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指向技术素养培养的劳动与技术教学范式

2018-01-08 09:27董玉红
江苏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技术素养

【摘 要】技术素养是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只有理性审视技术素养的内涵,反思阻滞学生技术素养提升的原因,然后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建构指向培养技术素养的劳技教学基本范式,才能让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关键词】技术素养;劳技教学;范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3-0050-04

【作者简介】董玉红,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劳动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技术素养是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试图从内涵诠释、问题剖析以及范式建构三个方面入手,建构指向技术素养提升的劳技教学基本范式,以期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一、技术素养的内涵阐释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是劳技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而小学劳技课程中的“技术素养”可以细化为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想与方法,技术态度与情感。技术知识是技术素养的基础,技术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知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而技术态度和情感对技术素养结构中的其他要素具有导向作用。

二、阻滞技术素养提升的劳技教学现状

当下,劳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对比较薄弱。为了让受教育者符合标准化的要求,课堂上存在着“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多锄其直,遏其生气”的教学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一)项目内容霸位

劳技教材中的项目内容在材料、工具、工艺、规程等方面各有侧重且有一定的梯度,但有时会缺少对项目工具和材料的介绍。如“小金工”项目缺少让学生认识金工工具和熟悉材料特性的内容,第一课时便是制作难度较大的心锁环。如果遵循教材的项目编排顺序进行教学,那么势必会让学生的学习出现顿挫感和疲惫感。

(二)技能目标虚位

技能目标是学生技术活动的“向导”,如果设定不当,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无序、低效甚至负效。如一位教师设定《泥碗》的技能目标为: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泥工方法。从中我们很难知晓这位教师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不仅缺少对泥材料特性、泥工具使用、泥加工技术的具体指导,更缺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

(三)师生角色错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劳技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一节课看似行云流水,但“顺利”的背后教师要思考学生技术探究力、思考力的培养是否落到实处。如在处理木蜻蜓蜓翅打磨这一技术难点时,有的教师只是播放教学视频,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解决问题,这忽视了技术本体的存在,学生也因此缺少真体验、真探究、真思考。

(四)评价引领缺位

劳技教学的评价过程,既是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评价作品时往往缺少技术的引领,评价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层次性、创造性。如“摇头公鸡”这一项目,评价的焦点易集中在作品的外形是否美观上,而对技术难点公鸡头部和身体的两个椎体制作方法的优劣则缺少评价,对技术重点“公鸡为什么会摇头”则更是缺少思考。

三、指向技術素养提升的劳技教学基本范式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作品、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形式展开的。一般而言,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完整的技术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思考,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指向技术素养提升的劳技教学基本范式,见图1。

(一)自选活动项目,链接技术素养内容

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包括家政(手缝、洗涤、烹饪、编织、家用电器、种植)和技术初步(纸工、泥塑、手工)两个方面,教材对项目内容的安排兼具基础性和拓展性,体现了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习真正发生。

1.构建不同项目学区,营造富有价值的实践环境。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项目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以班级进行授课的模式,让学生走班选课,构建大小不同的项目学区(见表1),从而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此外,还可拓展校外劳技课程基地,邀请技术专家和家长参与实践指导,此举可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校师生技术素养培养的潜能。

2.构建分层活动超市,体验富有个性的实践内容。

项目分层超市依据学生的动手水平将项目分层,为学生提供可以自选的项目内容,从而避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项目后无所事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因完不成任务而失去自信现象的发生。如在纸工拓展项目“信封式礼盒”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闯关晋级的项目,初级关:会折礼盒,中级关:装饰礼盒,高级关:使礼盒富有创意。每一个自选区均为学生提供流程图、范作、视频等资源,如此学生便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步骤进行自主学习。

(二)定制技能目标,把控技术素养方向

技能目标预示着技术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标准。适度有效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基于技术内容,统筹单元与项目的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的制订应该根据项目系统与单元技术的内容而有所侧重。第一,分析教材技术内容的编排特点,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技术要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的技术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并促使学生从原有技术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的技术知识。第二,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步拟定单元的制作项目,确定技能目标体系,防止技能目标和技术过程脱节,有效把控技术素养的方向。如“手缝”单元的技能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手缝的技术问题,并运用手缝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本单元安排的钉纽扣、缝沙包、缝鞋套、笔袋DIY等项目各有不同的技能目标。钉纽扣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钉纽扣,从中提取的具体技能目标是穿针、引线、打结;缝沙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缝沙包的基本方法,从中提取的具体技能目标是拱针、回针、包边缝等基本针法和不同形状沙包的设计方法;缝鞋套和笔袋DIY的教学旨在巩固学生已学的手缝针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动手设计和制作的乐趣,从中提取的具体技能目标是学会材料选择、测量、设计、画样、裁剪、缝制等技术思维。四个项目的技能目标层层递进,互相关联。

