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陈宏谋的优秀官风考略*

2018-01-12 23:17:46费渔林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勤政家书乾隆

费渔林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陈宏谋(1696-1771), 清朝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广西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人。 为官48年, 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中进士; 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去世时。 官至东阁大学士, 历任12行省21任官职。 “他曾做过扬州知府, 天津道台, 江苏按察使, 云南和江苏的布政使, 江西、 陕西、 甘肃、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福建和广东巡抚, 两广总督与代理湖广总督, 兵部尚书、 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和东阁大学士等。”[1]2

《陈宏谋家书》(以下简称《家书》)包含了20封陈宏谋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间与家人的往来书信。 《家书》中记载了历史文化名人陈宏谋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传统美德, 虽然出于封建时代, 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 但总体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今天我国实现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提倡克己为人和互助友爱, 弘扬勤政务实和反腐倡廉, 加强爱国爱民道德建设, 推广刻苦学习、 学而不厌的学风, 均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2]8《陈宏谋家书》与《曾国藩家书》齐名, 曾国藩曾高度评价陈宏谋, 在给家人信中写道: 要想成为圣人, 必须看两个人的书——陈宏谋、 朱熹。 文章将以珍藏于广西桂林图书馆“国宝家珍”、 由桂林图书馆郭志高和李达林研究馆员整理、 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宏谋家书》一书展开研究。

1 勤学不倦

陈宏谋优秀官风和他的学习思想分不开。 他通过勤奋学习而得以为官, 为官从政之中又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学术研究, 终得乾隆皇恩和被委以宰相重任。 勤学不倦也是陈宏谋保持俭、 廉、 勤政务实、 忠的重要条件。

陈宏谋的思想和仕途受他的出身、 家世极大影响。 “伯兄(陈宏诚)自幼读书, 不忘耕作, 尝从先大人(陈宏谋父亲陈奇玉)从事田间, 亲督耕凿, 后此年逾七十, 犹时时杖履陇亩。 子弟恐其步履或艰, 止勿往; 则曰: 恐后人顿忘稼穑之艰难, 吾固乐此不疲也。”[1]26陈奇玉教育其后人勿忘人生艰难之时, 财富积累不应用于享乐, 而应用于扩大再投资。 陈奇玉认为最值得投资的就是教育, 他将最好老师请来教孩子, 期望孩子考得功名。 陈宏谋对此高度肯定, “谓世世子孙无忘此意”。 陈宏谋自我生活中要求的俭、 为官中的廉、 为政中的勤政务实、 对皇帝的忠皆是受出身、 家世影响的表现。

《家书》中陈宏谋勤学不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自学和促学。 其一, 自学。 陈宏谋少时自学动力主要源于其父陈奇玉、 其兄陈宏诚的教育投入和教诲。 陈宏谋五岁随其兄读书, 陈宏诚教诲他: 有功夫读书便是造化, 以学问济世方见文章。 陈宏谋立志“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 必为世人不能做之事”[3]10558。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二十八日《家书》载:“岂不辜负了我祖、 父费心吃苦盘我读书, 忘我成名一场?……且忆我自五岁入书堂, 年年苦读, 所读之书, 句句讲求, 所作之文, 篇篇要好, 幸而成名。”[2]243老年时期的陈宏谋仍勤学不倦, 七十大寿时,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初一日《家书》载:“国史馆已于十月十三日开馆, 馆在东华门内, 入阁时必须经过, 每日一到, 甚便。”[2]236一个多月后另外一封家书再次提到学习:“吾每日午后退食, 惟喜静坐看书, 甚有趣味, 而到底常有人客到, 终不能安静稍坐。”[2]238陈宏谋喜于读书, 烦于应酬, 在家书中多次提到。 垂暮之年的陈宏谋在书中多次提到记忆力衰退, 记不住, 忘的快, 但对学习一刻不忘、 一刻不舍。 “吾今看书虽不能记而不肯不看; 究竟看而不能记, 增有所得, 比不看者较好。”[2]250

