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要素系统化研究

2018-01-09 00:59李永福刘洪玉
经营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

李永福+刘洪玉

摘 要 本研究在知识生产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了2012~2016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在当前中国经济政治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各类要素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研究表明,改善当期创新投入的结构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累积创新投入对当期创新投入的产出有重大影响,知识扩散效应在现阶段中国非常显著。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创新 创新要素

一、引言

创新是在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了與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质上是知识的再创造,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管理学问题。过去的创新投入累积形成了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此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创新投入获得了创新产出,作为新的制式基础进行下一轮的创新,如此往复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循环过程。企业的创新是知识的生产,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知识为创新对象的,其创新符合知识的生产规律。知识生产函数表达了知识生产的基本规律,是针对知识生产的效率、知识溢出的范围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问题而提出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梳理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要素就显得意义重大。过去学者们对企业创新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存在的缺陷便是对企业创新因素的分析要么过于片面,要么过于冗杂,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本研究深入分析影响企业创新的要素,目的在于将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归类,从而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传统研究企业创新理论时,学者们更多考虑的是当期知识投入带来的一系列创新产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于创新和知识生产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Arrow(1962)首先解释了知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进步是人们学习并运用知识所得到的产物,而学习就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积累,体现在现有的技术进步中,技术和知识有互相促进的作用。Griliches(1979)认为现有的知识水平是创新研发投入的一个产出,而且过去的创新研发投入会产生一种累积效应,影响之后几年的创新产出水平。他第一次提出了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并将R&D投入作为企业的知识资本,成为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一大要素。在宏观理论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在微观层面对企业的创新要素进行了分析。R&D投入作为知识投入的量化,其具体构成对企业的创新产出会有很大影响。首先是政府R&D投入的比率,Lichtenberg(1987)认为,政府R&D投入的增加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企业自身R&D的支出减少;然而,在Guellec和Pottelsberghe(2001)的研究中,政府R&D投入的比重对企业研发水平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他们认为政府R&D能刺激企业R&D支出的增加。其次是R&D劳务支出的比重,Savona(2003)的研究认为,R&D人员劳务支出的比重是一个影响企业R&D支出的重要因素,企业员工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企业R&D支出的增加,而过多的人员投入会导致创新产出效率下降。国内学者李左峰(2013)将R&D投入分为内部R&D和外部R&D,对这两类投入的产出弹性进行了分析,只有内部R&D投入的产出弹性为正,外部R&D投入的传出弹性还和企业的技术特征有关系。除了当期创新投入要素和累积创新投入要素,也有很多学者专门针对知识溢出扩散效应进行了研究。朱华佳(2015)使用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结论表明,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合作对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些文献几乎囊括了影响企业创新的所有因素,其局限在于未能将这些因素纳入系统化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同的研究体系。本文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要素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三、基于知识生产理论的创新要素分析模型

本研究基于知识生产理论,而知识生产理论的模型基础是知识生产函数(KPF)。知识生产函数在Griliches(1979)提出后,经历了很多发展。

最初的知识生产函数是在利用生产函数估算R&D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提出来的。Griliches认为现有知识水平K是过去一系列R&D投资的产物,故KPF可以表示为:

其中ao是常数,W(B)Rt是过去R&D投资的滞后函数,用来描述过去和现在的R&D水平对于K的相对贡献,B是滞后算子,μt和υ分别表示其他所有影响现有知识水平的要素中随时间变化的部分和仅发挥临时作用的部分。为了分析当期R&D投入和当期R&D产出的具体关系,(1)式被简化表示为:

其中,a为常数,而b表示不同情况下R&D产出对于R&D投入的产出弹性。模型(2)是最基础的反映知识投入和产出的模型,但这是一个静态的模型,只能反映一期的投入产出。Romer对KPF原始模型(2)进行了改进,使用知识的增量而非知识的存量来描述知识生产(知识产出),从而使模型成为动态模型,解释了技术的进步。Romer假定知识是非竞争的投入品,任何人都可以完全使用已有的知识存量,而知识本身是由投入到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LA)决定的。在这个假设下,知识生产函数由存量形式(1)转化为了增量形式(3):

