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01-13 17:53沈周霄
教师·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平分数学校

沈周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发言中指出,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教育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发展的条件有了历史性改变,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陈宝生部长强调,所有教育人都要承担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的召开,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一时深入人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坚实地走好基础教育这第一步。是教育,让人从生物性走向了社会性,让人从生物人转化成了社会人,正因为教育,人才可以逐渐独立行走于广阔的天地间,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而教育强国,必然涉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方面。以下从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概念入手,探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策略。

一、何为教育公平

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古来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们都曾经提出过教育公平的理念。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近现代西方在法律上对人人享有教育权利的规定,其实都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公平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受历史、地域等条件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的教育公平。一般来说,教育公平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民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教育是奴隶主或封建贵族等有限人所享有的,是面向于少数人的公平;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一般认为起源于工业社会,近代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大多数人才开始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从内涵上看往往被概括为三个层次: 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

起点的公平,一般指的是确保社会中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基础。

过程的公平,也就是给人们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这一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

结果的公平,是指教育的成功机会与教育的效果对于社会中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均等的,即每个学生接受了同等水平的教育之后都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相对公平的标准,这里面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公平、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公平以及教育教学目的达成上的公平。

就我国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的特征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在初期,主要是普及性教育,以此来保障社会中广大儿童能拥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在中后期,追求的则是教育品质的提升,即于教育过程中确保教育的公正与教育的质量。这一时期,在初期大众享受教育权利平等實现的基础上,我们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在合理的尺度内,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上,对每一个学生实现平等;同时,这种平等又不是无差别的平等,而是因材施教的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最终教育结果上的公平。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界逐渐认识到“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个体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此种教育之进度与方法是适合每一个体的特点的”。这也就是说,教育公平,不能停留在起点的公平上,而更要注重过程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公平的教育,应该给予每个学生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获取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突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不论是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还是结果的公平,都应包含两方面的公平。其一,就是要确保社会中所有个体都受到最低标准的教育;其二,教育公平最好能做到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和特质。

那种“让所有孩子都接受一样的教育”的公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让不同的学校自主发展,去建设不同的风格,形成不同的传统,去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育需求,再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让每所学校都录取到自己最满意的学生。当教育适合每一个个体发展时,这时的教育公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二、何为教育质量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教育大厦的基石,那么教育质量就是它的生命线。

那么,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分数吗? 如果是,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人才的甄别、教育的发展就不会那么艰难了; 如果不是,那么如今的高考还有什么价值? 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有办得好的,有办得不好的;教师有教得好的,有教得不好的;学生有学得好的,有学得不好的。如果没有了分数作为标杆,那么如何评判教学的质量呢? 但是,如果光以分数来评判,那么就一定准确吗?一定能评判出学生受教育后的成果吗?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育人是一项慢工程,需要教育者的耐心,也需要教育的契机,在某一个阶段,教育的效果一年甚至几年都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出来。 除了教给学生与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基本功,如识字、算术、思分辩、逻辑,还有哪些是教育质量的范畴? 今天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小到习题的讲解、作业辅导,大到课程的设计、学科的规划,都越来越完善,但各地各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还基本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 均分、排名、学科增长率……各种名目都围绕分数打转,如此“精致”与标准化的教育过程,真的就能实现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传承和发扬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吗? 当教育质量被教育过于浮华的内容绑架,被过于重视异化了的分数绑架,盲目地把提升教育质量理解为增加教育内容的广度与难度,以为越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知识就越代表高质量,以为越是生僻的知识点就越是高质量, 那么,所谓的高质量也就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附庸、窄化人精神和能力的枷锁。

那么,教育质量到底是什么?endprint

讲到教育质量,绕不开的就是教育量化后的成绩,即分数、排名。对分数、排名的盲目追逐、一味追捧,当然不可取;而谈到分数、排名,就谈虎色变、避之不及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教育成就往往具有隐蔽性与长期性,这就决定了判断教育质量是一件极其困难而微妙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也就需要一种显性的衡量标准,也就是分数、排名来衡量教育的质量。如学生的高考分数、学校的考核排名、获得的荣誉等,这些切不可全盘否定、一味排斥。只要不绝对化,只要不“唯分是图”,那么对“分数”“排名”的关注,也无可厚非。当然,除了“分数”“排名”,应当还有一些更为科学的衡量标准。

教育的质量,是教育的品质、素质。教育的品质、素质,可以说比显性的分数、排名更重要,但因为较难考量,所以被很多人忽视了。教育的品质、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我们不能停留在“量”,即分数、排名的层面,而把教育养成当做机器生产,我们应该看到,教育质量的评估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工程,它是对人的全面的评价,它的核心是教育品质,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综合素质的总和。因此,教育质量的高下,并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排名等“量”来标识或区分,也不是能够即时定论的。

看教育是否有质量,除了表面上的成绩,更要看这种教育是不是尊重人、发展人。好的教育是发展人的教育,是让师生有着健康、和谐、多元发展的教育,是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

总之,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切不可肤浅,既要量化,又不能简单地量化,它是一个有具体内涵和外延的东西,可以考核,可以提高,但又需要寻找合理的考核和提高的方式与途径。对于分数、成绩,既不能全盘否定或丢弃,也无须盲目拔高或追捧,看一种教育是否有质量,最好的评价标准是看它是否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对孩子的期望与需求。