其二, 促学。 陈宏谋少时因家庭环境影响, 立大志, 苦读书, 终中进士; 为官后勤学不倦终得乾隆赏识(“广西省本朝大拜, 今自尔始”), 位居宰辅之职(“白屋出公卿”)。 陈宏谋是苦学之后的得利者, “亦不知自幼苦志读书之乃弟, 今日竟得拜相也。 ……亦不知当年视读书如性命之二兄竟至位登极品也”[2]224, 自然地影响、 形成对学习的心理认知, 且影响他与接触之人所采取的促学行为。 促学, 指外在于自身将自身对待学习的看法施加于他人的行为。 陈宏谋在家族内官职最高, 无形中掌握“最高权”, 推行他的学习思想; 在官场中以权压下级来践行他为学思想, 对同级官僚、 上级, 以自身及领导下官员实践的成果来推广他的为学思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九月十一日《家书》体现了陈宏谋促家族后代致学成人的希望:“更望后之才质可以读书, 立志远大, 毋苟安自足”[2]225; “自总角受学以来, 未曾一日无师, 未曾一日不读书, 更未曾有无书可读之苦。 就所读之书, 亦自不少, 性灵尽可读书……所紧要者, 终在将来学业精进, 做一个可止可仕, 有体有用之人, 才是吾之期望。”[2]207对正处于学堂学习的家族后代, 陈宏谋强调“学堂诸人读书工课须不时查考, 庶师生各知上紧也”[2]213。 他对家族成人者、 为官者, 思想上给予勉励促学, “松山得复旧职, 惟督其潜心于有用之书, 以断吾生平敦勉实学”[2]242; 教授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到家以后, 行止坐卧总不离书本方好。 纵有往来酬应, 稍可抽身即亲书籍。 丢荒半日, 必要补足, 才可谓之好学。 吾向年觉得外务皆可缓可缺, 而每日读书工夫不可缓, 亦不肯缺者, 非不近人情也, 心乎好之, 乐此不疲耳。 必如此才有进益。 若待无事可做而后去寻书, 或迫于尊长教命而后去寻书, 成何读书耶!”[2]205他还强调致学态度要认真、 用心, “惟望其留心书籍, 看小抄亦须留心”[2]236。 陈宏谋促学的实际行动还包括: 给家族人邮寄书, 著书立作供族人、 官员、 义学学习等。

2 以俭养廉

俭, 强调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领域; 廉, 强调个人为官时官风操守领域; 根在个人俭, 身处环境改变才能守住廉。

勤学不倦方面, 陈宏谋受到家庭环境极大影响, 生活中俭也是如此。 “吾父爱惜物力, 最恶暴殄。 ……小物克勤, 粒米必珍。 度以勤俭惜福, 敬奉祖先, 垂训后人。”[1]25《家书》中陈宏谋的俭主要体现在吃、 住、 用从俭, 过寿从俭, 收支入账(细账)。

