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离校:现实状态、价值导向与实践反思

2018-01-08 08:51席晓圆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

席晓圆

摘要:作为一项教育惠民政策,弹性离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匹配的问题。当前,弹性离校主要包括学校“自办自管”、学校“自办他管”、“他人主导,学校参与”三种类型。弹性离校应坚持优化教育服务、坚守儿童立场、构筑共生空间的价值导向,满足家长对校内托管的需求,凸显自身的公共服务属性,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安排多样化活动,并弹性确定离校时间和实施学段。

关键词:弹性离校;课后服务;教育惠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1A-0008-05

近年来,大、中城市小学生放学的“三点半问题”成为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父母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的不匹配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一些托管班野蛮生长,缺乏规范与资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公办学校如何做好学生的看护工作,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成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小学生托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化运营的小学生托管服务;二是新兴的公益性小学生托管服务(由社区组织、民间团体等负责);三是政府财政支持的学校在校托管服务。南京市首创的“弹性离校”属于政府财政支持的学校在校托管服务,2013年推行后,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教育公共服务的样本。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肯定弹性离校举措,鼓励各地进行积极尝试,摸索经验。弹性离校作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

一、弹性离校的发展路径

所谓“弹性离校”,即针对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有困难的小学生,学校提供弹性延时照顾托管服务。从弹性离校(托管)的发展脉络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南京探索阶段(2013年—2017年);二是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以来)。

(一)南京探索阶段

2013年初,南京市为解决小学生放学早、双职工家长接孩子有困难的问题,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弹性离校试点工作。市教育局机关干部分20个小组到部分学校门口了解实际情况,并通过专题调查和座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群众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琅琊路小学、汉口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小营小学、致远外国语小学等5所小学先行试点,初步探索工作思路、积累工作经验。历经九个多月的调研、试点,2013年10月,南京市教育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办法的通知》,要求全市各小学从2013年11月1日起,对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学生全面实行弹性离校管理,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学生可弹性离校。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南京市形成了弹性离校工作以“以区为主、校长负责”“家长自愿、公益导向、安全第一”为原则的管理体制;各区各校结合自身实际采用“自管自办”“自管他办”“社区管理、学校参与”等不同的组织模式。弹性离校期间的活动内容以学生自行复习、做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为主,适当开展书法、绘画、表演等领域的自主实践活动,严禁集体教学或补课。如:琅琊路小学开展了分时段的学习小问号、阅读小能人、故事讲坛、体育小达人等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合作进行各种活动或游戏;南湖一小与社区合作开展“四点钟课堂”,辅导教师由社区聘用,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学生开展兴趣活动;等等。

南京市弹性离校政策实施之前,也有一些地区开展了课后托管服务的探索,如成都市成华区的“学生430项目”、上海市长宁区的“学校看护进少年宫”服务,广州市试点的“社工进学校”等,但零星的地域探索缺乏整体的科学调研、统筹规划、制度推进、责任分工与督查考核等系统设计。因此,南京的弹性离校无论从制度规范、覆盖范围、参与人数,还是投入力度、督查机制、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开创了小学生课后托管的新模式,是首创的针对群众需求的课后服务惠民善政。

(二)全面实施阶段

“孩子放学去哪儿”的难题已从家庭私事,演变成涉及千万家庭的社会公共问题。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務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与教育部的要求,各地纷纷出台弹性离校政策。如,南京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秋季学期“弹性离校”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同时下发《2017年度区域“弹性离校”工作考核办法》,拟从人数规模、活动组织、服务时间、经费落实、群众满意等五个方面对各区进行考核。上海市在2017年秋季学年全面推广放学后“快乐30分”活动,看护工作覆盖所有小学。2017年3月,西安市出台《西安市实行小学“弹性离校”试点工作方案》,推行小学1~3年级弹性离校试点,9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实施。沈阳市的弹性离校从2017年9月开始启动,覆盖了全市普通中小学校。

到2018年,全国已有超过25省(区、市)下发了弹性离校相关文件,各地教育部门纷纷推出课后服务措施,相继展开适合本土的实践探索。各地区弹性离校工作蓬勃发展,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如,北京市除2014年启动的“课外活动计划”(2014年起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区县、学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课外时间安排音乐、科技、体育等活动)外,从2018年9月份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匹配校内托管班,全市覆盖来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从2018年9月起,杭州市的小学全面开办免费晚托班。南宁市从2018年9月1日起实施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向学生提供课后托管服务。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从2018年4月20日起,课后服务时间为早上上课前、中午及下午放学后至18:00时止,课后服务包括在校早午餐服务、午休和课后托管三项内容。与其他地区课后服务相比,广东省教育厅把课后服务又进一步延伸至了早上上课前与中午。

