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霞
摘 要:交往教学是一种主体(师师/师生)到教学(硬件软件)再到主体(生生)的双向交往教育活动,其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研究交往教学理论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必将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交往教学论;教学情境;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依然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这是实施改革的前提条件。新课改提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载体的交往互动过程”。就小学语文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作些粗浅探讨,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启迪。
一、设计教学情境
小学是孩子们特定的心理成长阶段,情境的设计必须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回归生活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一方面能够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合作能力。如,口头作文课《我的家乡真美啊》,事先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带他们到山顶上,向下俯视,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
甲同学说:“我看到的是田野就像波浪起伏的海洋一样,层层叠叠。”
乙同学说:“我看到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满眼的金黄色。”
丙同学说:“我看到的是一大片广阔的田野,农民们都在劳作,充满了丰收的景象。”
我发现课堂里的气氛和谐极了,就加以引导:同学们,大家都用“田野”说一句完整的话。大家说得真好!这些都是同学们从大自然中观察获得的。在这里,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回归生活,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进行说话的训练,运用生活中积极的词汇组句,没有用指定的词语让儿童“造句”,那样会远离孩子的生活,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对他们以后真正的交往和表达能力并无多大作用。因此,设定特定的情景,让孩子们和老师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真正的交往,在互动交往中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所以孩子们有话可说,而且说真话,是真正的交往教学。
二、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提倡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问题展开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依据上述情境设计,一是向四组学生清晰表述出可理解的作文《我的家乡真美啊》。二是供给学生某种东西去理解。比如,要求學生从近及远来观察,有的学生感到困难,不知道看哪里,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如“往远处看,再往远处,一直往东看”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帮助小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准确描述远处的景观,还能学习方位词语。三是我先真诚地向小学生说出句式相似但措辞不同的一段话,让学生模仿和借鉴。小学生分组模拟训练,共同对话、沟通、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就这样,通过分组讨论,激活了小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后的交流评析
在合作探究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进行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合作探究的情况作出激励性评价,这种评价是必须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乐趣所在,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把每个学生的表述称赞以后,加以评析,并和小学生以“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交往形式进行讨论、争论、辩证,加以组合后形成了顺畅的口头作文:“昨天老师带我们到高高的山顶上,去看家乡美丽的景色。向东看,我看到了碧绿的田野和一座古老的宝塔;向西看,有一个月牙形的河,静静的河水像面镜子……”这样,在交流评析中,由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让小学生先学会说一句话,才懂得怎样连词成句,以及怎样连句成篇。让小学生爱上作文课,把作文课当作家庭会议,一改以往传统的作文课模式,多技巧,少实际,形成“假、大、空”的局面,脱离生活实际,小学生学得难,老师教得累,二者都陷入困境中。而这种双向交流式的交流评析使师师、师生、生生都得到“解放”,既凸显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又使老师得到经验的积累,使双向的人格和心理都得到完善,最终冲破教育困境。交流评析正是基于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还能体会到从未有过的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师师、师生、生生”在交流评析中获得“平等、合作、信任、宽容、共享”的感受,体验到自我价值被老师所充分认可,老师也能在教学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我认知,从而双方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之所在。
总之,在开展交往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以上的设计教学情境、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教学后的交流评析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有所改变。教师可以根据交往教学理论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以及学生个人知识的熟知情况差异等灵活运用、优化组合,以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骆安琼.交往理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徐继存.论教学交往研究及其价值导向[J].西北师大学报,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