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摘 要: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要着重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素质教育
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中以及高考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问题教学法也是自古有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合理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运用问题教学法把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更好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出了三条策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进步。
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发挥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教学法对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符合教材内容的,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是开展问题教学法的首要前提,这是决定是否能够开展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教师在安排问题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有层次地安排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切忌太简单的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掌握新知识,同时,太复杂的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对实施问题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新知识时,由于这节知识是比较重要同时也枯燥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找到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相关问题引出主要内容。如“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你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影响物体的机械守恒的因素有哪些?你能想到生活中的相关例子吗?”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理解再进行教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而且内容很多、很复杂,包括很多公式和概念,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也很少,所以学到的知识很难运用到生活中,当然也无法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有关物理知识的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物理知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除此之外,需要教师多加注意的是,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延伸,提出有利于教学的问题,创设相关的情境,这样才能保证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例如:在学习“电路”这一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某一具体电路的工作方式,以一个家庭为例,通过动画给学生演示出电流的工作形式,注意在展示动画的时候进行讲解,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动手画出电流的演示过程,加深记忆和了解。
三、增加提问题的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
增加课堂趣味性的一大方法就是丰富提问的形式,设置问题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这一模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平均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由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其他学生给出自己的见解,注意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要保证维持纪律,确保学生是在学习和思考。这样的提问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这是最直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采取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由学生提出一个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急速行驶的汽车不能立刻停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来做出回答,多次进行这样的提问,直到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教师站在讲台上枯燥的讲解会起到更有效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习物理的效率,教师就要积极采用问题教學法来完成教学目标。要想更好地将这一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首要前提就是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有效性,此外,还要丰富提出问题的方式,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日后学好物理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问题探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6,(35):47.
[2]洪锦绵.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