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2018-01-05 23:03付艳芳杨浩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混合式教学

付艳芳+杨浩

摘 要 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环促进、螺旋提升、教学相长”的理念,设计基于SPOC的“五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教学准备—课前模仿练习与难点发现—课中难点突破与专项训练—课后强化训练与应用迁移—及时评价与反思提高”。该模式下,师生关系高度融洽,学生存在感、成就感体验明显,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教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关键词 SPOC;混合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6-0036-06

一、引言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随着MOOC(慕课)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由加州大学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1]。MOOC的出现,为全球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学习者注册量的巨大增长,MOOC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香港大学苏德毅比较了MOOC的优势和不足,认为MOOC主要存在如下不足[2]:几乎没有师生互动、评价问题、学术诚信、高注册率、低成功率、没有先修条件等。

为了弥补MOOC的不足,人们开始寻找一种“Small and Private”课程类型,由此促使了在线学习新形式的不断涌现,如SPOC、Mata-MOOC、DLMOOC、MOOL、MOOR以及DOCC等[3],而SPOC以其小规模、限制准入、易于实施混合教学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推崇。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名校最早提出并尝试使用SPOC,他们认为与MOOC相比,SPOC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易于实现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深度体验个性化的、完整的学习过程[4]。麻省理工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也分别做过SPOC实验,康叶钦教授通过对这些实验结论分析认为:SPOC推动了大学品牌效应,低成本使得普通院校也可以推广应用;相对MOOC,SPOC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使教师重回课堂,扮演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SPOC也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会,有利于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课程完成率。罗尔夫·霍夫曼(Rolf Hoffman)认为“SPOC=classroom+MOOC”[5],表明SPOC是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卢戈(Robert Lugo)教授更直接地说,SPOC已经取代了MOOC,正在迈入后MOOC时代[6],表明SPOC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是在网络学习(E-learning)进入低迷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7]。混合学习是任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方法的教学要素的混合,包括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混合,教学媒体、手段的混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混合,教学环境场所的混合,以及教学评价的混合等。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混合学习的定义是应用“恰当(Right)”的学习技术,融合“好的(Right)”个人学习风格,在“适当(Right)”的时间转换成“正确(Right)”的技能给“合适(Right)”的人,从而实现最大化的学习目标,即5R定义[8]。从混合学习的起源和应用模式来看,混合学习很容易向职业教育移植[9]。

二、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0][11][12],构建了基于SPOC的“五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准备—课前模仿练习与难点发现—课中难点突破与专项训练—课后强化训练与应用迁移—及时评价与反思提高”。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整个教学过程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于SPOC学习平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下,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该模式下每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至少会形成四次明显的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过程:学生至少要进行一次自主探索、模仿学习,进行一次专项知识巩固训练,进行一次应用型综合强化训练与应用迁移,进行若干次反思、纠错与提升。每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都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習任务在学习难度上具有一定的递增的关系,以形成明显的激烈程度逐渐递增知识内化过程,进而实现技能水平的螺旋提升。同时,在“及时评价与反思提高”阶段,除了教师对学生点评、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评外,学生要对教师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反思、纠错、提高,教师反思、改进教学。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话语权,切身体验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消除师生情感隔阂,形成循环促进、螺旋提升、教学相长机制。

(一)教学准备

首次教学准备,教师首先要在分析学情、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形成本课程教学标准,接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本课程的知识点体系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SPOC学习平台,进行开班设置和课程基本信息设置,并将课程标准、课程知识点体系结构发布到平台,同时通知学生注册、登录平台,了解课程基本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既有利于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体验存在感,激发学习自主性。

微课(微视频)搜集与制作(改造)、任务单设计、其他学习资源准备与更新、教学设计以及根据学生评教建议反馈和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是每次教学准备必须完成的工作。其中,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或搜集、改造视频资源是教学准备的重要任务,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性不强、注意力集中时长较短的特征,一般将微课作品时长控制在5~10分钟,而且要求短小精悍、高效直观。在学习任务设计时,要在“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在学习难度上存在顺序递增关系,又不能因任务过于复杂而挫伤学生学习热情。

