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腾
(福建省晋江市松熹中学,福建晋江 362261)
福建灵源山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林祥腾
(福建省晋江市松熹中学,福建晋江 362261)
经采集、整理和统计,福建省灵源山共有蕨类植物15科21属28种,按生态类型将其分为陆生蕨类、石生蕨类、藤本蕨类和附生蕨类四类,本文分析了这些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福建省灵源山;蕨类植物;区系分析;生态类型
灵源山(Source Spirit Mountain),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市境内,居东经118°29′2″~118°31′3″,北纬24°43′57″~24°45′23″,面积约4.6Km2。灵源山海拔305米,北延罗裳山、象鼻山、华表山等,系戴云山系向东南沿海延伸的余脉,岩性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金黑云母花岗岩。土壤为红壤、赤红壤。本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为1071mm,常年蒸发量远超过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日照约2100h,全年无霜期达350d以上,光热资源非常丰富。植被以松柏、相思树为主,生态习性为适应干热、风大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等环境特点,具亚热带地区特点的种类。因高大山岭阻挡了南来寒流,使其南坡得天独厚地保留着一片罕有的青岗栎、卡氏栲和巨樟等常绿阔叶林。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蕨类标本,并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网上比对“中国蕨类植物图谱”进行物种学名的鉴定。按照秦仁昌系统进行分类整理,已知灵源山共有蕨类植物15科21属28种,分别占福建省蕨类植物科、属、种总数的比例是32.6%、19.6%、7.1%,占全国蕨类植物科、属、种总数的比例是23.8%、9.13%、1.07%。福建省灵源山蕨类植物科的大小顺序排列见表1。
表1 福建省灵源山蕨类植物科的大小顺序排列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知,该区系中优势科为凤尾蕨科、中国蕨科和金星蕨科三科,共计7属14种,分别占灵源山蕨类植物属、种总数比例的33.3%和50%;优势属为凤尾蕨属和金星蕨属,共计9种,占灵源山植物种的总数的32.1%。
灵源山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参考吴征镒对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科和种的分布区类型按陆树刚原则或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该植物的产地参考《中国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确定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灵源山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
科的统计分析:灵源山蕨类植物区系中,世界分布科有卷柏科、铁线蕨科、碗蕨科、蹄盖蕨科和鳞毛蕨科,占该区蕨类植物科总数的33.3%;泛热带分布科有凤尾蕨科、中国蕨科、金星蕨科、海金沙科等9个,占该区蕨类植物科总数的60%;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科仅槲蕨科1科,占该区蕨类植物科总数的6.7%。从科的地理成分看,热带地理成分中的泛热带分布型占有优势,说明该区系科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这与其地处温带南部靠近热带有关。另外,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该区蕨类植物类群既有古老的卷柏科类群,也有较高等的槲蕨科类群以及在进化程度上处于两者之间的鳞始蕨科和蹄盖蕨科类群。这种梯队表现,说明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在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上的连贯性。
属的统计分析:灵源山蕨类植物区系中,世界分布属有5个,即卷柏属、粉背蕨属、铁线蕨属、铁角蕨属和鳞毛蕨属,占该区总属数的23.8%;泛热带分布属有 12个,即凤尾蕨属、金粉蕨属、毛蕨属和金星蕨属等,占该区总属数的57.1%;旧世界热带分布属仅芒萁属1属,占该区总属数的4.76%;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属有海金沙属和槲蕨属2属,占该区总属数的9.52%;温带亚洲分布属仅介蕨属1属,占该区总属数的4.76%。由于植物属比科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分异情况及地理特征,而表2统计显示其中热带地理分布的属共有15个,占总属数比例的71.4%,具体表现为由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域的森林植物区系特性。
种的统计分析:该区蕨类植物没有世界分布种,各种热带分布(2~5型)16种,占总种数的57.1%。东亚与中国特有分布种有12种,占总种数的42.9%,尽管未过半,但也说明东亚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种的区系成分看,灵源山蕨类植物区系是东亚成分与热带成分的综合体,以东亚分布种最为丰富,泛热带分布次之。该区蕨类植物翠云草,属于中国特有分布种。
根据灵源山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可将该区的28种蕨类植物划分为陆生、石生、附生和藤本四个类群。
陆生蕨类植物:本区此类蕨类植物种类最多,共计20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数的71.4%。其中,喜阳蕨类植物有7种,分别为芒萁、乌蕨、野鸡尾、扇叶铁线蕨、渐尖毛蕨、乌毛蕨和蜈蚣草,常见于阳光充足的斜坡沟谷边;喜半阴蕨类植物有9种,是该区蕨类种类最丰富的类型,分别为凤尾蕨、井栏边草、刺齿凤尾蕨、金星蕨、肾蕨、长尾复叶耳蕨、剑叶凤尾蕨和金钗凤尾蕨,常见于林下或林缘;喜阴湿蕨类植物有4种,分别为华南鳞盖蕨、团叶鳞始蕨、华中介蕨和钝角金星蕨,常见于沟谷溪边。
石生蕨类植物:本区有此类蕨类植物5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数的17.9%。分别为隐囊蕨、薄叶碎米蕨、北京铁角蕨、银粉背蕨和半边旗,常见生活于岩石上或岩石缝隙中。
附生蕨类植物:本区仅有附生蕨类植物1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数的3.6%。该种为槲蕨,通常附生于树干或石上,偶生于墙缝。其生活所需的养料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及雨水冲刷带来的有机物。
藤本蕨类植物:本区有此蕨类植物2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数的7.1%,分别为海金沙和翠云草。它们通常生活在土壤中,具有很长的根状茎,利用茎或叶轴攀附于树木上。
通过对灵源山风景区内蕨类植物科、属、种的数量统计和分布区类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该区共有蕨类植物15科21属28种,优势科为凤尾蕨科、中国蕨科和金星蕨科,优势属为凤尾蕨属和金星蕨属。第二,根据蕨类植物科、属、种分布区类型所占比例分析,该区的蕨类植物区系性质为东亚成分与热带成分的综合体,以东亚分布种最为丰富,泛热带分布次之,表现为由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域的森林植物区系特性。第三,从系统演化角度分析,该区蕨类植物类群的梯队进化表现说明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在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上的连贯性。第四,该区蕨类植物以陆生为主,石生次之,附生及藤本较少,这与该地区干热、风大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等环境特点有关。
[1]陈宗杰.福建省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11(01).
林祥腾(1973),男,汉族,本科学历,福建晋江人,就职于福建省晋江市松熹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潜心于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