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身体素质重在融合
——对“课课练”的再思考

2018-01-09 07:20曹强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课课课练身体素质

曹强

(1.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314000;2.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站,321004)

发展身体素质重在融合
——对“课课练”的再思考

曹强1,2

(1.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314000;2.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站,321004)

一、“课课练”的发展历程

“课课练”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主要探讨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运用的效果及如何进行“课课练”。第二阶段是衰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初):不仅研究的成果数量少,而且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探索与尝试层面都没有创新和突破。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由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状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初、消失于90年代末的“课课练”又开始被重新关注,进入到了“课课练”的全面研究展开阶段,开始有效组织开展“课课练”的实践操作研究,并且从具体的课时计划、单元计划中安排具体的内容。虽然学校体育界的专家多次明确提出了“课课练”无论是内容、形式、评价等都要走创新之路,但是在现实中还是无法解决“课课练”单调枯燥的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以及“课课练”干扰体育课“主教材”实施的现状[1]。

二、对“课课练”的再认识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如果还把体育课认为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学科,那就还是使体育教学停留在了生物学层面。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拓展思路,转变理念,全面认识体育的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价值。“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练习方法[2]。既然“课课练”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是一种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如何使这个方法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更受益。所以不能为练而练,而应该借助技术(知识)为载体,随着技术教学进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技术的需要与发展而全面展开,使学生在技术的学练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愉悦心情,并且潜移默化地强化身体素质,真正达到全面健康发展目的。因此,“课课练”应与技术学习相融合,实现素质发展的无痕化。

三、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学科特性决定融合

体育学科的内容特性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一种操作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认知(简称“体认”)。“体认”是借助“我”的身体认识“我”的世界,认知的工具是自己的身体,认知对象也是自己的身体[3]。运动技能就是“体认”的一种方式,这是属于“暗默知”的范畴,只能通过身体操作的形式,才能判断是否具有某种“体认”,是一种以直接经验的方式所形成的直接经验,无法借助文字和形象与他人分享。从这个角度说,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能够发展人的身体思维。身体思维是包括本能欲望、情感意志、爱好兴趣、潜意识、意向性等诸多身体要素在内的最高级复杂的思维形式和认知能力。不管社会如何进步,身体思维是永远替代不了的,任何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技巧都能够锤炼和推动身体思维或身体智能,而且会使两者相得益彰[4]。不可否认,无论是运动还是练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2种,有的运动及练习方式简单单调、机械性重复,有的却有着复杂的技战术,需要队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配合,并且还要根据多变的情景瞬间作出判断与决策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去发现、挖掘能够发展人高级身体思维的运动与练习形式,从而来提升、促进学生的逻辑性思绪、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概念思维和身体思维在内的整体思维与综合智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动作发展决定融合

动作模式与专项技术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与专项技术无关的动作模式训练对专项技术的形成都是无用的。正是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紧密联系,身体运动功能动作模式训练必须要依据运动场上的动作需要来设计[5]。人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投、滚翻等,是人类一生动作发展的基础,是人必须经历的;二是专项技术动作,技术动作是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动作对人的重要性。熟练的动作不仅需要一定的肌肉力量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作用,动作模式训练则是抓住了神经对肌肉支配能力这一核心环节,依托躯干支柱的稳定性和各关节周围的肌肉的训练,使得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得以增强,因此,动作模式训练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它提高的是单个动作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配合,以及完成整个技术动作的节奏感和流畅程度,最终达到提高多块肌肉参与完成的整体力量的目标。正如张洪潭教授所说,运动技术的学练活动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质之效能[6]。

3.人文关怀决定融合

人类活动的一切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休闲,运动休闲是体育运动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当生物体育观逐步淡化、人文体育观逐步进入的时代,体育教学也要逐步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化,体现出人文关怀[7]。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一味强求学生去锻炼,而是要思考怎么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去锻炼。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心理需要(能力、关联和自主)的满足是促进人体人格及认知结构成长与完善的条件,三种心理需要是普适的,与生俱来的,所有个体都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8]。所以要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产生出对体育活动的向往与兴趣,甚至使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志趣。

