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霞,霍雨华
1.包头肿瘤医院放射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2.包头医学院2014级临本,内蒙古包头 014030
下肢骨肉瘤是临床常见骨源性恶性肿瘤,多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在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更为常见,约占总小儿肿瘤的5%[1]。主要是从间质细胞系发展而来的疾病,肿瘤的迅速生长则是由于肿瘤经软骨阶段直接或间接形成的肿瘤骨样组织和骨组织,下肢负重骨随着外界诸多因素作用下,细胞出现突变,其原因可能与骨肉瘤形成存在一定关系。较为典型的骨肉瘤症状主要源于骨内,此外,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则与骨皮质并列的骨肉瘤,则源于骨外膜与附近的结缔组织相关[2]。X线摄片是常规检测方式,在表现骨组织的同时具有新骨生成与骨破坏情况的显示作用,此检测方式于我国临床中报道较多。MRI对下肢骨肉瘤的诊断相关报道则较少,MRI主要作用于对骨肿瘤性质、范围、有无周围软组织侵润的判断评估,可较早发现肺部与其他脏器转移病灶情况[3]。该次研究旨意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下肢骨肉瘤2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肉瘤的MRI与X线对照研究,探讨MRI诊断骨肉瘤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下肢骨肉瘤2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 9~17 岁,平均年龄(12.3±2.1)岁,病程 30 d~2 个月,平均病程(42.3±3.4)d;根据病变位置分类:胫骨远端11例,股骨远端6例,股骨中段与下段4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分类:疼痛者19例、肿胀者13例、功能障碍者9例,局部皮温增高者10例,软组织肿块者7例,合并病理性骨折者1例,远处转移者1例。
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内容为,扫描仪选取Seimens Magneton Vision 1.5T,给予患者病变位置性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成像,扫描指标为5~10 mm层厚,矩阵选择 192×512,FOV 150~200 mm,检测时采用膝关节专用环绕线圈进行评估,T1WI为TR 500 ms,TE 20 ms;T2WI 为 TR 4000 ms,TE96 ms;STIR 为:TR5 000 ms,TE76 ms,TI140 ms。 随所有患者均给予GD-DTPA增强扫描 (0.1 mmol/kg)静脉注射后行T1WI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最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
该次研究中出现16例 (76.19%)成骨性肉瘤症状,于X线中表现髓腔变窄、骨皮质增厚、边缘出现缺损样,清晰显示瘤骨形成,骨膜反应为多层4例(25.00%), 垂直状 5 例 (31.25%),“花边状“2 例(12.50%),5例(31.25%)表现 Codman三角情况。 MRI检测中显示瘤骨STIR、T1WI、T2WI均表现低信号,T1WI、T2WI表现为皮质增厚,STIR显示放射状低信号线,见图 1~3。
图1 X线横断面平扫
图2 MRI T1WI增强横断面扫描
该次研究中5例混合型骨肉瘤症状,X线片显示局灶性骨质密度减低,未发现骨膜明显反应与软组织肿块现象;MRI清洗显示病变范围,较之X线更明显,T1WI表现低信号,STIR、T2WI有明显增强信号趋势,不均匀,图中可见骨皮质破坏后中断、髓腔与软组织受累及。见图4、图5。
图3 T1WI矢状面显示股骨远端骨髓腔受累范围
图4 双膝关节前后位,MRI图5 STIR序列冠状面扫描下肢骨肉瘤
骨肉瘤在全身恶性骨肿瘤中占44.5%左右,居首位,同时占原发骨肿瘤的15.4%。于30岁之下的男性居多,常发于四肢长管状骨,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的较多,临床主要特征在于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表现为主。X线片在骨肉瘤诊断中具有特征性表现,如Codman三角或放射状骨针,因此此症状诊断难度不大。在早期症状不典型的骨肉瘤仅X线片是无法起到精确诊断作用的,需借助其他辅助诊断,以提高确诊率,减少漏诊或误诊[4]。MRI在我国临床中应用逐渐广泛,在对恶性骨肿瘤诊断价值中已无争议,以其明确骨肿瘤良恶性、活检部位、生长率、评价化疗反应等优势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MRI还可明确皮质骨完整性、关节或神经侵润情况等,价值重大。
由于骨肉瘤是肿瘤成骨导致,因此X线片中肿瘤瘤骨常见与正常骨质分界不够清晰,因此在诊断中对肿瘤范围判断带来影响,MRI则相反,基本不受肿瘤成骨的影响[5],通过此技术三维成像可全面对肿瘤范围进行评估。Codman三角属层状骨膜反应,有肿瘤破坏与中断而形成的表现,主要可包含外层骨化与内层细胞结构。MRI在检测中可显示低信号的骨化层,而X线则无法显像[6]。放射状骨针经MRI检测中显示发射状信号率低,但在高信号软组织块衬托下可进行辨识。从该次研究结果处可以看出,两组对患者下肢骨肉瘤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但MRI在病变范围、Codman三角两层结构、放射状骨针、跳跃病灶等指标检测情况优于X线,由此提示,MRI诊断下肢骨肉瘤效果较佳。
综上所述,X线在诊断骨肉瘤中具有简便且实用,普遍骨肉瘤在经过X线诊断后就可以确诊,但MRI以其多参数扫描为下肢骨肉瘤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在显示肿瘤累及、侵犯的范围同时,还可显示相邻血管、神经、肌肉组织间的关系,更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因此笔者认为MRI与X线均可作为下肢骨肉瘤的诊断方式,X线片诊断更简便,但MRI对病变范围显示更佳。
[1]沈涛,巴根,李妍,等.骨肉瘤细胞中Plk1的表达和定位[J].解剖科学进展,2017,2(6):137-139,143.
[2]陈冬冬,陈嵘,林佳生,等.阵列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骨肉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7,02(11):76-78.
[3]沈雯怡,徐香玖,黄刚,等.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磁共振成像ADC值与DCE-MRI定量参数的相关性[J].磁共振成像,2017,2(8):120-124.
[4]沈涛,陈之光,李妍,等.骨肉瘤细胞中Sestrin2的表达和定位[J].现代肿瘤医学,2017,7(13):1011-1014.
[5]雷玲,赵骏,吴毅,等.基于磁共振成像子宫脱垂患者盆底结构三维重建与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4(5):289-294.
[6]王艾博,边杰.DCE-MRI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6(6):43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