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8-01-11 10:26李稚欣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李稚欣

摘 要: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对儿童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儿童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美术欣赏教育可以使儿童美育走上一条合乎精神生态发展的健康之路。但是当前一些地区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实施并不是朝着指定的方向前进的,这其中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审美素养的提高就成为了美术欣赏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育;艺术教育;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2B-0043-02

美育,即审美教育,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就用“乐”来培养统治人才。当前国家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创造充足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儿童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可以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儿童走上一条合乎精神发展规律的健康之路。那么如何引导儿童通过美术欣赏去感受和发现美呢?

一、对当前的美术欣赏教育的理解

当前对于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本质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朿的探索。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教育者应当根据学前儿童自身的年龄特征,以及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美术欣赏教育,美术欣赏教育的理论基础逐步完善,但在实践操作中仍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一)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过于重视技艺的传授

我国明确规定将幼儿园活动课程分为五个领域,并着重强调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却集中于艺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这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育,而美术欣赏教育是一个注重过程的教育。在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成人往往将获得美术技艺作为最终实现目标,重视艺术实践操作而忽视儿童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儿童间接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其价值在于引导儿童建构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美术欣赏活动是通过儿童对欣赏对象的感知、想象、审美、理解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教师间接引导儿童感受和体验周围的美的活动。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能够丰富儿童的审美经验,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发展儿童的审美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理解能力,美术欣赏活动应当是注重儿童自身情感体验的活动,更应重视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

(二)教师自身能力不足

幼儿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首先,幼儿教师是实施美术欣赏教育的核心因素,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达不到标准,无法精准地找到艺术作品的美学元素,也就无法引导儿童真正地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其次,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训练,教学方法手段的开展与真正的美术欣赏活动的教学方法相去甚远。例如,以画家米莱斯的作品《盲女》为例,教师对儿童进行语言引导分析的过程就是其展示自身美术素养的过程:

教师:大家看这幅画,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两个女孩、稻田、蓝天......

教师:那你看其中一个女孩子眼睛闭上了,她是不是看不见啊?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助她呢?

虽然上述范例中的活动是围绕美术欣赏展开的,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逐渐偏离了美育欣赏的范畴,混淆了社会和艺术两个领域,没有真正地触及到赏析这一层面。产生这种目标偏离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专业的美术素养不足,没有专业的审美欣赏能力以及相应的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无法真正地引导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最终无法引导儿童建构自身完整的审美结构。

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自己预期的教学内容开展活动,对儿童进行简单的美术作品分析,并展示自己所认为的教学重点,最终即使幼儿园安排了美术欣赏课程,也无法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即使教师认识到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综合艺术素养形成的关键性,若没有系统的赏析指导经验以及相应的教学培训作为前提,也会导致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认知理念不统一而使审美教育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三)美术欣赏活动内容选择与组织不当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往往活动模式固定、内容过于单一。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往往只局限于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或者远离儿童实际生活。在原定的課程里,美术欣赏活动的范围只集中于美术领域,或许会开展一些绘画创作或手工制作,但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美术欣赏,最后也会出现偏颇。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要选择既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兴趣规律,又能够实现幼儿美术欣赏目标的教学内容。而如何选择这些内容,如何完美地组织这些活动内容,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有效实施美术欣赏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美术欣赏观念

首先,美术欣赏教育最终目的是引导儿童走上一条合乎精神生态发展的健康之路。它旨在丰富儿童的审美经验,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发展儿童的审美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理解能力,最终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学会一项技能会使儿童的发展起跑线提高一个层次,但是要避免将这种过分强调竞争的思想强加在美术欣赏这一含有丰富趣味性的活动中。家庭,社会,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影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往往是来自幼儿园,教师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转变教师的美术欣赏观念,教师要认清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每个儿童对于美术作品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要随着幼儿的发现展开欣赏教育,要重视美术欣赏活动中儿童的自发性。在艺术教育领域里,首先应做到不阻碍,然后才是促进。要正确看待美术欣赏教育,明确其本身性质。

(二)提高教师艺术教育综合素养

在实际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因而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对于儿童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形成也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即敏锐的审美知觉。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的美术欣赏角度引导幼儿感受美、发现美,与艺术大师们进行直接的“对话”,从而将儿童引入美的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发现周围世界中美的存在,使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美的元素有更加敏感的认知,并能逐渐过渡到能够欣赏艺术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作为依托。教师应避免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将“教师认为的重点”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要注重儿童的自发能动性,否则局限幼儿的想象空间,限制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活动内容的选择

儿童美术欣赏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大师们的美术作品,还要取材于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之中。儿童对于自然,生活环境的感知、体验、理解与判断等审美心理活动,同样可以帮助儿童自发地去感受美、发现美。和幼儿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内容,而不要局限于美术作品,例如,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加入音乐作为辅助欣赏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儿童的感官连接在一起,感受其中的美学元素;也可以将文学作品融入到美术欣赏的环节中,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另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幼儿拓展视野,展示幼儿未知的视觉艺术作品,让幼儿通过审美探索世界、了解世界。对这些内容的欣赏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对于幼儿养成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外部世界的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林琛琛,谢子静.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4]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4,(5).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及其教育指导[J].幼儿教育,2001,(7).

[6]杨三军.关于美术欣赏与儿童素养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8).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