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杰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行,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越发的活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群体要理解好课堂教学的意义,不断将新的知识和理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本领。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意义研究
一、正能量的内涵与意义
自2012年以来,大家对正能量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态度、动力和情感。其实,正能量本身是物理学中的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所写的专著《正能量》,这部专著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可以通过激发人类的内在潜能的方式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使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如今,中国人给所有积极向上、健康、使人奋进、给人以力量、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贴上一个正能量标签。正能量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人们的情感深深相契合,代表着人们的渴望和期待。在初中这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这个特殊的具有人文性的工具性学科应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这也正是语文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取正确的方式,创造合理的时机为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在面对考试、升学乃至其它压力的时候,都能够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往直前。[1]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递正能量
1.巧妙的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要想取得较高的效率,巧妙的导入是关键。所以,在上新课前,教师应该开启学生的思维,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新闻的方式来实现。如某教师在讲《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之前,就用一场班内的小型辩论来导入新课,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都高涨起来。不管是课前演讲还是新课品读,都能够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同时要注意,教师的教学不能漫无目的或喧宾夺主。
2.无私的大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以德立教,爱满天下。”作为语文教师,为师有道是必须要做到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爱的使者,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放下自己的身段,将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去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切地体会他们的感受,而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权威不可触犯,否则,不仅会使师生关系疏远,还会使学生因为不专心、不够真挚而丝毫感受不到文字的美感。教师应该在学生失败时给予其鼓励,在其成功时给予勉励,时刻关心学生,将温情送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师爱,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受到教育、健康成长。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为师者若不能以德服人,何以传道授业解惑。[2]
3.崇高的品格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而且是在育人。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灵魂,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灵魂。语文教师要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还要有高尚的道德观念。
4.独特的文化
语文与情感世界息息相关,但也不能脱离实际。汉语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作用,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语言文化也博大精深。因此,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如在教学讲毛泽东的《长征》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毛主席等人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对于革命先烈产生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而增强对祖国、对毛主席以及对中华语言文字的热爱。
5.娴熟的技巧
无论哪一个行业都可以熟能生巧,语文也是一样。此处所说的教学技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自说自话,而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不在灌,而在于导。[3]
6.趣味的语言
语文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可能有的教师偏于严谨还有不苟言笑,但是对于初中学来说,幽默的语言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可以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中学习和成长。老师应当试着学习适当的幽默,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和情绪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让他们更好的投入课堂。[4]
结语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工具性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将正能量寓于教学之中,并准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分界,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精品篇目,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无私的师德、高贵的品质以及娴熟的技巧来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进取,一往无前。
參考文献
[1]21世纪初香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研究[D]. 孙蔓娜.扬州大学 2009
[2]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研究[D]. 肖磊.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认知能力培养[D]. 李莹.河北师范大学 2017
[4]初中语文教师的灵魂转向研究[D]. 马青香.中南民族大学 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