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1-06 08:08薛栋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职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

摘 要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于2016年正式开展。从学历提升到兼具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双重特点的中职师资培养探索是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学位设置的政策背景,强调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问题导向和工学结合原则的人才培养过程,采取定期过程考查和学位论文答辩形式的人才培养考核标准构成了《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结合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发现,生源构成、课程设置以及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是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育硕士;中职教师;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9-0018-06

为适应迅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对师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推动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5]28号),遴选北京理工大学等45所高校,启动实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试点,制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开展硕士层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2016年,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正式开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教师教育要重点培养教育硕士”,从而“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因此,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在人才培养试点阶段,明晰学位设置的政策背景、厘清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理念以及结合试点院校的具体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发现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对实现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学位设置的政策背景:从学历提升到兼具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双重特点的中职师资培养探索

就国家政策层面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历了从学历提升到不断探索兼具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双重特点的真正符合中职师资现实需求的探索过程。“十五”期间,为解决中职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实践能力差”,尤其是“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明显低于普通高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实现“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2000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0]5号),决定在2000至2005年间,平均每年招收约1000名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报名人员要求为在中职学校从事三年(含三年)以上、年龄40岁(含40岁)以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录取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学习年限3年,经课程考核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可授予硕士学位。同时,要求承担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学工作的学校应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学校,并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因此,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精神,在1999至2001年间分三批遴选确定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地院校为推动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就中职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而言,“十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开展以及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有效推动了“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中职师资学历提升工作。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的“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07]2号)中明确指出“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规模”“创新职教教师研究生培养模式”。“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逐步提高”。十余年来,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从首批招收982人逐渐增长至每年招收2000人左右,招生专业也从最初的39个增加到100多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中职师资学历层次的积极作用[1]。但由于学位授予的性质仍属于学术性范畴,因此学习者的培养方案基本上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框架也大都采用学术型硕士课程加上几门教育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整个培养过程侧重点仍在专业理论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上,而这与中职师资对于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甚至脱节。

为契合中职教育对师资的现实需求和继续提升中职师资的学历水平,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發[2014]6号)中提出,要“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遴选同济大学等高校牵头承担10个卓越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综合改革项目,开展卓越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试点,全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4+2”职教师资培养方式,推进校企合作师范生培养模式,建设一批教师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201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启动实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试点。2016年,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正式开展,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满足了中职教育对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的迫切需求,也完善了自1996年我国学位系统中增设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2]。

二、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理念:基于《培养方案》的分析

2015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专家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指委发[2015]7号)(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基于上述文件,从理念层面对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

《培养方案》规定,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强调“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则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就业去向,具体要求体现在五个方面,概括为“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其中,“热爱教育事业”是前提要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目的要求,其他三方面则是过程要求,都为了实现目的要求奠定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面对职校师资的种种现实需求,从学校角度看,“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仍然是专业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此外,《培养方案》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要求。

(二)人才培养过程:遵循问题导向和工学结合原则

《培养方案》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对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相关指导要求。从“课程设置”方面看,采用的是“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课程形式,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6,具体学分分配为:学位基础课程12分,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学位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外语、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六门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和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四个专题;专业选修课分为“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模块、“职业教育政策”模块、“行业技术技能”模块和培养院校自设模块,每个模块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学生需在每个模块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具体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行业企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职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3个月。四个模块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實践学习时间1∶1,到中职学校和企业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理论学习部分除学位基础课程模块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均采用了专题学习,专题的选题也是基于中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选取的,充分遵循了问题导向和工学结合原则。

从“教学方式”来看,《培养方案》从导师、实践基地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做了规定。首先,要求培养院校建立“双师型”导师组,即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其中,校外指导教师规定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人员。因此,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导师组由校内导师、职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三类导师组成。其次,应在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最后,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培养院校应与中职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实践教学指导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活动。以上三个方面都体现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原则。

(三)人才培养考核:采取定期过程考查和学位论文答辩形式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修满学分的过程考查。《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学生要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两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0.4万字。其他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但没有更加具体的要求。二是基于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论文从选题、形式、字数三方面作了要求。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核心内容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三、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个案分析: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一)生源状况:应届高本①毕业生是生源主体,一志愿考生比例上升显著

由表1可知,2016年招生人数为45人,2017年升至67人,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从生源构成来看,应届高本毕业生是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生源主体,2016、2017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占了学生总数的82.2%和79.1%,高本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97.8%和88.1%;跨专业考生所占比例较高,2016年为48.9%,2017年降为22.4%。需要指出的是,跨专业考生大部分为调剂生源,2016年调剂考生占比高达88.2%,这与职教领域教育硕士首次招生有很大关系;2017年调剂情况有所缓解,调剂考生比例降为32.8%,其中加工制造和交通运输方向的生源中没有调剂考生。调剂生源的比例下降也与本校生源的大幅提升有关系,本校生源占学生总数的比例由2016年的20%上升至2017年的62.7%。另外,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本校生源的提升,也使学生总数中的师范生源比例从42.2%上升至65.7%。

(二)专业方向设置:覆盖面相对全面,各方向生源分布不均

根据《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5]28号)中对试点院校专业设置数量的要求,即“每校每年招收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方向不超过5个”,学校从2016年首次招生,设置了“公共管理与服务”“文化艺术”“加工制造”“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五个方向,其中“公共管理与服务”“加工制造”“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又进行细分,依据方向特色,“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分布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和职教学院培养,“加工制造”方向分布在机械工程学院和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培养,“信息技术”方向分布在电子工程学院和信息技术工程学院培养。五个方向的生源分布不均,2016年,“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招生人数最多,占招生总数的60%,“交通运输”方向招生人数最少,仅为1人;2017年,“加工制造”方向招生人数明显上升,由2016年的5人上升至28人,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最高,“交通运输”方向招生人数略有上升,但仍为招生人数比例最低的专业方向,见表2。

