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於芬
摘 要: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国教育在新课标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回归生活,回归实际”的教育理念。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使思想品德课更加容易理解。通过生活化教育下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新课标
在素质教育中,初中思想品德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准。青少年处于儿童和青年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由于本身对世界的是非观念没有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的一门学科。很多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这些“主科”的学习,把思想品德当成副科,对思想品德抱有轻视的态度。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负责听,非常机械。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大纲提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回到生活中,使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世界。
一、简介生活化教学
(一)含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熟知的现象出发,以学生生活为素材,立足于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和经验,将学科知识、生活现象、生活逻辑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感到知识的趣味性,增强学习
动力[1]。
(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挥实际效用
初中生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到外界思想影响,有很强的模仿性。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给青少年造成冲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要给孩子们以积极正确的思想引导。说教式教学会引起学生反感,而采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是非道德观念以小见大、由浅入深逐步成型。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从而自觉抵御社会上不良的思想和风气。
2.响应了新课标对课程改革的号召
摒弃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和理想化的教学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改变思想品德课内容高高在上的状况,易于学生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以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实际
过分重视理论认知,轻视生活经验,造成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是仅仅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课,使思想品德课程失去了实际的教育意义,走过场,流于表面。
(二)现行生活化教学方式欠缺
生活化教学作为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创新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尚不成熟,虽然教科书上设有探究的内容,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没有改变。实行课改的初期,生活化教学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思路的引导,致使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教学课程上,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三)教学评价依旧单一
就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而言,仍是以考试成绩来体现学生的课业情况。我国尚未出现全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上不能检验教学效果。在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上既不合理,也不客觀。
三、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构建
(一)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
思想品德老师不同于文理学科老师,文理学科老师注重学生知识技巧的学习,思想品德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留意生活中的小事,经常收集一些报纸上的新闻、时事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阅读讨论,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案例应当化繁为简,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信服力。
例如,“做知法守法的人”这一课中,联系国家“两会”推行的法律新政,问问大家法律是什么,怎样看待法律。继而引出法律的概念。在大家对法律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结合酒驾、闯红灯等交通违法或者肇事案例,让大家猜猜事情发展的结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把报道的结果公布出来,说说为什么形成这种结果。这种环环相扣的连锁式问题,既可以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认识,同时不会出现课堂混乱、不好管理的现象。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心中形成守法护法的深刻印象。但是,教师应注意:第一,案例一定是真实的;第二,案例只能举一个,案例太多会造成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思维发散。因此,连锁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要尽量短小精悍。
(二)多种实践形式融合
所谓多种实践形式,就是教师不一定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带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补充,完成作业。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些课可以采用生动的视频、音乐、戏剧等进行。
初中生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因此具有共同的地域特征,但是对家乡原始的风土习俗非常陌生,并不了解。例如,“在灿烂的文化”这一课中,依靠老师单纯的讲解是非常抽象的,可以根据地域特征来讲解[2]。例如,东北的同学,可以观看二人转、秧歌等视频进行多地域文化的了解;陕西的同学听听秦腔、安塞腰鼓等,就自己的生活地区,有什么土特产进行讨论,课本上的知识就留作课后作业。这样大家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了动力。
再比如,“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一节,可以排演小话剧,时间在20分钟左右,也可以表演蜗牛和黄鹂,(可根据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进行改编),根据学生作业的优秀程度,选取四人进行表演,角色为黄鹂、蜗牛、葡萄树、旁白。之后再进行25分钟的阐述,告诉大家不畏惧挫折的道理。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留为课前预习或者课后思考。虽然教师讲课的部分压缩了,但是通过表演,使同学们对蜗牛不畏挫折的精神铭记心间。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课本所能达到的。课堂上适当的教学留白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从而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endprint
(三)预调查,自我探索
“我讲你听”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因此,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不高。采取“我是小小调查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佐证教学课程,使学生从“听课者”变成“参与者”“思索者”。例如,在“学会拒绝”这一课,实行学生分组,若干人、若干组,要求学生在家附近选取1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是“您觉得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不良诱惑是什么?”将调查答案记录后,在课上各小组进行统计。通过对答案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不好的行为是什么,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杜绝不良诱惑。这种形式的调查非常具有客观性,但是答案具有发散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在设计问卷调查的时候,应当注重问卷问题和选项同时写好,注意设计问卷内容要和上课的内容有所联系。以便对结果统计之后,与课上内容形成联系紧密的事实依据。同时,能有效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别人怎么看”的思维模式。
(四)课后作业要灵活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是以实践为终极目标。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科。它注重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不要呆板地停留在纸面上,应当把孩子们从狭窄的知识面和课本中解放出来[3],使学生走入社会这个大课堂。例如,在“相亲相爱一家人”中,教孩子孝顺父母,不应停留在纸上,而是应当布置实践作业,以“我为父母做件事”为例,让孩子在课堂上说出感受,这样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在内心深处体谅父母、孝顺父母。思想品德的课后作业不应拘泥于形式,应当大胆创新,从而真正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从课上到课下的有效循环,切实加深学生记忆。
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实现了各种可能性,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因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性质,在教授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通过实行生活化改革,使其具有独特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信念和意志进行塑造,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的初中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会不断地完善改进。笔者根据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希望为思想品德课堂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建
议。本人将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对相关的方法不断实践,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方案,提高对生活化教学的运用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参考文献:
[1]陶坚恩.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王文方.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初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2):33.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