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林 崔亚强 余淇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12年起,部分高校进行了相关改革试验,期望翻转课堂可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然而研究多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概念解读、模式鉴定等方面,对翻转课堂的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作者通过行动研究法对翻转课堂进行实地跟踪,发现学生在对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和胜任力上持乐观态度,并且认为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自己深度学习的能力。经过此轮研究,作者也对后续翻轉课堂的有效实施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中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4-0102-03
● 引言
翻转课堂自2012年起已经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地平线报告(高教版)2014》提出,在2015年翻转课堂会进入主流教育领域,通过卜彩丽[1]的检索研究,发现2015年国内发表翻转课堂相关文献高达2509篇,且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下,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刘健智、王丹[2]对国内外翻转课堂实施概况进行了综述,田建林[3]提出翻转课堂常用的四大互动模式,即汇报演示型、测验点评型、学生讲课型和实战操作型,赵铮等[4]关注翻转学习中的动机策略及支撑空间设计,卜彩丽[5]则在其文章中采用共词分析的可视化研究方法呈现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但是,翻转课堂对大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如何尚不得而知,也就是说对翻转课堂的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还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化平台“课程中心”携手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它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教与学互动、教学过程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教师采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的方式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为其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拓展思路。
●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行动研究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彼此关联,螺旋上升。本文以“专业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全程跟踪开展行动研究,以期了解翻转课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及效果研究
1.教师访谈
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到“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对翻转课堂的需求较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缺乏过程监督,仅从学生的课中表现来主观感受”“课中教师评价缺乏标准,不客观科学”“小组评价缺乏学生打分环节,容易导致课堂学生游离”以及“课后作业提交缺乏渠道”等。基于以上情况,笔者结合“课程中心”教学平台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研究过程
(1)计划
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制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评价标准。按照整体化教学设计的理念,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时间序列,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下图),即课前学生浏览相关资料进行汇报准备,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然后师生提问,小组解答,结束后师生利用投票器对汇报小组进行打分。
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旨在协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困难与进度,且学生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反馈到课中环节,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堂调整。课前任务的评价标准则是侧重学生的努力程度,而非正确率。在课中环节,按照高度结构化的设计准则,将课堂活动设计到分钟尺度,即教师讲授5分钟,每组汇报15分钟,每组师生提问讨论3分钟,每组师生评分2分钟,教师总结5分钟。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支架,全程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答疑解惑。
课中的评价标准注重质量,增设“学生”维度,为其提供话语权,增强课堂参与程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感。学生与教师共同就“观点内容”“呈现方式”“表达能力”“时间控制”以及“过程组织”五方面进行多角度审视,该种评分方案深得教师认同,解决了以前只靠主观印象打分的不足。
在课后环节,由于教师希望学生可以结合他人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汇报内容进行完善总结,所以,设计补充了课后作业方式。
(2)行动
本研究在实施阶段共进行了四次课堂实地跟踪,全程观察,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与反应。
(3)观察
在小组汇报方面,汇报的质量逐步提高,由以往“满屏文字照稿念”式的汇报逐步转为“重点突出脱稿述”式的讲演,究其原因是各小组能够在师生讨论评价后及时总结借鉴有用经验,规避不当。
在资料的记录与存储上,大多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端进行课堂讨论意见的记录和资料存储,部分学生的汇报课件通过手机与教室投影相连。
在课堂参与方面,由以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式的态度转为“主动参与、全程参与”,逐步从课堂边缘走向中心,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组内互评、组间打分”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纪律方面,由于设置了学生打分环节,故缺勤迟到等情况有所改善。
(4)反思
在本轮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根据课堂观察,结合问卷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对“基于课程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及其有效性。结果如下:①问卷提交方式上,62.5%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问卷提交,说明目前手机移动端已逐步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后续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应注重结合移动客户端。②在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上,73%的学生表示喜欢,愿意接受该种教学方式。③在翻转课堂的胜任力方面,25%的学生觉得任务量大,自觉有困难,75%的学生表示可以胜任。④在翻转课堂的有效性方面,66%的学生表示这样的翻转式课堂,能够促进自己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⑤在“课程中心”教学平台对翻转课堂的支持作用上,75%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教师提供的课前学习资料,60%的学生表示“课程中心”平台能够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课前预习任务,81.4%的学生则表示借助“课程中心”平台提交课后总结或者作业十分方便。
● 总结与思考
1.关于实施部署
在年级选择上优先考虑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可塑性比较高,对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适应性较好,便于养成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学习习惯。在翻转的时间选择上建议安排在学期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教学时间相对宽松,学生也没有期末考试的压力,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其中。在翻转次数上建议一学期安排2~3次即可,避免学生任务量过大,影响翻转的积极性。
2.关于翻转设计
在课前任务的布置上,不可繁重,20~30分钟的工作量即可。考虑到教师课前任务大多以教学视频结合课前作业为主,如果课前任务过重,就需要学生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时间久了,部分学生可能会放弃课前准备,那么课堂中的翻转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在小组安排上,建议7组以内,每组5~6人。如果组数过多,场面容易失控,组数过少,课堂讨论不易开展,学生参与效率不高。所以教师要结合班级人数、环境与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在座位分布上,考虑到学生的座位安排对活动气氛、学生心理、师生关系有着微妙的作用,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有活动桌椅的教室,采用合围方式,便于注视倾听、促进交流,另外也体现了尊重与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团队认知。对于翻转的评价,建议采用组间竞赛、组内互评的方式,整体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共同任务展开,同时要关联团队表现与个人合作,不至于让组内分工流于形式。
3.关于技术支持
是否有可用于翻转的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翻转尝试。虽然翻转课堂的本质并不能通过技术来定义,但翻转的教学方法与流程的实现如果有技术支持会事半功倍,会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意。加之移动学习的普及,更便捷的技术支持环境,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尝试意愿。
4.关于效果评价
研究过程中,通过与教师沟通,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可以从翻转课堂上获益,但对是否能提高学生成绩,则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传统的一些评价方法虽然能以直观的方式量化学生的学习表现,但这种测评仅停留在对知识概念的记忆与抽象运用层面,无法全面评估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考虑到教师还处于初步的翻转阶段,如何开展有效的评价,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与科学研究才能确定。如何发展出一套适用的测评工具和方法来评估教师翻转课堂的效果,也将是笔者后续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5]卜彩丽.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解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73-79.
[2]刘健智,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3]田建林,崔亚强,余淇.基于翻转课堂的课中互动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2).
[4]赵铮,王伟,周东岱,等.翻转学习中的动机策略及支撑空间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4):92-98.
作者简介:田建林,四川大学现代教育技術中心,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学习环境构建、智慧教学法、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有效性研究等;崔亚强,四川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余淇,四川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科科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