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越, 杜 刚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 中国力量,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教育引导我们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在行动上, 在讲好红色故事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奏响红色传承的时代强音。 回看十八大的五年来, 中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愈加明显。 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息息相关,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可以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责任担当, 同时可以大力提升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来说,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红色文化的界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看, 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总和。 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 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1]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 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 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 体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2]红色文化对于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自身蕴含的多种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利用红色文化来充实和完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有着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 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3]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在不屈不挠、 前赴后继的英勇抗战中不断摸索和建立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族侵略、 平定内乱, 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奋斗史和血泪史。 红色文化很好地证明了这一伟大过程。 当代大学生可以从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中了解中国, 了解历史, 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价值, 要通过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并具有一定感召力和吸引力的一系列红色校园活动, 引导大学生感怀历史、 解读历史, 充分领会和挖掘优秀红色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并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 切实用先进的、 纯洁的历史主义情感充实头脑和灵魂, 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培养等[5], 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
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风向标和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 少年强则国强, 党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 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不断让红色文化感染和熏陶自己,切实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历史使命感, 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6]
整体来看, 目前中国高校全部都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虽然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 但是传统大班授课的授课方式仍然使得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传授理论知识, 跟大学生缺少互动和沟通, 大学生也只能机械式地被动接受,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并没有理解到位。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资源, 承载着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精髓, 如果让红色文化进校园, 这必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不足, 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实效性。[7]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断积淀和发展形成的, 对于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来说, 它教育形式的简单枯燥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整体来看, 大多数高校都把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 过虚、 过空, 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 感谢党的英明领导、 感谢党为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等政治理论, 难以对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触动和心灵上的感悟, 大学生没有扎实深厚的红色理论做根基, 就无从将红色文化教育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时间的浪费。[8]
传播红色文化, 环境氛围很重要, 大学生只有处在一种很浓厚的校园氛围之中, 才能深切感受和领悟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然而, 当前高校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专题讲座很少, 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红色文化意识都比较淡薄, 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够透彻, 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 由于专业的局限性, 平时对红色文化的相关课程接触比较少, 甚至根本接触不到, 学习的主要精力都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 所以不能主动了解红色经典影片和相关书籍,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 主要通过唱红歌、 参观红色遗址和纪念馆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灌输和教育, 大都流于形式, 浅尝辄止; 高校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重视也不够, 大学生也是走眼不走心, 虽然活动形式多样, 但并不能真正地从这些红色活动中体会到红色文化的伟大魅力, 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趋势, 红色文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逐渐被人们尤其是当代年轻的大学生所淡忘。 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中, 难以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艰苦磨难, 也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过去的那种生活, 更无法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思想指引行动,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涵养, 这一切的开展离不开高校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实施细则的指引, 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合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和目标, 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自身实际, 重新规划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性的教育目标, 强化顶层设计,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 将其紧密融合到课堂教育中, 同时注重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手段,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 将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穿插到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中, 教育者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国情与形势等内容, 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2) 积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 将具有本土气息的红色革命事迹、 红色英雄人物等编成红色革命教材, 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施监查和考核制度, 同时对大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和实践要求, 多方位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4.3.1 加强高校红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的同时, 要在校园内加强红色文化网站的建设, 努力把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权威最先进的理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开通红色资源的校园微博, 通过红色资源和网络教育相融合的方式, 切实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4.3.2 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高校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要适当考虑大学生的合理需求, 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 容易理解和领悟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 比如开展红色讲坛、 红色文化主题知识演讲等活动, 切实从思想深处影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4.4.1 提升红色文化理论知识
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就没有很好的实践指导力, 中国的红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大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 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 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武装自己, 才能切实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 促进成长。
4.4.2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动奔赴革命老区, 学习革命传统, 服务老区人民, 把青年学生的献爱心活动、 知识应用、 扶贫帮困有机统一起来, 进一步掌握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 同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 将红色文化真正学好用好。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探索和发展, 不但积攒和积淀下来的宝贵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对于中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促进作用。 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 是红色资源所蕴含精神的继承者与发展者。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应用价值, 并有效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培育价值观念、 树立远大理想, 同时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国红色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喻畅, 赵明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 现代交际, 2017(24): 118-119.
[2] 张华.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青少年校园暴力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24): 132-133.
[3] 付旭华. 浅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现代交际, 2017(24): 136.
[4] 杨自先. 思想政治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中的探索[J]. 现代交际, 2017(24): 187-188.
[5] 石丽艳. 高校培养大学生民主政治素质的思考[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6): 437-438.
[6] 温馨靓. 信息时代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教育的必要性[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6): 475-477.
[7] 高辉.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6): 479-480.
[8] 王薇薇, 姚书志. 高校辅导员服务职能实现路径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7(6): 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