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总结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力求提高学习有效性,以高中数学物理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数形结合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所谓的“数形结合”指的就是就将抽象的知识,运用图片的形式予以展现,亦或是在图片中发掘抽象的知识体系,如若数学物理学习环节,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将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还能强化自己对于两门科目中知识的认知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高中;数学;物理;学习;运用
高中数学和物理两门科目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对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充分认知,他们认为通过数据的变化也能理解物理以及数学现象的变化,但是,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以及练习中,发现学生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的直觉和想象力相对薄弱,如若仅仅通过数字的变化,将会易使学生一头雾水,甚至还有部分学生难以对这些事物进行全方面的判断,难以将潜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力激发出来,针对物理现象和数学现象的理解也就无法做到透彻、深入,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一)树立数形思维
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内能”这部分物理知识时,一般情况下,物理教师都会以引导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予以了解和认知,可将一滴蓝墨水滴入到清水之内,而后对蓝墨水的扩散程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得出布朗定律,在此过程中,我们能从此实验过程中观察物理的变化情况,却无法运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布朗定义,也难以从中发现布朗定的实际价值,故此,可在实验环节,自行通过属性结合的途径,对整个物理实验进行演示,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而后对蓝墨水的扩散运动轨迹予以全方位的观察。
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对每个五秒的蓝墨水扩散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而后再根据具体的扩散进度,从中理解蓝墨水在水中的运动规律,与此同时,也发现布朗运动的规律,如若外界条件发生改变,那么,它的实际运动轨迹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在清水之中滴入蓝墨水和碘酒等,此时它们的运动轨迹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以及观察之后,可对布朗运动的运动规律予以总结,从中发现不同的规律,对抽象的知识予以掌握。
与此同时,可逐步使自己的头脑之中形成数形结合思想,日后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也会借助数形结合学习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难题的效率,强化我们对于整个物理科目的认知力[1]。
(二)对数形图案进行分析
以往的学习思维,更加强调通过数据、列表以及记录等途径,对物理的实际变化情况予以记录,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会很难对数字的变化情况关注和认知,并无法对整体趋势的变化情况予以掌握,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难以明确将要研究的目标和趋势变化之间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会通过直方图或是坐标折线图的方式,完成记录工作,这样可通过图形的变化情况,强化自己对于物理变化趋势的理解和认知,最终提高学习有效性。(见图1)
例如,笔者对“焓变”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而后制定了上述图形,通过图形的展示,和图形之内曲线的对比,将会很容易从中发现温度高度给分子运动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从上述图形曲线中,掌握焓变的实际规律,熵减焓增,反应逆向自发;熵增焓减反应自发;熵减焓减,低温反应自发;熵增焓增,高温反应自发。由此可见,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可对焓变这一物理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可总结其变化规律,最终增强自身对于物理现象变化规律的认知力和掌握能力,真正从本质上了解公式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高中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数形结合思想,这一学习理念不仅可应用到几何学之中,同时也在分析学中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高中数学主要分支,即:微分几何中,可谓真正将几何和分析二者之间的直观性最大程度的凸显,笔者虽说是一名高中学生,但是,从此数学分支中,也清楚的认知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从下述例题中感知。
例:对0.12,log20.1,20.1,这几个数的大小进行对比。
解析:此题的解答不可通过直接计算的方式,故此,我们可在统一坐标系之中作出函数y=2x,y=x2,y=log2x的第一象限图,具体图形见图2,从图像之中,将会很容易发现几者的大小关系,最后可以得知:log20.1 由此可见,通过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可使我们对初等函数相关知识予以充分认知,并扎实的记在脑海之中,而后精准的作图,提高学习效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我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高效的学习高中各科目的知识,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知识的学习体现出一定的难度,需要对这两门科目进行重点把控,在解决物理和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可借助数形结合思维,提高解题效率,同时对相关知识熟练的掌握,整体的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车敏媛.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重要地位[J].读与写,2017,14(23):116-122. 作者簡介:党嘉盈(2001.06—)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