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
摘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小組合作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需要,在学习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和谐上进的小组氛围,有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学习方式;合作;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2B-010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四个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是针对以往教学中教师过分地掌控课堂,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从“台前”一味地讲解退到“幕后”进行引导启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自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能因材施教,继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
一、小组合作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一)合作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时要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结成互助联盟。所以,合作的基础是民主平等与团结互助。实践表明,更多的学生不喜欢自己头上有一个小组长管着,有了小组长的“统治”,每一个成员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成为教师完成“预设”的附庸——浓郁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要想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主人,并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因此,可以把学习小组命名为学生喜欢的“挑战者联盟”“××奋进联盟”“××研学共同体”,或是命名为“奥特曼打怪兽联盟”“风行天下联盟”等等,组员之间也可以称为书记员、小组代言人、联络员……虽然仅仅是命名的不同,却是观念的改变,赋予每个组或者每个组成员不同的使命和责任。这样,学生才会欣然合作,并在合作中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
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我们遗憾地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固定在某一个环节中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如座位的排列呈U型、圆形等,这样就有一半学生面向同伴,背对着老师,不利于倾听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看教师的板书内容。从设计的问题来看,不管问题有没有思维价值,一律进行小组合作,表面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似乎很精彩,实质上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预设而为之。其实,有些问题,学生稍加思考就能解决,或者在书上不用思索就能找到答案,但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也要进行合作。可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时效性,是在浪费大好的时光。
合作学习的实质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达到合作伙伴之间互相激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目标。所以,从问题的设计角度来说,教师要根据学情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引领学生群策群力,跳起来摘桃子。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当他们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指出谬误之点,使之茅塞顿开。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合作学习中贯彻优势互补的原则
同班授课,良莠不齐,任何一个班集体的组成,学生之间的基础因素都不可能一样,这是现实。所以,在划分小组时:
首先,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一般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进行编排——通常要按着能力的高、中、低进行组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习基础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帮带基础低、能力差的学生,而且这种帮带又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有利于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相对稳定。为了更好培养一个具有凝聚力、同心协力的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员要尽量做到稳定,因为只有稳定了,才能有利于成员之间彼此相互了解,有利于这个学习共同体得到持续发展,同时,小组成员在长期的合作中会形成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会促进合作学习的成效。
分组之初,切忌不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明显的优越感,也不要明确指出某某同学负责“盯着”某某同学,或是负责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那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很快产生自卑感。而要把某一个人的优势加以强化,甚至把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加以强化,最后成为小组优势,让每一个成员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让每个人的优点影响周围的同伴,达到共同进步。比如,我班有一个女孩小雨电脑操作得比较好,从二年级开始就会制作动漫作品,我就把和她关系较好但不喜欢操作计算机的两名同学分到一个小组,并让她们负责制作小组宣传短片的任务,在陪伴小雨制片的过程中,另外两名同学渐渐也产生了兴趣,最后成为她的小助手。还有一位从锡林郭勒盟转学来的学生,以前均是通过蒙语授课进行学习的,汉语掌握得不好,但是我没有强加给小组成员帮他补课的任务,而是每天清晨让他们一起到小树下读经典。起初那个孩子、听不懂,可是一个学期下来,他居然也能把校本教材——《与经典同行》里的内容熟练地背诵下来了。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习伙伴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其陪伴和情感的重要意义。还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叫李XX,上课不愿听讲,作业拖拉,起初学生都不愿意和她一组,怕影响小组学习成绩,但她字写得很漂亮,我就暗地里做某一小组的工作“收留她”,让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担任记录员,并整理上报材料,这样,她在小组学习中不得不认真听小组成员的发言,不然就做不好记录。后来,为了使上报材料达到要求,不给小组拉分,她认真整理,及时上报,久而久之,她的拖拉毛病逐渐改掉了,并在小组每次上报材料评比中都得到老师的表扬,组员们因此对她刮目相看,从而尊重她、信任她。在小组其他成员的影响下,她表现得很积极,讨论中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而彻底改变了在同学中的印象。小组成员间感情日益浓郁,在共同打磨中,一个和谐的学习小组形成了。
三、通过评价,互促共进
评价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励,但是评价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竞争,使其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培养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过程评价,对小组的预习、听课表现、作业以及各种语文活动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在学习园地上为各小组佩戴各种学习之星,如读书之星、演讲之星、合作之星等,每月汇总一次,对总成绩排在前面的小组颁发奖状。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每月汇总的成绩刚一出来,各个小组急忙对本组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进步的小组表现得很兴奋,落后的小组表现得很焦急,甚至有的同学会流下伤心或遗憾的泪水,但是,无论是进步的小组,还是落后的小组,他们都不会甘于现状,而是马上投入到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上。进步的小组会商量下一步学习的计划,采取更为合理的学习方法,他们相互勉励,以期有更大的进步;落后的小组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制定新的学习目标,他们相互勉励,试图努力改变暂时落后的现状,这样一来,同学们不再把学习只当作是自己的事,而是当作集体的大事来共同谋划发展。这样,各个小组之间既相互帮助,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良好的学习风气便形成了。
四、课外延伸,扩大成果
小组合作由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在教学中形成了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成为合作小组永恒的精神,让它体现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品质。比如,清明节办一期有关清明节的小报,搜集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谚语和民间故事等。看哪一组内容好,就给哪一组佩戴红星;每学期确定主题开展两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看哪一组表现得突出,就让哪一组晋级。这样,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凝聚力,养育了团队精神,使这种精神成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动力,提高合作学习的主动性、自发性,最终形成良好的班风。
五、结束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习小组的培养也需要精心设计,不断完善管理,只有在教師的精心哺育下,学习小组才能形成和发展,进而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汪霞.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J]. 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2]周窦华.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