2.基于技术实际,把握技能目标的共性与个性要点。

确定技能目标时,教师应该考虑项目技能的共性目标与学生的个性目标,项目技能共性目标要有针对性,学生个性技能目标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出层次性。而在确定拓展技能目标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会让学生对技术产生一种亲近感,唤醒学生的技术态度和技术情感。以家政“尝尝我的手艺”一课为例,本课安排了三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冷盘、炒菜、汤。项目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能调动学生参与烹饪实践的兴趣。本单元的共性技能目标是在家人的指导下,掌握择菜、洗菜、切菜和简单的烹饪技术,个性技能目标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而定制的,如“西红柿炒鸡蛋”项目组的个性技能目标是掌握西红柿和鸡蛋的初加工方法,运用简单的烹饪技术完成西红柿炒鸡蛋,创意烹饪一道西红柿与鸡蛋呈爱心造型的菜。

(三)多元目标体验,回归技术素养本质

学生的技术操作體验来自“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操作的过程如果只是教师一味输出,学生进行模仿制作的话,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工匠。反之,如果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设计多样的操作途径,则能让学生的技术操作过程富有创造性。

1.探究求真,萌发严谨的技术品质。

探究求真要求学生在“明确目标→尝试实践→沉淀技术”的操作流程中进行真探究、获得真技能、产生真思考。技能目标规范着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真探究;尝试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真技能;沉淀技术让学生在技术设计中产生真思考。如“猪形泥扑满”这一拓展作品是学生在掌握泥笔筒的设计制作技能后,再设计的作品。作品综合运用了第一阶段的滚压泥片、切割泥片、捏合泥片等泥工技术,在拓展制作中学生萌发了严谨的技术品质。

2.实践释疑,塑造善思的技术风格。

实践释疑是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学辅助、范作引领、影像剖析等手段,让学生明晰项目实践中的技术重难点,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流程。以“木蜻蜓”一课蜓翅打磨的教学为例,根据角度削磨蜓翅是这个项目的技术要点。在学生尝试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学辅助”让学生明确削磨蜓翅的注意事项;在模仿制作中利用“范作引领”帮助学生把握制作要点,完成作品制作;在作品改进中,利用“影像剖析”,辅以展示木蜻蜓升空原理的详细说明和介绍,完善学生的技术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拓展创新,树立大胆的技术意识。

拓展创新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运用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用材料创新、结构创新、功能创新的设计要点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并在创作中激活技术思维。材料创新的重点是对材料的科学处理和环保替换。如:用“衣架”材料袋里的铁丝制成衣架后,衣架易氧化生锈,影响其正常使用。在对铁丝材料的优化设计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对铁丝进行防锈处理或可用哪些不易生锈的环保材料进行替换。结构创新的重点是利用掌握的新技法对作品结构进行改进和再设计。如杯垫的造型设计,图3是学生在掌握基本捆扎技法后对图2结构的改进,图4、图5则是对杯垫造型的创意设计。功能创新重在引导学生打破一物一用途的思维界限,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物多用,如衣架还可以被设计成蔬果架、鞋架、枕头架等。

(四)开启技术评价,提升技术素养

劳技课程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技术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追求评价的系统化、全面化、情感化。通过评价,学生能找到技术发展的生长点,进而提升技术素养。

1.明确评价方向,回归学科本位。

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作品的评价点一无所知,多以“好”或“不好”来评价,这样的评价无法体现评价的作用。因此,评价作品时,教师首先要基于技能目标,引领学生关注作品的外观是否达到技术要求,使用工具是否安全合理,技术难点是否被突破;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重视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技术层面上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学生的评价才会有方向、有内容、有层次、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如组图6中包装盒的评价点可以具体为:设计是否创新、造型是否美观、结构是否合理、开合是否灵活、剪切是否工整、折痕是否清晰、粘贴是否牢固、技法是否多样、材料是否环保、工具使用是否恰当、作品是否对你有所启发……这些评价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多维评价思辨,激活技术思维。

评价思辨是利用技术思维对作品的造型、技法的运用和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多维评价,面对同一个评价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使学生的技术思维在评价思辨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实施立体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专业人士,评价的方式有反思式、自评式、交流式、反馈式、激励式。如对卡车车厢设计的评价,学生的自评是造型别致、图案可爱;家长的激励式评价是孩子想象力丰富;专业人士的反馈评价是图8造型实用安全,图7、图9、图10的车厢内部设计没有考虑货物包装、重心下移、空间利用等因素,箱体外部与车架接触面太少,车辆行驶时会影响车体平衡;教师的综合评价是厢体设计在创新的基础上要考虑装载容积、货物包装方式、底部摆放平稳、装卸方便、重心降低、箱体高度等要素;学生的反思评价是肯定图8的设计,重构图7和图9的设计;改良图10中箱体底部与车架接触面的设计。可见,多维的评价思辨会让学生粗糙的技术经验变得精致,浅层次的经验获得提升,并促进其良好技术习惯养成。

技术素养是劳技课程的核心素养,劳动与技术教师要根据学校情况、纲要要求、学生情况、社会情况、学校课程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建构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教学范式,并让有利于技术素养提升的教学理念落地,进而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政.技术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8-21+26.

[2]蒋雄超.学习力视野下小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8):71-73.

[3]董玉红.回归融合:劳技教学与技术素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Z1):67-70.

猜你喜欢
技术素养
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认识
浅议包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技术素养培育
回归融合:劳技教学与技术素养
技术思维力——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目标
迎接扑面而来的技术时代
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探究
技术文化
翻译技术在MTI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浅析乐高机器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结合
重视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