(三)课程教学:采取“必选+自设”的模块课程模式,教学时间安排相对紧张

依据教指委下发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要求,各专业方向结合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具化和序化。以加工制造方向为例,见表3,课程体系共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以及补修课程五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设置了自设模块课程并设计了“四选二”的弹性选课机制。另外,弹性选课机制还应用在专业选修课中的行业技术技能模块和实践课程中的校内实习环节。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数量较多,时间安排相对紧张,第一學年主要是理论课程学习,共计需要完成17门课程,若为非师范类或者跨专业学生还需要补修5门课程;第二学年要完成1.5个月的校内实践、3个月的教育实践、3个月的企业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答辩。上述课程教学安排与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即兼具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双重属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两年学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求学生把握教育基本规律,具备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师范能力。

(四)指导方式:探索推进“三导师”制,协同培养尚未充分实现

在指导方式上,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基础上的“双师型”导师组培养方式,探索推进“三导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和机制。“三导师”由培养院校导师、职业院校导师、行业企业导师构成,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导师,学校制订了专门的实施方案,从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工作要求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同时,要求培养院校导师为负责人或牵头人。目前,通过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职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在学制的第二年,学生进入学校和企业实习时才真正介入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方式也是因导师而异,“三导师”从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再到毕业标准的把控,尚未实现协同培养。

四、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生源构成:如何扩大技本升专硕的比例

就升学而言,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生源构成存在明显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中职升入高职、高职升入技术本科的比例远远低于普通教育,即高职和技术本科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样,处于试点阶段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生源主体也主要是普通本科毕业生。实质上,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置不仅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更应是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构建“中职—高职—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体系上分野的重要举措。因此,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要扩大对具有技工教育或职业教育背景的应用技术本科学生的招生比例,进而从制度层面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开通路[3]。此外,就生源个体本身而言,技术本科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强调技术的实践性,这将有助于兼具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更好地实现技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同时,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前沿能够更好地启发和引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提到的技本生源是指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成长的纵向通道的视角,突出技术本科学生的技工教育或职业教育背景,具体而言,技术本科学生的高中阶段教育来源于职业院校或者技工院校。因此,扩大技本升专硕比例的前提是提高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学生升入本科阶段的比例。

(二)课程设置:如何增加课程选择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差异化培养

无论从《培养方案》的应然要求,还是从试点培养院校的个案分析中均能发现,职教领域专业硕士在两年学制的培养过程中,课程的模块结构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广泛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课程安排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专业理论到企业实践,相对职业教育学硕士而言,要求学习更多的理论课程和开展更多的校内校外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面面俱到的课程安排的确符合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对“教育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然而,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更要关注对学习者本身的起点研究[4]。实质上,教育目标的实现应明智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和过去的种种经验[5]。因此,在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试点阶段,生源构成的特殊性要求必须考虑培养的复杂性,这种培养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对非师范专业考生和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补修课程的规定,还体现在诸如“有企业或职校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和应届生之间的差异”“生源主体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然状态和生源主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本科学生、基本的动手操作技能都不具备的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异”等。也就是说,目前试点阶段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在规定的两年学制应该达到培养目标的培养对象的起点本身存在各种差异。因此,面对“差异”的培养对象,各试点培养院校要在《培养方案》总的指导下,深入调研生源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实践能力、工作经历等,通过增加自设模块课程的数量、免修部分课程以及不同课程模块学习时间的合理调整等实现对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实现差异化培养。

(三)学位论文:如何具化论文内容要求从而对接中职师资的现实需求

《培养方案》中对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做了相对清晰的规定,指出“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作品式”的学位论文要求,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更多地被赋予了“产品”的实践意义,充分体现了中职师资人才培养的特点。然而,形式并不能诠释“产品”的质量,各试点院校在落实《培养方案》中对学位论文形式要求的过程中,要围绕中职教育对教师的现实需求,不断清晰对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笔者对中职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班级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职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其中,班级建设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是基本要求,课程开发能力是中职学校目前对教师的迫切要求[6]。如何将上述能力转化为对学位论文标准的衡量指标,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捕捉和发现问题,并自觉地从研究的视角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是清晰学位论文内容要求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培养院校导师、职业院校导师、行业企业导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合作,需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色特点及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深入研究。此项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三导师”制度的深度推进,尤其在人才培养的试点阶段,导师组只有对表征职教领域教育硕士毕业标准的学位论文做更多的研究性思考,才能更好地明确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及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联系与区别,避免将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套用或者简单改造到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钟秉林,和震,张斌贤.教育专业学位新拓展 职业教育发展新举措——写在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之际[J].中国高等教育,2015(7):21-25.

[2]和震,张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6-39.

[3]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8-31.

[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4.

[5]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2.

[6]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Xue Dong

Abstract  The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work of Master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ield officially launched in 2016. Th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from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o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ormal Education is the policy setting of the Educat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in training program.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are designed with education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ability.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are followed by the principle of problem-oriented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alents training assessment standards adopted regularly process test and academic dissertation defens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raining case in pilot institution, it is found that composition of students, curriculum plan and content required of academic dissertation are th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considered in cultivating mas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l field.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of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Author  Xue Dong, associate professor?of Schoo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猜你喜欢
中职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