量进行规定并提供常规的医嘱套餐,使临床医师的精力得以释放。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出错概率,大幅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此外,日间医疗系统上对病案记录也进行了规范化设置,日间病房开展以来病史质量明显提升。

“一站式出入院”

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三甲专科医院,在心胸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权威影响,上海市胸科医院因为国内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心肺系统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住院量逐年攀升。日益增长的住院服务需求和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积极、广泛地探索寻求入院服务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现状,上海市胸科医院在全院通力合作及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支撑下,成立了全新的护理单元——出入院服务中心,于2016年12月下旬正式开始运行。据潘常青介绍,该中心创新工作机制,通过提供“一站式入院”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将各类心胸手术术前检查等诊疗服务进行整合,为患者提供集约式、全预约的住院诊疗服务。

具体而言,出入院服务中心实现了住院患者医疗服务“入院前”和“出院后”的双向延伸。中心现有的入院服务包括:入院预约及通知、入院手续办理、入院评估及相关处置、健康宣教、入院告知、转运至病区等等,入院检查(验血、心电图等)均提前至服务中心完成。出院服务包括:出院预约及通知、费用查询、费用结算及核查、结账手续办理、健康宣教、检查报告查询及通知、病史复印、医保政策咨询等等。除此之外,上海所有医保类型均可在出入院服务中心处进行网上实时结算,外地患者也可以在专门窗口进行异地医保的在线直接结算。

目前,上海市胸科医院住院患者取号后平均等候时间约2分钟,平均入院办理手续时间已缩短至7~8分钟,大大提升了住院服务的品质,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此外,缩短院前待床时间、术前检查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是医院和患者共同的需求。对于患者来说,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可以减少心理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对于医院而言,控制平均住院日是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之一,并且可以减少术前住院期间的医疗风险。在影响术前住院时间的众多因素当中,等待检查、等待手术所占的权重占90%。

基于这些情况,出入院服务中心开通了术前常规检查的服务功能,医生通知患者住院的同时下达“院前医嘱”,住院患者按照临床医师的预服务医嘱,直接至出入院服务中心办理好入院缴费手续后,按照院前医嘱内容完成护理体检、生命体征测量与录入、采血、心电图、检查预约等各类项目。为配合中心工作,加快术前检查速度医院医技辅诊科室每天预留一定的检查名额给开具了“院前医嘱”的住院患者,通过预留的“绿色通道”即可直接前往检查,免除检查预约操作,有效缩短患者的检查等候时间和报告获取时间。医院规定院前医嘱患者在72小时内完成所有术前检查并出具报告,为手术准备及时提供临床数据的支撑规范流程,努力实现“3个3”目标——天内检查完毕、3天内收治入院、收入院3天内完成手术或开始治疗。

据了解,开展院前医嘱以来,上海市胸科医院平均术前等待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重点病种之一的肺部恶性肿瘤手术为例,平均术前等待天数下降至5.4天降幅为12%;平均住院天数下降至10.天,降幅为24%(2016年的对应数据分别为6.2天和11.5天)。

同时,出入院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的连通,打破了之前各个科室相互独立的局面,使得床位成为全院共同的资源,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相邻相近的原则,对患者的床位进行合理调配,对院前医嘱的患者进行准确的床位预估,优化病区床位统筹配置,提高床位使用率。运行以来,上海市胸科医院床位周转率提高2.06%,明显增加了医院服务体量。

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探索与创新仍然在路上,在助力“健康中国”的进程中,潘常青觉得,对于医生来说,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维修好,并做好沟通解释,把这两个做好就可以了。而对于医院来说,要把老百姓健康放在第一位,目前医疗指标大多与医院绩效考核相关,这与医疗的初心——维护老百姓的健康有差别,但是我们仍然要回到初心,回归医疗原点。

猜你喜欢
胸科常青病房
闹 铃
离我远点
“卧”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预防胸科手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麻醉相关措施研究进展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呼出气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在胸科手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换病房
주간지 편람
做兼听则明的管理者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