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敏
摘 要:我国目前数学教学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措施,加大学生训练力度,以期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传统“题海战术”不仅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为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手段加以创新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更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题能力;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5-10
一、教学现状
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学生数学的学习,导致学生遇到应用题便会害怕,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二、 教学对策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
为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教师在选择相应材料时,应将生活元素引入其中,通过将现实生活中学生常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水平等,选择合适的数学题目,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学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例如,在“求两数之和”的应用题中,可以利用本班级人数作为题材,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等于多少或者第三排人数与第六排人数之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2.转化数学问题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有限,难以识别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据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力度,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例如,教师在对《毫米与分米》进行教学对比时,应设置相应问题:“手中的铅笔长度是多少?”为帮助学生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应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等概念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尺子等教具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尺子为1分米(10cm),有的尺子为2分米(20cm),对铅笔长度进行测量,设置相关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用1分米尺子、2分米尺子测量铅笔的话,铅笔是多少分米?”“在测量铅笔时,多余部分应怎样测量?”通过相关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毫米,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认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入生活元素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入生活元素,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在《数的运算定律》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顺序,教师可以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相关准备,如橡皮擦4个(4元/盒)、尺子1把(1.5元/把)、铅笔5支(2元/支)。若学生手里有20元,“如果小明用20元购买了1把尺子、2个橡皮擦、5支铅笔,小明手里还剩多少钱?”从而推算出:20-(1×1.5+4÷4×2+5×2)=?在這个算式技术中,应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律,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当然,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同,学习掌握效率也有所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设计相关题目。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题目设计中应降低难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选择难度较高的题目,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个性化教学”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4.加强培养学生审题、检验能力
学生在解题时,应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同时还要从题目中找出所蕴含的数学逻辑关系,学生只有通过认真审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当然,审题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期的,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指导来加深对数学题目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形成一个框架,当问题解决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检验,看答案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想办法解决。
5.掌握解题教学规律
不同的应用题规律也有所差异,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应帮助学生对解题规律加以了解,当学生拿到一道题目后应对题中的各种条件加以探讨,并找到不同条件之间的联系,发现相关规律后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适时地增加互动环节,教师通过合作交流,不仅对学生本身有一个学习比较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和了解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以后其在解题方面进行调整,促进自身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检验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羊喜林.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才智,2014(6):124.
[2]田海英.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