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练”成为提高运动技能的路径

2018-01-09 10:43赵婷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运动技能体育课程小学体育

赵婷

摘 要:在小学体育技能的训练中,存在着偏离宗旨、知识漏缺、未能深入、兴趣缺乏、缺少恒心、练习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教师要以“练”拓展课堂空间、提高运动技能,本文主要阐述练的内容、练的育人价值以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课程;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047-02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封闭的链条,它以体育大课程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与“练”中内化并运用自如。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训练、技能比赛、实践运用等几个部分,但纵观当前小学体育教育,教师重“学”轻“练”“赛”“用”。教师要改变传统“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技能,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

一、体育教学中“练”的内容

1.技术的练习。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讲解知识,学生在对知识理解、吸纳中增长见识、获取进步。“练”是雕琢运动技术、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足球的颠球、篮球的投篮涉及到时间、速度、节奏、轨变等要素,也是“练”的主要内容。体育运动技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教师要针对学情安排不同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动作技能。

2.体能的练习。体能包括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等要素,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也能通过锻炼刺激得以改变。练习是通过后天活动,增进体能,改造肌肉、神经调控、能量代谢,实现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

3.智能的练习。智力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智慧与行动的能力,是在观察、感知、记忆、想象中表现出来的。锻炼大脑是形成智慧的良好方式,运动技术的练习需要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完成包括均衡性、灵活性、协调性在内的各种动作,因而,这是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能的强化。

二、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中“练”缺失的集中体现

1.偏离宗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对运动技能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未作明确规定,加之教师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怕学生在训练中受伤,出现“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现象。部分学校开设特色体验课程,取得一定效果,但盲目打造特色体育课程并不可取。

2.知识漏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运动技术的教授存在知识点漏缺现象,如在篮球运动中,教师往往满足于传授肩上投篮、运球、传球的动作,而忽视了篮球裁判规则、团队配合等教学,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构成缺乏全面的认识。

3.未能深入。教师对运动技术的练习须坚持系统化的原则,遵循一定的步骤,才能深入教学,但部分教师对运动技术的练习无异于“蜻蜓点水”,学时把控不到位,要点讲解不到位,技术学习仅止步于起步阶段。

4.兴趣缺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容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好、有运动兴趣、师生关系融洽是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而课堂缺少情境创设、内容单调、气氛沉闷使学生的情绪低迷。面对学生体能下降的现状,如果盲目采取加强锻炼的措施,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5.缺少恒心。体能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内容之间是相互递进的。但部分教师忽视了年级间的知识配合,内容衔接不好,没有坚持将某一技能训练到底,以致出现各年级“各行其是”的现状。

6.练习不足。课内运动技术的练习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时间过少会很难达到效果,时间过长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将总负荷量分散到每周、每节课中,以保证学生的运动量。如在小学篮球教学中,如果学生碰球时间短,就不可能熟练掌握拍球、传接球、投准等技能。

三、以“练”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

1.以“练”激发动机。重复不断地练习会受大脑控制而产生激发或抑制,通过运动达到形成运动技术的愿望,当学生愿望达到时,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共性的技术练习,形成技能,再引领学生把握内在规律,激发学习动机。各个运动技术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刺激,会让他们保持兴趣与动机。

2.以“练”提升生理机能。长期参与练习的人会更有精神,更有型,是因为在练习时,心脏脉搏输出量增大,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心脏功能;运动中肌肉受到负荷量的刺激,肌肉得到更充分的营养供应,肌纤维变粗,功能得到增强,骨骼更坚固;运动中需要消耗更多的供能,新陈代谢能力增加;中枢神经协调能力增强,变得更为灵敏与精练。

3.以“练”形成意志品质。学生不断练习,能克服身心疲劳带来的压力,在激烈的对抗与竞争中消耗体力,打破束缚,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同时能够增强自信,提高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

四、课堂中“练”的有效途径

1.遵循技能的形成规律。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克服动作不稳定而不断进行“学”“练”“赛”“用”的过程,在不同难度的运动项目中,“学”“练”“赛”“用”所占的学时比例也不尽相同,当难度较小时,学占25%左右,练占40%左右,賽占20%左右,用占15%左右;在难度较大时,学占30%左右,练占45%左右,赛占15%左右,用占10%左右。

2.遵循循序渐进的练习规律。“学”“练”“赛”“用”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彼此融合的,要“学”中有“练”,“赛”中有“练”,“用”中有“练”,才能逐步深入,保证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

在“学”中,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尚处于模仿感受阶段,此阶段教师系统讲授技术要点,学生只要粗略地掌握运动技术,也就是基本体验的“练”。

在“练”的部分,有课内的训练,也有延伸至课外的训练,此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核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规范化的动作,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与其他三者相辅相成,技术的练习伴随着学习,比赛与应用在技术的提升中发挥作用。

在“赛”的部分,学生技能的掌握已达到一定高度,教师用“赛”检验学生已获得的运动技能,并锻炼其心理素质。学生在体验、修正、完善中巩固动作。

在“用”的部分,借助平台发挥自主能动作用,参与运动,传递他人,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分享的乐趣。“练”有基本体验的“练”、深入加工的“练”、参与比赛的“练”和实际应用的“练”,这些练是逐步递进的。学生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趋于正确,协调性、爆发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也获得一定的增强。

如在《跳小绳》的教学中,教师先重点讲解跳小绳的动作,强调摇绳要协调,动作要连贯,讲解原地单人双脚跳绳、原地单人单脚跳绳,并做分解和完整动作示范,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把握要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学生自由发挥完成交叉跳等动作。教者通过开展小组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与准确性。

3.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对知识的认识、对运动的态度等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运动技能的提升。如在《障碍赛跑》的教学时,在准备活动中,让每人准备一根绳子,进行慢跳、交叉跳、绳操和定数跳。为学生布置好场地,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尝试练习,选择最好、最安全的过障方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掌握障碍赛跑的方法,提高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练、赛、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帮助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瑶.运动训练控制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

[2]董必凯.浅谈体育教学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运动技能体育课程小学体育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