二、弹性离校的基本类型

目前,弹性离校基本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学校“自办自管”。即学校成立弹性离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制度设计与过程监督,教师全员参与,轮流值班,承担弹性离校的全部工作。南京市较多小学采用这种形式。弹性离校学生以年级为单位编班,每班不超过40人,放学后由学校安排教师领到固定教室开展活动,并由校领导和年级组长组成对外联络小组,负责对接学生家长。这种模式便于管理和调控,对学生的接纳程度高,学生的安全更有保证,比较适合弹性离校人数较多的学校,可以保障弹性离校的有序、稳步推进。

二是学校“自办他管”。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招募大学生、退休职工、家长志愿者等负责弹性离校学生的管理,招募人员由学校统一管理并适当给予补贴。该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弥补在职教师人数和精力的不足。如: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由学校退休教师、家长担任管班教师。中央路小学的“万象大课堂”“妈妈读书会”,由家长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弹性离校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读书会、心理小游戏、艺术欣赏等活动。另一种是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吸引各区关工委以及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机构和团体进入学校,提供弹性离校服务。如南京的建邺实验小学、赤壁路小学与社会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由学校统一组织,由该机构派遣专门的老师,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内照看孩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志愿者协会签订合作协议,由文学院五名志愿者担任学校“安心驿站”看护工作。学生做完作业,可以在志愿者带领下开展国学活动或阅读活动。

三是“他人主导,学校参与”。即由第三方负责学校的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学校不再是服务的主办方与主管者,而是作为监督者与配合者,负责提供活动的场所、设施以及进行必要的配合。如青岛市推出的“家委会主导、学校参与”模式。2013年出臺的《关于开展青岛市小学生学校托管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市家校合作促进会负责全市小学生托管方案的制定和宏观管理,各区家校合作促进分会负责本区学生托管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各学校家长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学校负责提供托管必要的场所和设施”。各校家长委员会可采取企业赞助、适当收取看护费用等方式,多种渠道解决经费问题,用于托管人员的补贴及其他合理支出。针对孩子在托管期间的安全问题,青岛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参加托管的孩子必须投“双保险”:校方责任险由政府埋单;学生平安险每人每年80元,由学生家长负责购买,确有困难的学生可由学校购买[1]。可见,这种弹性离校第三方直接管理模式,在实施主体、托管师资、工作机制方面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三、弹性离校的价值导向

(一)优化教育服务:立足家长需求,创新教育服务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当前教育领域供给侧的产品,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需求[2]。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迅猛发展引发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正在迅速外溢,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依然不足。弹性离校本质上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弹性离校政策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实施是对学生的关爱,也是对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是义务教育功能的扩展和优化。它提高了教育供给的质量与创新性,做到既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又能对准社会家长需求,是丰富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和创新教育服务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新举措。

(二)坚守儿童立场:落实立德树人,指向素养提升

课后服务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教育形式,根本上要解决的是素质教育在课后时间如何安全、科学、有教育意义地开展的问题[3]。弹性离校实践要遵循“儿童立场”,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完整的儿童。从管理角度看,弹性离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家长高诉求与学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学生对活动多样化的期待与师资力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社会组织与机构等多方的介入与各方的责任分配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安全与发展为核心。在实现学生看护的第一层次目标之后,学校更应积极发挥课外教育优势,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生成长不仅在于知识的掌握,更在于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与持久热情。在弹性离校这段时间内,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理解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进而产生稳定正向的价值认同。如让学生在汉字书写与经典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在主题活动中掌握合作技巧、在探究活动中养成科学创新精神……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获得感”,提升核心素养。教育服务要始终关注“人”,越了解儿童,儿童就越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意义与人生境界。所以“儿童立场”是学生收获自信与成长的沃土,也是弹性离校工作的逻辑原点。

