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刚
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还能够更好地营造精神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就是以前开展的体育兴趣课,涉及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与习惯,需要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主要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排球拓展性课程开发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教学实践;排球拓展性课程
对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开展体育拓展性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新课程落实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体育拓展性课程都是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运动场地有限,并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需要开发其他体育拓展性课程。就本校来说,学校作为浙江省的排球特色学校,在进行体育拓展性课程时主要是排球,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段位,低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排球兴趣,中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排球基本功,而高段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排球竞赛能力。从学生人数分配来说,高段是为学校排球队准备人才,而中低段则聚集了更多的学生,目前虽然学校已经开展分段进行教材编写,但是仍然存在课程单一的问题,需要在目前开展的排球教学基础上进行再次开发,让学生能够得到兴趣与特长发挥,同时使学校的排球运动水平得到提升,创造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小学排球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1.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我校是全省排球特色学校,在排球文化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沉淀,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排球对于技术、场地的要求都不高,运动的强度也能够自行调整,开展排球拓展性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其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2.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开发排球拓展性课程需要教师自主做决策,有一定的行为自主权,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接触到各种专业人士,相互探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个人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提升。
3.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提高
开展排球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够带动其他各方面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在排球教学方面的工作开展提到一个新高度,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
4.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
与其他课程一样,体育拓展性课程开发也会受到具体的思想、教育开展环境以及条件的影响,需要根据国家以及地方实行的课程进行具体调整,针对现行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着重对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进行培养,使得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其获得更好发展。
二、小学排球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内容
作为一所排球特色学校,我校排球运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学校排球运动教学开展的规模与水平。
1.完善排球课程的拓展性教材
开展拓展性课程教学需要具有完成的拓展性教材,这不仅是学校拓展性教学的体现,更是具体工作开展的有效依据,能够指导拓展性教学的开展。一般情况下,拓展性教材包含有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在选择排球拓展性教材时,教师需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学生排球基础、教学效果等来选择。目前我校已经针对学生群体中三段式分层编写了相关教材,但是对于教材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不仅适合学生学又要方便教师教、通俗易懂,还需要体育教师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探讨,不断进行修订,最终为学校排球拓展性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2.充实排球拓展性课程内容
从小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特点来看,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觉得学习过程过于枯燥,需要将游戏化教学引入教学中,激励学生去学习运动技能。在过去的排球教学中,主要开展的是单一的技术教学,学生很难被调动起来,而将技术教学与游戏教学结合起来,开发符合我校学生兴趣需求的拓展性课程,能够让学生忽略在身体以及技能上存在的差异,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堂参与范围会更广,学生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3.培养优秀的排球教师团队
开展排球拓展性教学与开发必然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排球体育教师队伍。从学生角度来看,体育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有没有人格魅力,是否有能胜任教师岗位的个人素养,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直接感知,影响排球拓展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可见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坚持以拓展性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排球基本功练习,提升教师排球专业能力,同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小比赛,激励教师加强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課余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不仅能够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课程基础,全面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将排球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互相推动,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于国涛,杨春芳.完善排球校本课程,提升特色文化内涵[J].当代体育科技,2015(6):97-98.
[2]李木春,王燕玲.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08(9):37-40.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