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丽娟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应该以学定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自主学习,充分地合作,充分地拓展,从而大面积地扩大孩子们的参与面,大面积地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大面积地提高孩子们的地理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延伸
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课堂应该“以学定教”。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正是实施“以学定教”的典范教材。如何正确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分析聚落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培养孩子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都应该从“以学定教”的角度出发,以此培养学生浓浓的自主意识。鉴于此,“以学定教”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
视点。
一、课初,以激发兴趣为主
既然强调“以学定教”,那么激发学生亲近地理、享受地理,就应该成为新课伊始最重要的任务。优秀的地理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之火,以此打造摇曳生姿的地理高效课堂。比如,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片、摄影、故事等形式,聚焦学生、锻造学生、滋养学生。
比如,执教人教版初中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可以进行以下情境设计:
1.课前引领孩子们将身边的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可以选择拍摄住所附近的景观(如自己家乡的住房,周围的娱乐场所,一些熟悉的工厂,学校周围的整洁的街道,具有田园气息或诗情画意的乡村小路、农田、果园、鱼塘等)。在此基础上,课初展示孩子们的摄影作品。
2.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威尼斯水城、陕南民居、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丽江古城……)在此基础上引出“聚落”的概念,并追问: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以学生感兴趣的拍摄照片等活动入手,并且从自己家乡的景物入手,亲切中有探究,熟悉中有陌生,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接下来,“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引领孩子们由近到远,由此及彼,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而且有效杜绝了以往地理课孩子们走神、打瞌睡等现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课中,以自主合作为主
既然强调“以学定教”,那么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就应该成为地理课堂的“重头戏”。好的地理教学应该通过自主合作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正所谓:“学生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静听状况。”就《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充分地放权: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究竟有何不同?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究竟有什么关系?如何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小组自主合作,分析下列地区的环境特点,设计出合适的建筑,并说明理由(巴西热带雨林、卡拉库姆沙漠、极地地区、黄土高原),最终完成学习活动卡片。
2.分小组欣赏中国“传统聚落”并分析:北京的四合院、苏州园林、蒙古包、陕南民居、中国西南干阑式建筑、南丽江古城、福建客家土楼等特色民居的特点,思考这些建筑物分别与怎样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引领孩子们进行活动承转: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使得昔日特色的传统民居正在被现代的钢筋水泥的城市所取代。所以那些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引起了人们关注。
上述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联系我国和世界上的一些著名聚落将复杂的聚落知识生动简捷地提炼出来,并且通过对比追问、活动承转等形式,自然而然地理解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引领孩子们感悟到:生活中不乏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能够受用一生……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末,以探究延伸为主
“我们实施教学时,不能止于文本,否则学生的生成空间不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应该有迁移点和拓展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学习亦然。关键就在于孩子们是否在这样的拓展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是否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
1.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举例加以说明。
2.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3.根据你对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认识,请你设想家乡未来的聚落形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从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用与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
以上探究活动,教师充分地放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自主学习,充分地合作,从而大面积地扩大了孩子们的参与面,大面积地提升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大面积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地理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不正是以学定教理念下地理课堂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曹永国.教学提问:理性审视与理念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37.
[2]祁洪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4):42.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