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惠芳
风波发生之后
□ 张惠芳
一大早,我就看到四五位家长在学校大门口等着我。看脸色我就知道事情不妙,而且他们是有备而来的。我虽然心里忐忑不安,但还是强作镇定。在小会议室落座后,一位家长便发话了:“校长,我们坚决要求换掉现在的数学老师。这事我们已经和班主任反映过多次,你们一拖再拖,今天如果再不解决我们就直接找教育局领导。”随即,他掏出一张纸,上书着“给校长的一封信”,并有十多位家长的签名。
这事的确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一是我接任本校校长还不满一学期,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二是因为他们所指的那位数学老师年过不惑,是区内众所周知的“劳动模范”,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同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家长们不容我发言,一个接一个地述说着老师的不是,我的一句“请允许我调查后再作回复”引起了家长们的怒火,有的拉高了声音,有的拍起了桌子。事态有点不容乐观,我只能以静制动。幸亏副校长及时赶到,在她的再三说明和劝解下,家长们答应三天后再等待回复。临走还抛下一句话:新闻媒体的力量请校长不要低估。
万玮摄
家长离校2小时后我基本了解了事情的缘由。其实事情并不复杂:那位领头的家长是一位中学老师,孩子的成绩平平,他在与数学任课老师多次接触后感觉教学观点不同,相互间产生了隔阂。其他几位家长都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自己又无暇顾及,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十分着急。
事情的导火索还是在去年的上学期,数学老师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了一些学生,还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的十点要求。被批评的学生里就有那位中学老师的儿子,会后这位家长就向班主任提出能否换个数学老师的想法。
不复杂的问题现在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如果满足家长的愿望,换掉数学老师,那么不但伤害了这位数学老师,还挫伤了学校其他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们的积极性。如果坚持不换老师,看那家长的阵势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如何妥善解决真的有些棘手。
在征得了数学老师的同意之后,我和这个班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学校中层组成工作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1.走访。我们在两天内走访了这个班级的46个家庭,这其中有在“给校长的一封信”中签名的家长,有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推荐的家庭,也有我看了每位学生的《素质教育报告书》后确定的人选。
确定走访的主题事关重要,既不能直奔事发主题,也不能完全不着边际。经过商议,我们确定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为主题,广泛听取家长对老师的评价,而这心目中的好老师可以是现任的,也可以是以往的、听说的,还可以是虚拟的。
2.聆听。那天晚上,我带着数学老师敲开了那位中学老师家的门。我和数学老师事先约定,对中学老师的家访主要是“聆听”。
因为都是同行,进入主题也并不难。这位家长以身说法,以具体的实例讲述他的历史课学生是多么的喜欢,讲述他的儿子的学习是多么让他心烦(不光是数学),最后还提到了他婚姻家庭的一些不如意。离开他家的时候,两位老师除了互相道别还握了握手。
3.转移。两天的走访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似乎我们已经没必要就事论事,我们应该转移终极目标,把“换不换老师”变成“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第三天,我们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并向全校家长发放了民意调查表。这样,一个关于好老师的讨论在家长、学生、老师中拉开序幕。
4.换位。要想让这场关于“好老师”的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是参加讨论的人是否能换位思考。家长是否能站在任课老师的角度去制定衡量好老师的标准,老师是否以家长的身份考虑好老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校长则既要从家长的视角,更要从老师能接受的角度去判定。
为此,这学期的家长会提前了,我们把家长请上讲台,谈育儿经验,论特长培养,也可以展示一下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独门绝技”,等等。
5.影响。家长强烈要求换老师的风波算是过去了,庆幸的是数学老师的情绪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学校家长会的形式与内容从此有了更个性化、班本化的设计。学校管理的视角从老师、学生拓展到家长、社区以及社会。
解决这场风波最首要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家访。在这个信息时代,家校联系的方式变得多元而快捷,家访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绝不会退出教育的舞台,因为它是家校面对面沟通的最佳途径,是心与心交流的最优方法。家访看似简单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还是有许多窍门的,有人称它是一门艺术。
在我看来,除了在家访前要做好预设,家访后及时总结,更重要的是家访的过程中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诚”即诚心诚意,放下身段平等待人,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实”即实实在在,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认真倾听后,提出你的想法,争取得到认可;“守”即守住底线,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拿的不拿,不该留的不留;“信”即讲求信用,不轻易许诺,但答应的事要尽快兑现,兑现不了的要及时说明并沟通。
人们常说:“日久见人心”,家长和老师的相处也是如此。多一次恰切的家访就多一份家长和老师的情分,有了情分,再大的矛盾都不会被激化。
追溯这场风波的起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次接受家长反映问题的班主任没能及时把问题反映给任课老师。事后我也曾经询问过班主任,她觉得家长说的这个问题是针对数学老师的,而数学老师是比她年长的老教师,她不好说什么。这就是首问不负责的表现。
首问责任制是指:首问责任人必须尽自己所能给他人提供最佳和满意的服务,直至问题最后解决或给予明确答复的责任制度。这种制度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这是提升教育工作者服务意识与能力的良好举措。试想,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很好地执行首问责任制,那么我们的执行力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了切切实实得以落实的载体。
有人说:“教育存在,班级就存在。”我说,班级存在,班主任就存在。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舵手,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但是,一个班级仅仅靠班主任是不够的,班主任还应该是班管小组的组长。校内的班管小组一般有任课老师组成,校外的班管小组一般是指家委会的成员。有这样一支校内校外、学校家庭、老师家长组成的班管小组,他们多元互补,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那才是孩子们最理想的人生导师团队。
试想,如果我们的班管小组能真正地履行职责,所有老师就不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同舟共济的班管局面将逐步形成。
为什么目前有很多老师不愿做班主任呢?单枪匹马、事务繁多、责任重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成立班管小组有利于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发挥每位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班管小组的老师一般由3~4人组成,通常都是由任教老师担任,班主任任组长,其他成员分别承担班级管理中的一部分工作。按照学校德育处制定的《班管小组管理职责》各司其职,并定期召开例会,定期家访。
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一场风波发生之后出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这种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阅历,促使我不断地提升自己。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周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