三、如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学校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校是什么?学校不仅是高大华美的建筑,还是留存在画册中的精致照片,更是这些建筑和相片背后的一件件关于教育的人与事,是历史的传承与积淀衍生出的一种文化,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快乐园地,是一个个师生和谐共生的精彩世界。在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都拥有着不同的个性与特点,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非社会大机器上的零部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份希望,他们拥有天真和顽皮,他们在校园中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应该有哭与笑、歌与斥的自由,每一生命在校园中都应该是舒展的、成长的、健康的、幸福的、明媚的。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让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我们的学生确立对生活的热爱,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既要提高升学率,让孩子们顺利进入更高层级的学府,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健康的身心,让他们既心存善意,又有底线和锋芒;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科学与人文知识,发展兴趣,乃至对某一门学科或某个领域变得无限向往;在这里,孩子们还会受到一些挫折,经历一些失败,但只有走过岁月的坎坷,依然还对世界充满希望与善意的人,才会渐渐长成真正的巨人、伟人。

教育界有句名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在出生时,也许差别并不大,但随着后天的教育,孩子们便逐渐不同起来,慢慢有了不同的人生发展。可见,教育奠定了孩子们发展的方向与高度。因此,学校是孩子们梦想起飞的高台。学校要让孩子们在其间寻找到自己的天赋以及他们不同的智能组合,使他们在教育者的培育下发展成长。如果学生能够每一天都进步一点,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终将产生奇迹;如果学生内心的梦想与激情被点燃,那么这种光亮一定可以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给每一个学生成长提供舞台的地方,学校教育要尊重孩子们的天赋、个性,保持他们的敏感,张扬他们的锋芒。学校教育的公平不是“一刀切”的公平,质量不能只体现在分数和排名上,而应当让每个学生渐渐发现他们内心的高贵,然后昂起头颅,骄傲地成长。学校教育,应理性并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特点,呵护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用适当的方式和相應的智慧去帮助和引领孩子,并竭力使所有的孩子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教师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人物

教师是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教师不仅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还是学生精神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当孩子从家庭教育的环境中走出来,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教师就成了影响他们一生的关键人物。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也能够点燃他们的梦想。好教师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高尚的人格,他们亦师亦友,在每一个恰当的时刻,承担起恰当的教育角色。好教师能帮助学生寻找抵达梦想的道路,让学生建立自信,变得自律,从而真正感受到学生内心的力量。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似乎现在有很多教师并不赞同,甚至强烈反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句话也许有些绝对,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一种对教育力量的信仰。这句话告诉我们:“合适的教育,可以产生奇迹。”一个受教育者,遇到一个恰当的教育者,在一个恰当的教育契机,使用恰当的教育方式,那么任何教育奇迹都有可能出现。因此,教育者对于教育力量的信仰,是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保障,教育者既需要教育的劳动,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教师教育的智慧,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了解和尊重,他们既不回避惩罚,又能在恰当尺度使用惩罚的权利;他们常常使用表扬,但又不会把表扬变成廉价的糖果;他们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实践,引导孩子们前往真理的殿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有一个高效高质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正是教师自身的觉醒和提升,正是每一个教师不断的进步与成长,才使得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有了可能与保障。 优秀的老师,是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优秀的教师心中有真爱、大爱、深爱;优秀的教师明明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绝顶聪明的,但却依旧虔诚地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宝藏。他们知道即便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奥运冠军,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但他们一定在内心虔诚地相信,只要教育得当,每一个学生一定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好,一定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冠军”。优秀的教师,是成就人的教师,他们不回避分数,但绝不唯分数论、唯名次论,他们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教育的对象,他们智慧而深刻、自信而耐心。

3.合理健全的考评机制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

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试教育之火依旧难以熄灭,究其原因,就是在求学阶段人才的考评标准唯分数论。 现有的高考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但发展到如今也渐渐显现出了它的不足。高考的标准不管是分数线还是等级,本质上还是“分数高者得天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中国家长的共识,于是幼儿英语、小学奥数、课外补课等各种应试的做法层出不穷, 再加上中国高校的严进宽出机制,更是助长了唯分数论。

中国的高考至今仍有着类似于科举的一面,高考之所以激烈,是因为升学率背后其实就是变相的社会资源的争夺, 评价机制的不够合理、健全,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教育质量的差异。 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考大学就是在考发展机会、考社会资源资格,甚至在考一种拥有特殊通道的资格, 至于考过者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因此,如果要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公平,那么还需要改变和完善现有的考评机制。 什么样的考评机制最能检验出人才、体现人的个性发展、发掘出人的特长潜质,就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考评机制。 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已经成熟的经验,适当降低高考分数作为考评标准的权重,而加入一些考查个人素质能力的标准。 比如,在西方国家,假若一个家庭里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都在某大学求过学, 那么,他的家庭成员就更容易被录取,因为他们相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又如,美国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会参看校友的推荐,甚至许多名牌大学在国外的招生就是让同城的校友来做面试主考官的, 因为他们相信一所学校的校友会更明白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需要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西方国家教育考评机制是建立在社会普遍遵守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机制的基础上的。 我相信,当在我们的国家,真诚真正成为一个人品质的基础,社会变成人人诚信的社会时, 不仅高考制度的改革会成功,那时,十九大报告中“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梦想也一定会真正实现。

(策划编辑:谭志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平分数学校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笨柴兄弟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公平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