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珍
摘 要:习惯对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就都至关重要。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应该从“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等方面让“留守儿童”在课堂上有“家”的感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留守儿童;培养;学习习惯
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他们离开家乡,外出发展。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戚、单亲家长或孩子的祖辈们监护。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
作为乡镇中心小学的龙头学校,我们学校6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我班级甚至达到了85%。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常常存在情感缺失、抑郁孤僻、缺少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任性、放纵、厌学、斗殴、霸道、不礼貌、迷恋网吧等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如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一名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孩子若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将一生受益无穷。因为,习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就都至关重要。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首先要让“留守儿童”在课堂上有“家”的感觉。
什么是“家”的感觉?这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也是一种生活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家中都会有这样一些感觉:熟悉、温暖、安全、信任、放松、自在等等。课堂作为儿童的学习生活天地,是一个建构知识、发展智慧、进行精神活动的教育场所,假如每个教育者都能让“留守儿童”在课堂上有“家”的感觉,让他们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并能产生一种积极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不由自主产生安全感、温暖感、放松感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课堂上该怎样营造“家”的感觉呢?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落后的师生观依然笼罩着学校教育,传统的师生关系——“领导与服从”“主宰与追随”依然伴随着课堂。事实上杜威早就倡导学生中心论,那就是把学生当作太阳,教师应当围绕学生转。如今,我们更应该本着“服务与消费”“促进与发展”的目标真正进入“留守儿童”的生活,认识他们的精神世界,实施他们喜爱并能有效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还“留守儿童”一个幸福快乐的课堂。
二、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情感氛围由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教师和学生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其中,教师起着预设、开创和调节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以及态度与方式对情感氛围的创设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该情绪饱满,言行举止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竭力用手势、姿态、表情、语调等感染和调动“留守儿童”,诱发“留守儿童”的情感兴趣。他们的情感与兴趣只要被激发,良好的氛围也就自然形成了,使他们从传统课堂的倾听者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开拓思维,活跃大脑,为知识储备敞开大门,让学生带着兴趣和自己的理解去学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三、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很不健全,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区别对待,不搞歧视,发自内心关怀每一位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提问,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让他们回答比较容易、肤浅一些的问题。这样,同学们都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往前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氛围真正活起来,一点一点进步,从此爱上语文老师,爱上语文学习,张扬自己的个性,促使他们在各方面都会呈整体性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让“留守儿童”学生在课堂上有“家”的感觉,不仅塑造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还能逐步丰富学生的理智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这样断言:假如没有良好的习惯,教与学都将不复存在,因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关羽鸿.养成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3-04.
[2]魏富云,于天红.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之探究[J].现代交际,2010(1).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