第一, 吃、 住、 用从俭。 在吃上, 陈宏谋强调不得浪费粮食, 他将浪费粮食行为视为罪, 足以见其重视程度; 强调不可贪杯, 不可吃烟, 告诫自己、 家人紧记。 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三月十四日, 他通过家书告知家人:“京中房子已改厅堂, 月内可以完工, 竟需四百金也!”[2]213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家书则载:“初估三百余两。 今料贵工贵, 色色艰难, 竟费至五百以上, 深悔太费矣!”[2]218在要求自身住宿从俭的同时, 他还要求家中盖房也要俭:“管工之人须有责成, 自己仍须时时照料, 方不至将有用之物竟成无用。 无益之工不可白做也。”[2]226“木石等物须加意收拾, 以免损失。”[2]236陈宏谋在家书数篇中多次提到自己在北京为官花销大、 入不敷出, 用上多要节俭。 例如: 乾隆帝许官员买官参(人参)一票, 他买后自留些许, 其它官参卖出以补自用花销。 “今年人参壅滞, 止卖得银二百两上下。 但吾尚须自己吃用, 只得设法兑票领出, 酌留自用, 余者设法卖出。”[2]215陈宏谋在吃、 住、 用方面身体力行, 厉行节俭, 告诫家人也应向他学习从俭。 面对家人不节俭行为时, 他也给出严厉批评:“自吾居官以来, 下人无不学享福受用者, 焉能事事如意耶?天下惟有福之人偏知惜福, 而无福之人偏会享福, 不惜物力, 不知好歹。 是亦各人福命如此, 毋足怪也。”[2]242“最怕者, 不愁吃, 不愁穿, 也不念吃从何来, 穿从何来, ……想家中排场亦大约相同, 竟须时时破口说说!若得将此习减去一二分, 则家中受一二分之益。”[2]238

第二, 过寿从俭。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对家人过寿要求从俭, 自己祝寿送礼从俭。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月十七日家书, 时年陈宏谋兄陈宏诚79岁, 陈宏谋告知家人长兄过寿时“须得银数两, 买些肉面菜蔬等物送去, 作祝寿之用”[2]206。在陈宏诚过84岁寿日时, 《家书》中载, 祝寿礼为“老人(陈宏诚)寿日, 家中自必照行。 无物寄回, 止有面数束耳”[4], 位居兵部尚书、 江苏巡抚, 其兄过寿仅送数束面条做为贺礼, 足见他行为节俭。 在其兄上寿时(90岁), 闻之要演戏, 陈宏谋在家书中劝其家人过寿要从俭:“闻至期有演戏之举, 如此上寿, 远近难得, 郑重热闹亦所宜然, 但家乡非城市可比(贫乏艰难), 一有唱戏之举, 远近村坊不免受累, 费财劳众, 又非祝寿之本意。 闻从前, 于本村中每家酌帮钱米, 以作款客之用, 实为远近同乐又彼此相安。 但恐此时家中未必能有此力量, 仍不如乡下不唱戏为妥。”[2]223他建议过寿日后, 在桂林城中演戏以答谢来客。 另一方面, 自己过寿要从俭。 陈宏谋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十大寿时, 乾隆帝赐书“硕望延祺”祝寿, 皇帝祝寿可见此人非一般人, 百官自会顺从帝意。 致使陈宏谋陷入纠结, 不办寿宴有违帝意, 办寿宴有违从俭习惯。 帝意不可违, 寿宴要办, 陈宏谋采取办法为寿宴中坚持自己从俭习惯:“吾断不耐此应酬, 悉听松山布置, 容川陪客”[2]233; 《家书》中告知家人自己对办寿宴、 演戏的立场:“九月寿期, 原拟概不演戏, 并改十月行之, 所以省烦扰、 节耗费耳, 此吾素志也”[2]232。

第三, 收支入账。 深受家庭教育影响, 陈宏谋也持有同其父陈奇玉一样想法——财富积累应用于扩大再投资。 加之, 陈宏谋为官从政所积累的管理经验。 面对自己、 家人不节俭行为可能的发生, 他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收支入账(细账)。 对家庭财产的统筹是治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切银钱皆如此, 用则取而登账, 经手之用有细账(细账亦须一看, 恐乱开也。 )各有责成, 各有稽考, 乃免后来口”[2]210。 他坚持收支入账, 并希望家人也照做, 他在京任职仍试图管理家庭开支, 要求家人务必遵守将花费编入家庭预算, 每个家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收支负有责任, “各有责成, 各有稽考”。 通过这种方法, 才能使得家庭财富不断积累, 他也时常教育追随者应如此经营。

