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创建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力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发展。在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充分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语文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开发,以使智障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获得良好康复训练效果。对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本理念下的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语文;智障学生;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概述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又称作生本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教学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好教学组织以及知识引导的作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悟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感悟与启发,同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此外,该教育理念还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构建开放性课堂,从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角度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多地接受和内化知识,实现健康成长。具体到小学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清楚了解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立足于教学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学生智力的培育,进而促其有效进行康复训练,全面发展综合素养。
二、智障学生的发展特点
智障即为智力障碍,在我国,智力障碍者被划分为“智力残疾”人群一类,属于智力明显较正常人低,且伴有适应行为障碍之人。智障者的神经系统遭受了一定的损害,存在功能障碍,其智力发育较为迟滞,精神发育不全,需要社会对其进行特殊照顾。而智障学生,即指智力残疾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常常表现出如下特点:(1)记忆方面,记忆力差,记忆不持久,再现困难或不准确,选择性记忆的能力弱;(2)语言方面,语言发育迟缓,具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只能进行简单的句式表达,词汇量少,语法也时常不准确;(3)思维方面,思维能力差、灵活性不足,形象思维具有显著的优势,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4)感知觉方面,智障儿童的感知觉缓慢,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不灵敏,对事物的感知积极性不足;(5)情感和个性方面,情绪不稳定,自我调控能力差,情绪较为消极,意志薄弱,比较偏执。总体而言,智障学生各方面能力普遍较差,且每一位学生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各方面的能力、表现都不同,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其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收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各感官,其中视觉所接收的信息占比百分之八十三,听觉的占比百分之十一,触觉、嗅觉、味觉的一共占比为百分之六。各感官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至大脑,再由内感官进行储存与输出。而智障学生在学习和接收信息时,不仅需要用到大脑思维,更需借助各感官,教师只有调动其手、耳、眼、口等多个感官,实现手口并用、视听结合,才能集中智障学生的注意力,促其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使其更加热爱学习。
三、以生为本开展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材
由于智障儿童教学与正常儿童教学存在较大差异,且目前针对智障儿童教学的教材还未统一,且智障儿童教学之目的并不在于传授多少高深、系统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发展其智力,使其能够在日后具备独立进行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先明确教学的目的,并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围绕智障儿童的特点来选取适宜的教学材料,舍弃超出所带班学生理解能力范畴的知识。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基于现有教材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规划以及补充或舍弃,使教材更适合所带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从生活中或是教学资源库中选取合适的知识来丰富教材内容,交给学生一些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并将生活经验、技能融于教学之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生活适应能力。
除上述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充分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以及需要学什么,可以在开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询问,了解学生的期待,将学生感兴趣的或是需要学习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合理进行选择,安排教学计划。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兴趣和需求高度契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了解学生个性进行差异化教学
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文教學时,教师也应充分了解各位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点拨教学,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最大化调动其课堂参与积极性。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特点不同,教师应尊重智障学生的差异性,可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身体情况以及兴趣的需要实施分层次的教学。以《洗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如下的分层教学目标:A组:(1)学会生字“手”,能够读准字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字形并能准确书写,会组词;(2)认识并学会写笔画“弯钩”;(3)能够准确认识并读出词语“洗手”,并能书写;(4)知道在什么时候要洗手。B组:能够读准“手”字的字音,会书写,在教师的提示下会组词;(2)认识并学会写笔画“弯钩”;(3)能够准确认识并读出词语“洗手”;(4)了解什么时候要洗手。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不同智力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能够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适应。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智障学生存在先天的智力困扰,其智力、动手、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都各有差异,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利用自身的感官来主动接收信息,学习知识。在《认识交通工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教会学生认识火车、飞机、轮船三种交通工具,并能够掌握这些交通工具名称的认读,知道它们一般出现在哪些地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展示飞机在天上飞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并张开双臂带领学生模仿飞机是如何飞的,引导学生发挥肢体的能动作用,加强学生记忆,并让其通过观看图片知道飞机一般出现在天上;在教学火车的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的图片,并配上火车鸣笛和开车时的音响效果,同时带领学生模仿火车鸣笛的声音,加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并让学生明白火车是在地上跑的;在轮船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船在水中游的图片,并展示各种形状、大小的轮船图片,带领学生欣赏,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学生极为激动,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氛围异常活跃。endprint
(四)借助生活元素激活语文课堂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对所学知识反应不太敏捷,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如若教师能在教學中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进行直观教学,则教学效果能够更为显著,也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其主动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物件带至课堂,让学生亲眼看见、亲手触摸、亲自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激活其大脑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如在教学《水果》一课时,教师可带来苹果、桔子、梨子、葡萄、香蕉等学生们常见的水果,让大家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并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喜欢它。这样一来,学生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大家这个看一看,那个摸一摸,异常兴奋。接着,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语言训练,以“我喜欢吃XX,因为它XX”这样的句式来造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能活跃学生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
(五)开展游戏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儿童天生喜欢做游戏,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游戏是儿童的乐园,伴随其成长,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传授能更易于儿童接受。此外,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知识的有效渗透。笔者在教学中常会将要学习的字、词编成儿歌,再编成小游戏,带着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也会将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边玩边学。如,在教学生认识五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贴图游戏,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将分散的五官图片贴到正确的位置。这样的游戏教学令学生热情高涨,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巩固知识,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认知上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而智障学生更需要社会对其的关怀和爱护,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作用,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构建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认真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认真执教,让学生乐学、爱学,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换转.智力障碍学生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问题浅谈[J].都市家教月刊,2017(1):156-157.
[2]杨亚玲.提升小学智障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策略[J].未来英才,2016(15):274-274.
[3]李雄俊.培养智障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J].教师,2016(4):23-23.
[4]周小丹.以多变的教法促智障学生语文素质的质变[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7):79-79.
[5]李亚华.多媒体技术在智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5(4):60-62.
[6]李秀莲.情境再现法在智障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8):2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