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开设

2018-01-05 07:40潘朝晖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可能性通识教育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这样的转型升级。因此,在高职的教学内容中应该开设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 可能性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039-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当然,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的问题。诸如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口;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教师的素质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等等。鉴于高职教育在全国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在论及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开设通识课程的问题时,主要的意见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支持开设,另一种是反对开设。反对的理由是考虑到高职原本的学制就比本科要少一年,在三年时间中要分相当部分的学时给体育、政治和英语等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的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都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这种实习的时长几乎在一个学期左右,有的学校甚至第三学年开始就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在此种情况下,留给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有的学校的课表排得密密麻麻,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还要开设通识课程,非但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反而促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支持者的理由是考虑到通识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即便现状是课时很紧缺,但如果把通识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校自然就需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合理地安排通识课程的教学。如果以课时紧张为理由,不开设通识课程,那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缺漏。

通识课程,就是有关通识教育的课程。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呢?根据《教育大辞典》(1998年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我们大致可以把通识教育概括为: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通常属于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它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区别于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的专业教育。就国家的政策导向而言,从国务院到教育部都是鼓励甚至是要求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中应该包含了本专业职业能力以外的公共性知识,诸如哲学、法律、心理学等通识课程。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在“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如果说1996年国务院的“决定”中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专业能力的理论知识那么在教育部的“意见”中提出的“知识面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就明确指向了通识教育。2006年,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无论是教育部“意见”中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是国务院“决定”中的“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显然都需要借助通识教育。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技能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就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而言,开设通识课程也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先从可能性分析,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已多,但正如前文所言,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在没有把通识课程纳入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果先把通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然后再科学地安排,相信一定可以为通识教育寻找到合理的位置。某些职业院校在第三学年就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连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未掌握就匆忙让学生进入企业,此种行为说明这些学校并未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其实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联系的企业与学生所学专业几乎没有联系,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严格来说,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相当部分的学校其实完全有余地去开设通识课程。根据调查,一些高职院校围绕通识教育开设了系列的选修课程,并把时间拓展到晚上和周末。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作了周密详细的设计,比如江苏一所艺术类高职的通识课程,总共有五大模块,分别为:文化传承与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艺术修养与审美养成、科技进步与伦理关怀、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其中文化传承与文史经典模块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是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艺术修养与审美养成是艺术理论与审美理论的研读课程;科技进步与伦理关怀是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

(下转第86页)endprint

(上接第39页)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是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围绕这五大模块开设了三十多门课程,每门课程折合2学分,供全体学生选修,规定每位学生通识课程方面必须修满6学分方予毕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学生们的反应较好。他们觉得有较多的课程可以选择,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更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于选课有人数限制,很多学生没有能选成功,只能等下一学期,所以學生们希望能提供更多的选择。任课教师的反馈也是正面的,他们普遍反应,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相对必修课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明显的改观,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也明显增加了。

其次就必要性而言,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也是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中工业化的进程更是世所罕见。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我国也从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大国。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也正是这种需要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但目前我国正面临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工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面对这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把原来注重技能培养调整为既重视技能又重视素质,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同时,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出发,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并未在所学专业的行业中就业。这既有学生个人选择的因素,也有企业经营状况起伏的原因。一直备受推崇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际的运作中也可能遇到行业发展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时代,企业的经营所面临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相比较而言,高职人才的培养有固定的周期,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合拍的。因此,在学生入学时确定的“订单”到毕业时未必就能兑现。如果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出较高素质的人才,那么这些学生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因此,通识课程的开设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完全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并且深入研究有关通识教育的问题,培养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榕.浅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

作者简介:潘朝晖(1972-),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教师,主要从事通识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可能性通识教育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