四、融合需要具备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课练”不应该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更应该是一种理念,就是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无止境、不经意地强化体能,只有融合在技术学练之中,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提升,“课课练”才有生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融合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教学必须要有内涵,确保有“融”的土壤。学校体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合理有序的运动技术教学,并使他们的学练活动持之以恒,有了技术学习的内容,才有身体素质发展的运动条件。因为每一项技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每一项技术内含的身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性,身体练习随着技术学习的需要而进行,身体素质也同时得到更全面、更细致的发展,为此,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要丰富、要全面、要系统,这样才能使融合更有效。要防止简单化倾向,改变“应测”(体质测试)和“应试”(体育中考)的现象,无论测试还是体育中考,所测试的个体的身体素质,应该是在大量的、有趣味的技术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用宽度(学习内容)来成就厚度(身体素质),达到身体素质练习的无痕化。

二是练习必须要有时间,确保有“融”的机会。美国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发现,人们对具体环境的“应对动作”,是由大脑皮层中具体的神经回路结构掌握的,是自动化的,不经过意识的。这种不经过意识的、掌管具体应对的神经回路结构,被称为“应对技术操作子”[9]。“应对技术操作子”是运动能力实体中的“核心”,这种运动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并且是真切的、高度复杂变化场景的细微判别应对。无论是技能的掌握还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练习次数与练习时2间,融合就是努力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因此,“融合”一是要把课堂教学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课的各个部分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技术学习具体展开,“课课练”不再是技术教学结束后的一般身体素质练习,而是要融入到技术教学的学习与练习之中,课堂将变得更紧凑、更有效率;二是教师应重新审视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进行相应地调整,把技术的传授、技术的运用,以及身体的练习相结合,提高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学习的关联度,使运动技能的实战性练习和身体素质的“课课练”相得益彰;三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改变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象,减少学生站与等的时间,充分发挥场地器材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学有内容、玩有器材、动有空间。

“体能”和“技术”,本来是同一运动能力实体的不同指称(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9]。离开了技术练体能,体能练习就显得单调、枯燥,在掌握技术同时强化的身体素质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是符合动作特性的,也是学生所喜欢和所能接受的。

[1]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J].中国学校体育,2011(5):14-15.

[2]高胜光.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研究综述[J].运动,2012(8):9-10.

[3]王水泉.身体认知的方法论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6(4):2-8.

[4]张之沧.身体认知论[J].体育与科学,2016(5):44-47.

[5]潘迎旭,尹军.身体运动功能动作模式与专项技术动作之间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7(1):25.

[6]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第2版)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2.

[7]于德山.追寻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3(2):15-21.

[8]阳家鹏,向春玉,徐洁.促进青少年有氧体适能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路径:动机理论的观点[J].体育与科学,2015(4):115-119.

[9]茅鹏.虚影与本质[J].体育与科学,2017(2):13-20.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手册》

为了配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实施,更好地为教育、为学校、为政府服务,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学校体育装备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4月出版了既实用又方便的工具书——《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手册》。

该书内容共包括12章节,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体育、举重、击剑、拳击、射箭射击、游泳、休闲体育等运动项目的设施和器材,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器材,并就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的配置、安装等内容做了概述。本书既是体育器材设施生产厂家的规范要求,同时也是学校以科学的态度、公正的标准和相对经济的眼光来清晰地判断信得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的标准,是学校必备的教学、采购的工具书。定价:60.00元。

汇款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上地科技大厦4号楼602室

收款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6093827联系人:杨浪

特别提示:1.请在汇款附言栏写清楚所购图书的书名以及邮购数量并准确填写购书者详细地址及电话;2.以上单价为图书定价,如邮购需另加包装、邮寄费用(挂号邮寄)。收费标准:邮购1本:加收7元;邮购2本加收10元;3本以上,在2本共10元的基础上,第3本起每本加收2元;邮寄10本以上,免费邮寄。

猜你喜欢
课课课课练身体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锻炼
新发现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