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创新发展*

2018-01-12 23:17:46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文化

李 茜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0 引 言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我们党和国家保持持续、 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总体战略布局的指导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 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 同时又应当结合“四个全面”的整体布局, 充分发挥其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和创新发展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难题, 是高校在互联网时代, 面对经济全球化、 信息一体化、 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是指高校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 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学习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定性。 在互联网时代, 研究如何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 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 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1]195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证明了其内在文化属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特殊的时期应运而生。 面对互联网、 微信时代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向更为宽广的文化路径转变, 使其具备应然的文化责任担当, 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文化使命的角度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确定自身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使命。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天然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 它将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系统之中, 另一方面, 它所特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殊时代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理应成为当前高校群体人伦规范的基本反映。 因其具有规范生活方式的文化职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从更深层面上对高校群体起到规制和协调的作用。 事实证明, “特点社会与时代的文化理想、 文化追求与文化发展方向总是从根本上规约和引导着人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2]。 当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不断发生变迁, 作为价值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文化发展方向的引导使命, 否则, 以高校为表征的社会文化就可能遭遇文化困境, 失去前进的方向。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承载着文化根基的历史使命。 人类的文化系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 只有那些沉淀于文化基因之中的因素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本标志。 这些文化基因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灵魂, 是每个民族回望自己发展历程的文化根基。 失去这个文化根基, 一个民族将沦陷于无根漂泊的困境。 “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化之中, 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3]42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 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 如何能够在高校范围内维持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项工作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高校开放多元的复杂环境中, 为了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始终确保高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传承的大本营。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高校必须始终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逐步探索并更新自身的教育体系, 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传承下去。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面临的现状

新的时代及其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的现实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 网络技术、 校园文化、 课堂教育、 受教育者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构成了其多样化结构。”[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意识、 有目的、 有组织的综合教育活动。 这种活动发生在特定的高校社会环境之中, 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取和利用当前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便利的同时, 也需要面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的实现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2.1 网络科技的发展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传播媒介不断更新。 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朝着日趋复杂的方向发展。 突发性社会实践、 良莠不齐的信息来源, 不断冲击和改变着高校群体的价值观, 使得高校传承文化根基的使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应当承担和能够承担的文化使命,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5]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环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实现的新环境。 各种文化观念、 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平台不断相互交错、 融合、 激荡, 文化的多元趋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文化交流、 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在网络时代并行不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应对和改变, 才能适应这种网络时代的挑战, 确保文化使命的顺利实现。

2.2 国际化背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调整, 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大幅度拓展, 尤其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这种国际化的新背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不仅仅是单纯地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而是要更为密切地关注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 不断适应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新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是经济全球化、 信息一体化、 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6]具体来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务, 将自身的工作融入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高度, 树立全球视野, 大胆借鉴一切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的新观念、 新方法和新工具, 积极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加强沟通和协助, 提升自身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在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的同时, 承担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使命。

2.3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 网络平台的日益发达, 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交融更加激烈, 大数据以其高速的数据分析技术、 免费的教学资源共享、 种类繁多的数据资料、 质量上乘的分析报告, 开启信息传播的新篇章。”[7]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意识形态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 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年轻人的影响变得更加隐秘。 高校群体在利用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便利的同时, 极易放松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警惕, 甚至会滋生抵触本土意识形态、 怀疑主流意识形态、 减弱国家向心力等问题, 从而威胁中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这种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一旦形成影响, 很难根除。 此外,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也非常明显。 在利用大数据的同时, 自身所产生的信息数据也成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如何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因处理不当而造成信息泄露, 极易导致无法挽回的伤害。

3 基于文化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和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理论。 这些新思路和新理论指引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从而很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逐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 手段创新、 基层工作创新。”[8]62面对新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能够得以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应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念创新、 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指导思想, 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国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两个巩固”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表明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告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创新的不竭源泉。

在此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不能单纯地概括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宣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新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自身的文化使命当中, 加强教育对象对国家、 民族和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只有紧紧围绕当前最先进的文化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才能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发挥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梦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14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 既包括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内容, 也包括中华民族政治复兴的内容, 还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容。 这些内容无疑是当代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要素, 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 只有结合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加具体、 更加贴近实际、 更加贴近高校群体的实际生活, 更具有感染力。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

在网络科技、 国际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既面临着新的机遇, 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校信息技术传播的途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校主流传播媒体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媒介转变为现代电子媒介。 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电子媒介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信息交换途经的改变和生活方式乃至社会观念的转变。 面对这种新局面, 自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不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电子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同时, 不断加大扶植力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情况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成为一种应然和必然的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当前时代背景, 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 立足学生的思想发展现状,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构建多元立体教学模式, 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构建课堂、 社会实践、 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多元立体课堂转换, 形成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已经大量地与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相结合, 有效地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也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普及开来, 这对激发受教育者的认知兴趣,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深入人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 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的不断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手段创新提升到文化使命的高度, 把手段创新当作一种现行文化传播的需要, 时刻保持与党和国家关于中国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相结合, 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现手段创新的同时避免流于形式, 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工作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创新路径是否能够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是否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以有效地实现, 都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能不能顺利的实现, 最终还是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创新。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创新, 加强其基层队伍建设是工作的重点, 也是根本所在。 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队伍建设, 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实现其文化使命的社会基础。 “如何把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建设一支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 结构较为合理的青年教师队伍, 促进当代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发展, 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10]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者的实践支撑, 任何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都将成为海市蜃楼。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逐渐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文化使命要素的植入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各高校应当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中国梦等时代内容结合到具体的教育评价指标中,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始终能够代表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高校群体文化的主流价值代表。

4 结 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 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在坚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基础之上, 发扬优良作风, 不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贯彻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发展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坚持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2015修订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韩迎春, 张蕾.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J]. 学术论坛, 2011(3): 46-49.

[3] 余英时. 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4] 林晶.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发展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2): 151-158.

[5] 周月华.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13(2): 30-33.

[6] 杨增岽. 国际化背景的新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 102-106.

[7] 王学俭, 王瑞芳.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3): 105-110.

[8] 本书编写组. 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9] 任瑞姣.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 教育探索, 2017(4): 70-74.

[10] 何祥林.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51-5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