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广大中学生怕写,常常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而草率应付,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多模仿,感受生活;因材施教,重视反馈,让学生由怕写到喜欢写。
[关键词]兴趣;观察;模仿;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2101
作文教学历来被视为语文学科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怪圈始终笼罩于作文教学。作文难,难在学生基础知识差,生活阅历浅,思维不活跃;难在许多教师不善于指导,训练不得法。为了解决这“两怕”“两难”,众多仁者智者不乏高见,但重点应解决作文训练的关键问题,即兴趣的激发。因此,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改革作文教学,教师就得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一番功夫,充分发挥兴趣的指向性、情趣性、动力性,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着迷”地进入写作“角色”,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个不停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加之不善于观察、积累,写起作文来脑子一片空白,容易产生“望题兴叹,提笔无言”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知识,在生活的大舞台中挖掘、提炼写作素材,把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一方面强调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发现自己身旁发生的大小事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读的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譬如野炊、参观、文娱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中捕捉、积累材料。这样,到写作文时,学生就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吐而后快”的表达欲望,就能进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二、提倡模仿,感受生活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而且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文学艺术的作家不是从模仿之路上走过来的。朱熹曾说过:“模拟者,古人功之法也,读得韩文便得韩文之法,读得苏文便得苏文之法。”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都文质兼美,结构精巧,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名篇佳作,可以模仿;同学的优秀习作,可以模仿;教师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亦可以模仿。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方法,甚至好的词语都一一仿照。在模仿中,学生在“榜样为范”的直接兴趣下作文,迸发写作激情,因而写起作文来较为主动、投入。这好比给学生一根拐杖,拄着它就可以登高峰入绝境,去品尝作文成功的蜜果。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不但要熟悉学生的生活,并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学生的世界,更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自己的生活,将之书面化,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平时作文教学都以整体同步训练为主,这种形式忽略了学生事实上存在的差异。心理学的同化原理告诉我们,当学习者原有的认识结果不能很好地同化新知识时,学习者将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反之则是主动的、乐意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优、良、中、差的科学定位,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内容上力求体现难易层次,延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反馈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更强,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每次作文后,都应抓紧时间批改,力求批改得详细些,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恰如其分的一个词都要予以批注并赞扬,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笔者在班中开设了“作文园地”,因为笔者是班主任,能利用的空间比较大,使所有学生的习作都有机会在园地中得到展示,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同时编辑《优秀作文集》,交给学校“荷苑”文学联谊社,让学生作为一本读物传阅,凡是作文上批有“优秀”“良好”字样的及进步较大的作文,都能选编在学校的刊物上。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对于那些作文写得很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向学校文学联谊社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一旦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教师就在班上大力宣传、表扬。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方法、做法各有其妙,教师要善于运用,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写、善写。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