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王敏,朱小林
郫都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四川成都 611730
在外科手术中,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外伤或者在手术而导致血液呈现出高凝的状态[1],尤其是在手术之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此时极有可能会产生血栓的情况,而且多发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部位,此时还会出现肢体肿胀或者是疼痛的情况,如果一旦脱落,就会阻碍血液循环有效达到主动脉、脑血管以及肾血管等[2],进而使得患者出现严重缺血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需要做好护理工作,该文根据该院的实际情况分析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运用术中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带来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髋关节置换手术80例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 55~80 例,平均年龄是(71.48±7.00)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1~88例,平均年龄是(72.48±6.1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价值。
对照组则采用一般护理,而研究组采用术中护理,具体实施情况如下:g5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前的2 d需要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一些清淡、高热量以及高营养的食物[3],并且要增加日常饮水量;②做好手术准备工作,护理人员要提前准备好保温被子、体位软垫以及复温毯,同时在患者进入手术的10 min前做好预热,并保持室温为20~23℃左右[4];③在上肢血管护理工作中,需要保持静脉的畅通,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的下肢做好开放通道,从而避免出现因多次刺血管而损失的情况[5];④做好体位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适当地仰卧,此时患者的头应在低位,同时在受压位置放置软垫[6],而当患者侧卧时,需要采用加厚以及加软的垫子进行固定;另外要做好病情监测,包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患者尿量,掌握血容量变化情况,避免出现PTE。关注患者皮肤的温度以及颜色变化情况,患者术中由于长时间处在被动体位,术中使用止血带,下肢训传以及牵拉过度,同时骨水泥聚合产热,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邻近血管更可能受到间接损伤。腿部肌肉含有很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仅仅可以依靠肌肉泵的作用实现向心回流,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要做好患者术中体位管理工作。⑤当患者完成手术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而准确得操作对应的器械,并做好止血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减少在手术中大量使用止血带而导致下肢静脉无法顺利循环,从而会增加患者的压力;⑥护理人员密切注意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例如观察患者的血量情况、尿量以及颜色等,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有效地补充液体,这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出现血液浓缩的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皮温,如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增加被子,并做好保温工作;⑦当患者完成手术之后,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协同合作,从而保证患者能够在稳定的情况下顺利进入病房,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防止出现较大的震动,因为出现较大的震动会使得患者已经形成的血栓更加容易脱落,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的情况;⑧当患者进入病房之后,此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管理工作,例如时时提醒患者注意保温工作,并且还需要做好回访发展,进一步掌握患者的病情,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护理方案以及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详细记录患者在手术后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以及凝血时间。而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则通过彩超检查的方式观察,患者出现下肢肿痛以及肿胀压痛的情况。
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通过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实施术中护理之后,经过彩超检查可知患者出现下肢肿痛为2例 (5.00%),下肢肿胀为3例 (7.50%),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 5例(12.50%);常规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经过彩超检查可知患者出现下肢肿痛为4例(10.00%),下肢肿胀为6例 (15.00%),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10例(25.00%),研究组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凝血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情况(±s)
组别 血浆黏度(mPa·s)纤维蛋白(g/L)凝血时间(s)研究组(n=40)对照组(n=40)1.56±0.11 1.83±0.14 4.88±0.40 5.09±0.58 10.90±0.90 11.40±1.08
患者在手术之后所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主要与患者的血液高凝情况、外源性的凝血因子以及血管壁的创伤就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髋关节以及膝关节实施置换手术之后[7],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高达60%。在血压高凝的状态主要包含的情况有:血凝功能的亢进、血液的粘稠度会增加等[8],此时患者在接受手术中就需要做好护理工作,从而帮助患者有效减少血液的循环,并且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现血液浓缩而产生的粘稠度[9]。在外伤以及骨折等手术中,这不仅对患者的身体机制带来较大的刺激性,而且患者的心理应激情况也会促使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的亢奋,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动情况[10],同时血液循环中所出现不畅的情况,还会增加血小板的凝聚,此时会对患者的血管带来一定的损失以及外源性的凝血因子等,都会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1]。因此,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就需要配合良好的护理,进而有效防止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该次研究中主要结合该院的实际情况分析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运用术中护理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带来影响情况。即:该院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收治髋关节置换手术80例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术中护理,而对照组则采用一般护理,术中护理方式主要是护理人员做好如下的工作:①指导患者注意饮食休息,且要增加日常饮水量;②护理人员要提前准备好保温被子、体位软垫以及复温毯,并保持室温;③做好体位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适当地仰卧,此时患者的头应在低位,同时在受压位置放置软垫,而当患者侧卧时,需要采用加厚以及加软的垫子进行固定。结果:研究组患者凝血的时间是(10.90±0.90)s,而对照组是(11.40±1.08)s,研究组患者凝血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面,研究组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5例(12.50%),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10例(25.00%),研究组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运用术中护理,使得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得到抑制,此时方法值得运用和推广。
[1]戴海燕,梁丽萍,邓尔倚,等.分级干预预防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5):655-656.
[2]范仪铭,郭艳幸,郭珈宜,等.低分子肝素联合活血灵防治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3):118-119.
[3]邵露露.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6,29(25):159-160.
[4]卢晓栋,王奔,徐炜,等.股骨距替代髋关节置换与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1):2466-2471.
[5]赵希铭,张国秋,张广源,等.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52-153.
[6]孙睿.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0):112,117.
[7]朱泽平.半髋关节置换及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3):2065-2067.
[8]姚尧,邱君斓,乔梁,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肌间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转归[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19):1236-1242.
[9]王晓珂,张红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4):344-345.
[10]石彩英.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3):185-186.
[11]朱建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6):62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