(二)课前模仿训练与问题发现

教师通过SPOC学习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建议、进度安排等,同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学习重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微课库中搜索对应的微课视频,根据教师学习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现场物理条件开展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学习知识概念和必要的理论原理、反复观看教师示范和动画演示,同时进行模仿训练,“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模仿训练,在实践训练中反复观看视频,加深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切实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对于遇到的难点、疑点,学生可以在线发布,有能力回答问题的学生或教师进行在线解答,也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区,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参加在线测试、参与学生互评、查看教师点评,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纠错,然后总结学习心得、强化知识内化,并把整理好的疑难点发送给老师。

教师要在线监控学习状态和进度,对学习状态不佳、进度迟缓、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提醒、鼓励、帮助和引导;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分类、整理学生反馈的疑难点,结合师生在线互动、学习监控中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设计课堂专项训练项目。课前模仿训练与问题发现如图3所示。

(三)课中难点突破与专项训练

在课前预习、模仿训练、难点梳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重现课前学习任务、重难点、教学目标,呈现课前学习中遇到困惑,必将会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看微课视频,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温与深化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难点、疑惑的突破。

课前问题解决后,教师呈现课堂专项训练项目及学习方法建议。这部分训练项目相对课前学习任务具有较高的难度,使训练任务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热情。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学生可以自主训练,也可以小组讨论或小组协作、还可以角色扮演,甚至可以将几种学习策略混合使用以最大化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课堂监控学习、察颜观色,必要时要及时予以引导和个性化指导,对学习状态不佳的要予以提醒、鼓励,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任务完成后,学生要提交作品或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学生或小组成员对作品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小结,以揭示差错、肯定成绩、鼓励差生、激励先进,学生根据评价反馈进行反思、纠错。上述训练将会促进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该过程教学活动如图4所示。

(四)课后强化训练与应用迁移

教师根据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课后强化训练项目,并通过SPOC平台向学生发布出去,这些任务相对于课前、课中训练项目具有更大难度,紧贴生活、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致力于应用迁移。学生收到任务后,在对训练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任务实施计划(包括学习策略选择、进度安排、完成场所、道具等,如果是小组协作或角色扮演,还要有任务分工)。学生借助平台学习资源进行探索与训练,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线请求师生帮助、发表主题、参与讨论、查阅评论。教师要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保证任务完成进度和质量,同时,发表主题、参与讨论、组织在线测试等。

任务完成后要立即提交作品,供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揭示差错、肯定成绩。学生根据互评、点评反馈意见,深入反思,总结不足与成功之处,通过纠错提高,促进应用迁移。该阶段学习过程如图5所示。

(五)及时评价与反思提高

及时评价与反思提高是每次完整教学过程结束时必须进行的关键环节。为了方便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所选择的SPOC平台应具备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功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首先,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其次,每次教学过程结束时,随机抽取10%左右的学生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要根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至少对3~5名典型学生进行点评。学生根据平台评价系统生成的评估报告,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反思,努力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积极投身下次学习。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目标、教学进度、任务难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反思,形成教学改进意见用于指导下次教学。如此循环促进,以做到教學相长。该阶段学习过程见图6。

三、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价

笔者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课程为例,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3-1501班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该模式教学实践并进行效果分析。

(一)课程前端分析与设计

1.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是学前教育专业继《普通话训练》《儿童文学》等课程之后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指导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必要理论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带动儿童听说读写各方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非常适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标准,对该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本课程共包括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基础知识、幼儿故事创编与指导、幼儿故事表演与指导3个模块,25个知识点。

2.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已经完成了《普通话训练》《儿童文学》的学习,对幼儿故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该门课程对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的依赖性不强,但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缺少耐心、学习自主性不强等问题,所以培养兴趣、维持适当的学习动机、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 合作学习能力等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平台搭建与完善

在学校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教学,教师将课程教学大纲、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初稿)等课程基本信息上传至平台,在学生熟悉平台使用、了解课程信息的过程中,师生进行充分交流,教师对学生建议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同时调整教学实施策略,并上传事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其他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单。

(二)教学实施

以“幼儿表演与指导”模块中的一个知识点“声音的表达效果”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上次教学活动结束时形成的教学改进建议,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更新“声音的表达效果”相关微课视频及教学资源,并上传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互评和教师点评建议,调整学习态度和思路。