收支入账的家庭财产管理方法, 也是陈宏谋为官清廉的重要影响因素。 陈宏谋在《家书》中多次提到, 在京为官俸禄低, 无法维持在京花费, “太宰(吏部尚书)每年饭银约一千二三百两, 今停捐之后, 饭银减少, 每年不及千两, 入不敷出, 又无来路, 不得不事事省减。 ‘以俭养廉’今日之谓也!决不肯到处告穷, 向旧属借索, 有损晚年志操”[2]215; 位居宰辅之职时写家书言“身体尚好, 食口六十, 用度艰难, 已有负债不少矣”[2]220。 这充分展现了陈宏谋为官廉洁, 俸禄再少也绝无贪腐之念; 但也从侧面证明收支入账的家庭财产管理方法与他为官廉洁之间的关系。 他将积累财产用于扩大再投资, 当他决定投资一个新的项目时总会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土地价格、 出租房费、 市场价格等, 最终将成本降至最低, 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可见, 他在京城的生活花费, 只是使用了在湖南投资地产所获收益的一小部分而已, 其他绝大多数收益都用在了大家庭的开销上。

陈宏谋所处大的政治环境, 也是其为官廉洁的重要影响因素。 陈宏谋处在康熙、 雍正、 乾隆统治盛世时期, 康熙的学而不厌精神, 对少时陈宏谋产生了极大影响; 雍正、 乾隆治政严厉, 重视人才选拔, 提倡为官者应以俭养廉、 勤政务实、 忠于职守、 忠于皇帝、 无欺无隐, 从而造就了一代好官风, 涌现了一批能臣贤吏。 陈宏谋是受他们影响的现实践行者, 正如《家书》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月十五日记载, 陈宏谋在京过七十大寿, 举办寿宴后竟报怨办了六天, 花费一千四五百两, 若将此钱用作修理桥路, 岂不是有大益, 因此他很后悔。 倡俭、 厉行节俭、 关心民众是清官廉官的共性特征, 为人俭, 才易为官廉。

3 勤政务实

康熙、 雍正、 乾隆统治时期为清朝盛世期, 经济繁荣, 社会相对平稳, 政治清明, 但在这盛世表象下吏治衰败的暗流也在官场中涌动。 乾隆在位后期, 官场之中积弊有所蔓延, 较康熙、 雍正时期有所变差。 陈宏谋自雍正元年为官开始, 为官48年, 历经官场风雨, 深知官场积弊, 也刺激着陈宏谋的政治神经。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一月十五日《家书》中, 记载了他对京官部门上下级关系的批评, “惟吏部司官久有目无堂官之恶习, 一时难以改正”[2]229, 官吏之间相互猜忌、 推诿、 因循。 陈宏谋对官吏不关心民生事务也给予批评道:“朝廷设官非不多也, 而不以民事为事, 止图‘自了’, 以为得计, 则民不受官之益, 反觉多官之为累矣。 直谓之无良心可也。”[2]238他强调应“以民心为己心, 视民事为家事, 以心入之, 以身先之”[5]。 陈宏谋用自身行动证明勤政务实, 《家书》书信能充分验证。

针对官吏不关心民生事务的陋习, 陈宏谋在《家书》中告诫自己:“若当日一入官场即作‘自了汉’只图己身不受烦劳, 不耽干系, 稍有烦劳干系, 便不肯办, 则今日岂能免于‘宝山空归’之悔耶?”[2]243陈宏谋被乾隆立为官员楷模, 为官任职12省21职, 为国为民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在他71岁时, 仍位居高官身兼多职: 协办大学士、 太子太保、 吏部尚书等, 却悔恨自己以前办事太少。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二十八日, 他在《家书》中写道:“悔前此何以不上紧用功, 何以不上紧办事!办得一件即得一件, 似无益于己。 而有益于人, 即系有益于己。 今则明知有益而力不从心矣。 前此亲友及家中诸人, 无不以我过于认真、 太喜办事。 幸而如此, 尚有一一办就之事, 十件中必有数件有益, 可以垂之将来者。”[2]243在勤政理论上, 他还告诫自己、 他人, 为政要能耐烦劳, 这个道理是极为重要的, 做一分便有一分之意义, 一日来实践变得一日之意义, 以此勉励为官者。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二十三日的《家书》中记录了他勤政的实践:“连日九卿秋审, 册子甚多, 松山帮看顷刻不间, 初五日完矣。”[2]243还有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二十九日《家书》中写道:“吾连有挑选举人之命, 数至六千余人。 自早至晚阅五日方完。”[2]231这两点反映了陈宏谋虽位高权重, 但遇事必亲自处理, 五天处理完涉事文件, 彰显了他日夜勤政、 为国为民谋利办事的优良官风。

