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琳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体系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资源。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将上海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育人工作,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育人;价值体现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历史、重温了入党誓词。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学者将红色文化表现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是指在革命战争之后留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纪念碑,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场所及相关文化产业。非物质形态是指以红色物态资源为载体,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
本文所述的上海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物态形式的文化。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色。据统计,上海市共有红色资源246处,其中包含1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2处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3处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各大高校进行育人工作的有效资源。
二、上海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从理论方面来讲,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通过对红色文化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明确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的关系,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从实践方面来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上海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地域特性,身处上海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独立,追求进步和创新,但同时他们也面临了更多的思想挑战和现实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现象不断滋长,甚至有些人国家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着眼于实际,将上海红色文化的内涵融入到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与信念。
三、上海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功能体现
(一)传承功能:加强德育建设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凝结,具有鲜明的传承功能。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传承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效的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上海的红色文化传承经典,形成了艰辛建党的开创精神,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等。具有很强的道德感染力,为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走访、社会实践等形式,大学生们可以在体验中切实领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从而达到道德育人的效果。
(二)激励功能:树立理想信念
优秀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和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将爱国情感、理想信念、责任情怀调整为内在需要,达到激发鼓励的效果。
红色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其能运用自身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红色文化承载了无数有志之士的理想信念,它对大学生群体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上海的红色文化作为优秀的教育资源,集合了海派文化独有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它蕴含了丰富的先进理念和精神力量,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努力奮发的潜能,进而激发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情怀。由此可见,提升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功能,可促进大学生明确前进方向、激发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觉悟。
(三)凝聚功能:提升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包含了大量的先进理念和充足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上海开放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认同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价值共识需要通过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红色文化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尊严和抗争到底的民族意志。老一辈的革命先驱正是凭借着自强不息、不畏强权、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中华民族才迎来了最终的胜利。发挥红色文化的凝聚作用,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培养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直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3]许劲松,洪慧敏.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研究[J].学校党与思想教育,2012.
[4]葛丽华.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2.
[5]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优秀硕士论文库,2008(10).
[6]王升斌.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D].遵义医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