2.课前

学生收到学习任务后,对任务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学习建议在观察微课视频的同时进行“明与暗”“虚与实”“刚与柔”“厚与薄”“粗与细”等基本音色的模仿训练。学生可以利用微信等语音功能进行自我探索训练,也可以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学生把录音或遇到的困难发布至平台或通过微信请求老师点评、引导和帮助。学习任务完成后,参加课前测试,教师通过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和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课中

教师再现学习内容、重难点和学习目标,呈现课前学习遇到的困惑,重现微课视频,与学生共同观看,答疑解惑。困难解决后,教师呈现课堂专项训练任务,如《两只笨狗熊》中两只熊粗厚的音色专项训练,以及“拟声”“颤音”“泣声”“笑语”等专项音色训练,这些训练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进行,提高了训练难度。学生训练时,教师进行及时引导与帮助。任务完成后,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互评、点评,最后反思纠错。

4.课后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课中任务完成情况,设计并发布课后综合实践任务——话剧表演《小熊拔牙》,要求学生采用轮流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完成该话剧表演,强化剧中熊妈妈、小熊、兔医生、小狗等七个角色的音色训练,并把录制好的作品在规定时间发布至平台,供其他同学学习评价、教师点评引导(利用碎片化时间)。该项目将学生至于真实的故事情节中,更好地实现了应用迁移。

5.学习评价

混合使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等方式,在每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结束时都要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与成功之处,并给予适当引导与学习建议。在课程全部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指标及权重如表2所示。

学生也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教师分析、整理、改进教学。

(三)效果分析

1.学习效果评价

本班全体学生本学期访问课程次数最高为227次/知识点·生,最低为67次/知识点·生,平均访问次数179次/知识点·生,总在线停留时间为96750分钟,评价停留时间为53分钟/知识点·生,本学期学生在线(或通過QQ、微信)向教师请求答疑、指导总次数为407次,最多22次/生,最少2次/生,平均9.5次/生。有课前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变得非常主动,在听课、提问、发言方面有了明显起色,特别是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很多同学能积极地去探索、讨论、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高效。评价作业(任务)完成率在96.6%以上。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本研究在课程结束时对全班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结合线上线下学习表现和表1数据可知,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给予学生全过程的教学体验(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意见),学生的表现能被教师及时感知并予以评价,学生能有更强烈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体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等具有明显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2.教师教学过程评价

本研究将“及时评价、反思提高”作为“五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每次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全过程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使学生具有更充分的话语权,淡化了传统具有“等级”特征的师生身份,而双主教学理论下的主体主导角色更加清晰,为学生切身体验教学全过程,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模式下的评教,极大地避免了传统评教中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评价结论可信度不高、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指导性不强等明显弊端,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

四、结语

本研究将“教学准备”和“及时评价与反思提升”两个阶段纳入通常的“三阶段”混合教学模式中,营造了师生等级观念淡化、主体主导角色鲜明、学生存在感与成就感体验明显、话语权发挥充分的教学相融相长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该模式下的每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驱动、互评、点评与反思等机制,至少实现四次强度依次增加的知识内化,从而实现技能提升与应用迁移;教师在每次完整的教学结束后,整理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结论可供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借鉴。

参 考 文 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2]Peter E.Sidorko."MOOCs and SPOCs:Where is Library?" Access Dunia Online Conference 2013:Libaries and Publishing-evolving in the New Directions,2013-10-30:7-8.

[3]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5-21(11).

[4]Armando Fox.From MOOCs to SPOCs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12):38-40.

[5]Rolf Hoffmann."MOOCs-Best Pracitces and Worst challenges"[EB/OL].http://www.aca-sec retariat.be/index.hph?id=674,ACA Seminar Brussdls,2013.10.10.

[6]Sean Coughlan."Harvard plans to boldly go with 'SPOCs'"[EB/OL].Http://ww.bbc.co.uk/business-24166247,2013.09.24.

[7]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7):14-18.

[8]SINGH H,REED C,OTHERS.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J]. Centra software, 2001(1).

[9]陈春艳.混合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0]李小龙,等.基于SPOC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23-28.

[11]阚宝朋,等.SPOC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反思——以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44-47.

[12]杨浩,等.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师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45-49.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