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的“前提性”写话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8-01-10 10:46李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实践研究

李东

[摘 要] 本文植根于农村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以遵循小学生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为原则,探索“前提性”写话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关键词] 乡土资源;前提性;写话策略;实践研究

乡土资源即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前提性”写话是指在学生开始写话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一定的条件,或方法,或结构,或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运用语言,进行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前提性”写话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训练机会,为学生设计好由说到写的坡度,旨在不断提高低年级孩子的写话水平,真正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前提性”写话策略就是指教师为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式方法。

一、农村小学写话指导课特征分析

1.以教材为模——写“套”话

“范文引路”“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但这种结合,必须要把握好分寸。我们经常在单元教材内容学完后,安排写话活动,有些教师在上写话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与单元课文中的一些段落语句搬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2.以框架为导——编“瞎”话

许多老师在作文指导中,习惯于先把立意抛给孩子,确定写话框架甚至是要写的内容,定好基调。如让孩子写《快乐的假期》一文时,不管孩子是否出去旅游(农村很少有孩子利用暑假时间外出旅游的),都让孩子写假期去旅游,去北京的,都参观颐和园、爬长城等;去上海的,都参观了外滩、东方电视塔,这样的写作内容完全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

3.以考为目的——背“他”文

“高考大旗不倒,考试永远是法宝。”一直以来,很多一线教师都觉得农村孩子见识少、知识寡,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那该怎么应付考试呢?答案就是“背”作文。老师到处搜集优秀的写话作品,并进行分类,让学生背诵——写人、记事、描景的文章都要背几篇,同时教给孩子如何给背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并出奇招让孩子学会“一文多用”。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会使孩子逐渐对作文失去兴趣。

二、基于乡土资源的“前提性”写话的意义

“基于乡土资源的‘前提性写话的策略”要植根于农村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以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为原则,探索“前提性”写话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1.资源拓展,丰富写话内容

农村小学生面对写话题目时,经常不知该如何下笔,写出来的东西也总是干瘪无味。乡土资源材料的开发就能将他们身边经常接触的但又不曾留意的东西变成他们写话的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写话的“米”,打开学生写话的闸门。

2.多棱学习,激活学习欲望

农村孩子对于农村中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新农村巨变等都不陌生。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去感受农村的变化,这些东西就都能成为学生写话的素材,走进学生的创作之中。

3.语言积累,促使能力提升

语言教学中,我们主张让孩子在接触、体验、参与的过程中进行真实的表达。而基于“乡土资源”的写话则是乡村学生写话联系生活的桥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素材,这样才能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同时让学生在信息的采集、加工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认同,滋润健康成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孩子生长于斯,丰富的乡土资源、文化风情,都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养分。让学生走近这些资源,引导他们从乡土文化中汲取“養分”,陶冶性情,让其对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认识或对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景观有新的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基于乡土资源的“前提性”写话策略探寻

1.观察体味,挖掘乡土写话资源

我们在写话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孩子就地取材,体味乡味,尽力开阔他们的生活纵、横维度。让孩子从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写话欲。所以,我们必须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给孩子提供有积极意义的乡土写话素材。

(1)民俗风情,感受传统写话素材。历史的积淀,使得农村到处都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各地习俗也是别具一格。比如,春节拜年习俗,即使前后邻村之间也会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别致的写话素材,以此作为前提性铺垫,为真正的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曾组织学生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来练习写话,要求学生在动笔前要先了解本村(地)的典型习俗。由于写话内容来源于生活,且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的写作兴致都很高,而且所写的内容充实丰满,情感浓郁强烈,对家乡的爱意极其深切。

(2)家乡风景,品味自然景观素材。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写话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笔者家乡为例,既有宽阔无垠、资源丰富的大海,也有纪念革命先烈的抗日山。既有东渡的徐福像,也有儒家先祖孔子像……因此,我选择以乡土景物的描写为切入点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进行写话指导时,我引导孩子就地取材,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使一花一木,一屋一树都能在他们的笔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3)变迁进程,描绘风土的发展。乡土资源有传统的精华部分,也有新时代发展变迁的魅力。新旧交替过程中定有许多差异。让孩子找到新旧时代之间的异同来写话,学生都觉得言之有物,而且写出的内容情感真挚,都洋溢着对家乡的浓浓的爱。例如,写“过去与现在”这一主题时,让孩子通过找老照片,采访自己的长辈等方式来了解过去。之后,再与他们现在的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家乡的变化,再指导学生用笔去描绘。

2.实践参与,亲历情感品悟

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为老师组织孩子参加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为写话提供了无限的素材。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孩子参与到实践中去,有了亲身体验,写的时候自然就有话可说。

(1)调查访问乡土文化,积累写话素材。家乡是有丰富历史的,而学生因年龄特点、知识限制,无法全面地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物产和历史,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例如:“抗日山”虽然在当地名气比较大,但是还有很多信息学生不了解。笔者简单地给学生进行介绍之后,利用清明节学校组织上山扫墓活动的机会,让孩子采访山上的守陵人、阅读墓志铭、查找资料,去了解“抗日山”的历史。学生兴致都很高,交上来的写话内容也都十分丰满。

(2)借助教材,增强乡土习俗体验。在写话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适当加入一些体验实践活动和某些关于习俗介绍的民俗故事,指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地风俗,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俗体验,为孩子的写话做好“前提性”的铺垫准备。

(3)动手制作,品味美食、工艺。家乡的美食、家乡的手工艺品也可以成为孩子写话的素材。例如,在教学“美味家乡”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美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从准备材料到制作再到品尝展示,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更明确了食物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而且有了切身的制作体验,写出的作文也更生动、更具体,没有了闭门造车的空洞。

3.乡土人文,树立成长榜样

(1)了解历史名人,走近现实能手。家乡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名人、能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走近他们、观察他们,然后引导学生写话。例如,朱自清、胡松年等历史人物;侯勇、王咏梅等明星人物;“凉粉王”“米线西施”等生活中的能手,他们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孩子写话的素材。

(2)细观身边人,体味亲情爱意。孩子熟悉的父母、邻居、同学、老师经常会成为写话的素材。然而在以往的写话教学中经常发现有“千人一面”的现象。眼睛都是“水汪汪的”,嘴巴都是“樱桃般的”,鼻子都是高高的……我们在指导孩子写话时,一定要让孩子结合乡土特点,写出人物独有的特色与个性,这样的写话内容才是丰满的,真实的。

基于乡土资源的“前提性”写话策略的研究将有效解决小学生写话魅力不足,话语苍白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让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務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实践研究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