其中,表示新增知识量,δ是需要估算的常数,LA是投入到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A则表示知识存量。之后,Jones在Romer的基础上考虑了外部性作用,修正了Romer的KPF模型,(3)式转化成了(4)式:

其中,δ为常数,表示R&D过程中的外部性的作用程度,比如知识溢出,研究过程中的项目重叠等,这些要素使得A和LA对于的作用只能通过指数的形式体现出来。由于在进行实证回归分析时需要用到线性模型,因此可以对(4)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对数形式的知识生产函数:

本研究在Romer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生产函数。首先,将知识生产理论划分为三大框架:当期创新投入、累积创新投入两大要素,知识溢出效应一大机制。其中,将创新投入分为两大要素的原因在于,这样划分充分考虑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从成立以来的创新投入对其创新产出的影响。虽然当期创新的投入能对当期的创新产出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以往创新投入所累积的一种创新水平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此外,创新投入的源泉在于知识,知识的溢出效应(传播)作为知识扩散和再创造的一种重要机制,在过去和当期的创新投入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生产理论的三大框架下,本研究对模型(5)的改进如下:一是除了R&D人力资本的投入,企业还会有R&D经费的投入,因此可以将投入类因素归纳为企业当期创新投入要素;二是知识存量水平难以衡量,但是它是企业过去创新投入累积的结果,可以归纳为企业累计创新投入要素;三是在模型中加入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从而体现知识扩散起到的作用。在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创新产出也进行了细分,将其划分成了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两类。其中,市场导向型创新产出是指已经运用于产品生产,并在市场中实现的产出;而技术导向型创新产出则是指那些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未运用于生产的创新产出。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能够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考虑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因为市场导向型创新产出能在短期内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技术导向型创新产出为企业带来了市场潜力,能长期影响企业。改进后的KPF模型如下:endprint

其中,使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NR)来表征市场导向型创新产出,用企业的发明专利个数(PI)来表征技术导向型创新产出。(6)式为市场导向型创新产出的知识生产模型,(7)式为技术导向型创新产出的模型。I表示企业的当期创新投入要素,包括四个变量:R&D内部经费、R&D外部经费、R&D劳务、R&D政府支出比率。E表示企业的累积创新投入要素,用企业特征来表征,包括三个变量:新产品出口比、企业规模、企业利润。R表示知识溢出的影响,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来表征。

四、结语

本研究利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影响要素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研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这两类创新产出,本文在将创新要素划分为当期创新投入和累积创新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要素。从实证中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企业当期创新投入要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和当期创新投入的结构、创新产出的类型相关。企业的R&D内部经费和外部经费对企业的市场导向创新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外部经费对企业的技术导向创新影响不显著。过多的R&D劳务投入使劳务的边际创新产出下降,过多的政府R&D比率对企业自身的R&D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产出。

第二,企业累积创新投入要素会影响企业当期创新投入的效益。新产品出口比率高的企业不注重专利的研发,对国外技术依赖严重,很多其实属于中间品加工企业。现阶段,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技术导向型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第三,在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知识的扩散效应明显,在研发机构较集中的地区,其所在企业所對应的创新能力也很强大。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如下启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更需要注重当期创新投入的结构。政府R&D投入比率较高的国有企业在创新产出绩效上比较低下,存在资金饱和的可能。此外,企业应当注重高质量R&D劳务的引入。第二,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改善企业累积创新投入造成的长远影响。外资出口型企业应更加注重对国外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而不是经常使用国外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内资企业应该注重和外资企业的合作,加快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三,由于知识的扩散效应非常明显,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产、学、研这三者的结合,让高校、研究机构的创新研究成果更有效率地流入高新技术企业中,从而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的吸纳和利用能力。

(作者单位为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2016FRZD03);辽宁省社科联重点项目“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及开发研究”(2016lslktzdian-06)。]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 M,Helpman E .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 Boston:MTT Press,1991.

[2] Romer Paul M .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3] 李左峰.创新型企业创新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估计[J].管理世界,2013(2):176-177.

[4] 白俊红,吕晓红.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来自中国地区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4,35(11):89-100.

[5]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J].管理世界,2010 (7):43-65.

[6] 朱华桂,庄晨.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J].软科学,2015,29(2):46-50.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实证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分析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SWOT分析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监管
新常态下吉林市企业创新现状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研究
实施细胞激活工程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