治政务实。 在选拔举人之事上, 陈宏谋为避嫌、 避亲, 将他满望可成一等举人的六侄放到了二等与十侄同列, 反映了他治政务实、 先公后私的良好品格。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九月十一日《家书》载:“容川坐守四载, 连次开列, 未蒙补用, 圣意不测。 半年以来, 均未荷蒙问及, 吾亦不敢奏及。 近于乞恩, 此吾素志如此。”[2]225同时, 他也为家乡建设办实事, 真抓实干, 反对铺张浪费, 力主改善民生。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月初九《家书》中陈宏谋叮嘱家人:“峰山桥极应捐修, 三弟同心, 如捐不足, 吾们捐足, 不必再令村众凑捐。 更宜石块大而整方为坚固, 不可惜费。”[2]234《家书》汇集的是家庭内部人员就家庭私事通信的书信, 对家乡建设所做实事记载更加真实可信。

为赢得生前身后名。 陈宏谋素有“岭南儒宗”的称号, 在世时即被誉为理学名家, 他深明儒家教育为官者思想。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表达出古代为官者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间《家书》所载:“始悔从前……。 又幸从前于有益之事, 时时要办, 人不能阻, 自己亦不肯甘休, 故勉强行之, 所到处犹有一二件可以问世, 可以问心。”[2]248

陈宏谋与同僚们的谈话更能直接传达出他所怀有的爱国情怀、 身负的历史使命和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情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月十六日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念人生在世, 原不可沽名, 亦不重在寿文称赞, 但为自己一生计, 不可不常行几件好事, 使做寿文者有所采取, 说些实话, 免于虚词欺人也。 近日王少宰竟向其子云: 吾年过半百, 历官侍郎, 不曾作一件可传之好事。 吾为尔虑: 将来吾死后, 尔将何事作行述耶?闻者皆以为达观至论, 比之魏环溪所言更醒快矣。”[2]219借此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处世态度。

4 结 语

勤学不倦、 以俭养廉、 勤政务实, 属陈宏谋个人的为官操守, 忠君使他终得报, 成为宰相。 乾隆召见陈宏谋, 问朝野内外之事, 陈宏谋将所知所见之事全部告诉皇上, 不欺骗人、 不害人。 乾隆帝深知陈宏谋的忠, 对他尤为关心, 每次召见都关心倍至, 以期他能更多地为国效力。

[1] [美]罗威廉. 救世: 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M]. 陈乃宣, 李兴华, 胡玲,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 郭志高, 李达林. 陈宏谋家书[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 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 钱宗范. 浅论陈宏谋和《陈宏谋家书》[J]. 学术论坛, 1998(5): 89-91.

[5] 陈乃宣. 陈宏谋民本思想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 589-592.

猜你喜欢
勤政家书乾隆
题勤政苑雪景等
牡丹(2022年11期)2022-06-09 02:53:56
清晨忆家书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56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4
乾隆:来尬诗吗
“虚假勤政”应矫治
省植保站 举办『倡导勤政廉洁、弘扬孝行家风』道德讲堂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8:42
一封家书
做勤政廉洁的工会人
北方人(2017年3期)2017-04-14 02:55:00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家书》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