(三)构筑共生空间:形成学习生态圈,助力师生共成长

弹性离校为师生创设了共同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如何建构良好生态,在弹性离校的空间中展现“共生”的价值意义,让“学习空间”更好地关照学习者个体,是摆在师生面前的共同课题。从学生角度看,课后学习生态圈的建立让其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主”走向“自主”。从教师角度看,教师也能获得了解学生的“第三视角”。不同于上课的课堂观察与作业练习的书面反馈,教师站在了学生课后发展的“第一现场”,能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互动。比如,有的教师在弹性离校辅导时观察到某个低年级学生在写字中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冲突与识记障碍,并及时给予精准指导帮扶,这在平时批改作业时是很难观察出来的。此外,问题解决过程也是师生协商对话的过程,更是分享、共生、共长的过程。因此,放学后的弹性离校生发了“共生”的空间意蕴。

四、弹性离校的实践反思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弹性离校迅速在全国铺开,形成了多元的实践路径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当前全国主要地区的弹性离校实践举措,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以供弹性离校的政策制订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

(一)明方向:学校开展弹性离校是大势所趋

从实地调研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在“公益的校内托管服务”和“市场化运营的托管服务”两种托管方式上,家长对于公益性的校内托管有极高的认同度,认为校内托管在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照顾和安全管理方面都比市场化运营的托管更值得信任。为满足家长的这种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了符合各地实际的弹性离校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江苏省内,继南京市之后,扬州、无锡等城市纷纷行动,无论是在政策指引层面还是学校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见,弹性离校政策的实施是大势所趋。

(二)究本源:弹性离校要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小学生弹性离校是学校在放学后开展的课后服务,其本质是学校接受政府委托开展的社会公益服务,具有公益性或者公共性的特质。落实好这一政策,必须把小学生弹性离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投入保障、建章立制、督查考核、责任追究、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政府对小学生弹性离校的性质、责任主体、实施内容与方式等还没有清晰的指导性制度安排,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性、规范性、保障性文件,规范弹性离校的安全、监管、师资、人员、经费、场地、时间等。应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要求,划清集中学习与课后服务的界限。明确学校在弹性离校上的职责,为目前承担“无限责任”的学校解压。此外,政府作为弹性离校服务的购买者和质量监督者,需担负起投入和监督的责任。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为弹性离校提供专项资金,并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采用灵活的服务提供方式。另一方面,弹性离校的设施、环境、人员配备、活动安排等方面是否合法合规、能否满足公众需求,都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三)增合力:弹性离校需要多方积极参与

弹性离校政策的出台是政民互动的良性结果,但要想让它真正落到实处,化解“三点半的尴尬”,还离不开多方联动、共同合作。要开展好弹性离校工作,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整合社区、学校、教师、志愿者、专业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这样,既能有效解决弹性离校在场所、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困难,又能调动各种可利用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拓内容:弹性离校需要多样化的活动安排

目前,学生弹性离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是自行复习、做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等,学校主要提供看管服务。弹性离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安全服务,更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组织弹性离校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长春市的课后免费托管服务“蓓蕾计划”,邀请吉林省博物馆、《长春晚报》以及长春市科协、篮协、足协、体协、文联等专业机构与试点区深度对接,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各校开发了异彩纷呈的校本课程,供弹性离校学生学习。

(五)松时限:各地自行决定彈性离校时间

从城际比较上看,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弹性离校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学生放学时间、学校条件、家长需求等存在差异。各个城市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最晚的弹性离校时间。例如,南京市教育局规定弹性离校结束时间为夏季18:00,冬季17:0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学校根据家长与学生的需求义务无偿延迟到19:00,甚至更晚。上海市弹性离校时间普遍为15:30—17:30,济南市为16:00—17:00,西安市原则上不超过18:00。

(六)延学段:弹性离校实施学段有待进一步延展

目前,全国实施弹性离校的学段并不统一。厦门市把弹性离校的学段延伸至初中,沈阳市则延伸到了高中,其他城市弹性离校覆盖范围基本上限于小学。当然,弹性离校范围究竟覆盖至哪个年段更为科学合理,要根据不同城市、学校的情况来综合考量;但是,客观来看,弹性离校实施学段存在进一步延展的需求与空间,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做深入探索,具体工作可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进行多样化、灵活化实施,让更多接送孩子困难的初中生、高中生家庭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邓雪柳,等.校内托管——小学生“四点钟困境”的解决之道[J].教学与管理,2015(12):19-21.

[2]李康.我国教育技术的现状和改进策略——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的分析[J].长江丛刊,2018(07):227.

[3]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34-38.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
促进小学生课后服务健康发展的策略
落实落细 做好“课后服务”
留守儿童课后服务策略谈
英国课后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启示
如何加强中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探究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三点半”现象的研究及启示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管理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