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田玉琼 张婷婷
面部疤痕整形术心理护理的研究
李菲 田玉琼 张婷婷
目的 调查面部疤痕患者整形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观察对比心理干预对面部瘢痕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面部疤痕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实验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①改变经验元素法。②正向行为支持干预。③医院家庭联合干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及出院后2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采用手术满意度评估心理状态。结果 实验组术前、术后的抑郁症状明显缓解,自评量表比较实验组得分为(42.12±6.54)分,对照组得分为(59.34±9.45)分,实验组术后2个月的抑郁症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的抑郁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满意度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面部疤痕整形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并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面部疤痕;整形外科;心理护理
整形外科有大量因外伤导致面部疤痕的患者,单靠手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运用手术及心理疗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1]。许多患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病态的体像,他们常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症状,因外貌缺陷产生强烈自卑感[2-4]。患者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抑郁症状,在整形外科围手术期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1 研究对象 选择西京医院整形外科2012-01—12面部疤痕住院患者113例,男73例,女4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9.4岁。随机分成对照组57例,实验组5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5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
1.2.1 改变经验元素法 事件和情绪不是不能分割的。运用改变在大脑储存事情的元素,即内感官资料的构成元素,即“经验元素”,便能改变不愉快往事带来的情绪困扰。嘱患者回想当时的情境,然后从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三方面进行干预并弱化,由此可以排解患者对创伤事件的负面情绪。
1.2.2 正向行为支持干预 针对反复住院的患者,我们采用正向行为支持干预的方法(PBS),即帮助患者以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继而使行为问题失效,从而减少行为问题,达到减轻抑郁的目的。在帮助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临床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成长与进步,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适时采用积极主动的正向行为干预方法,鼓励患者并强化其正向行为,以达到减轻抑郁的目的。
1.2.3 医院家庭联合干预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国际医学和护理界对患者的治疗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概念。家庭因素给治疗效果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实施交互式音乐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情绪表达能力的提高,降低其抑郁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回家疗养阶段,本实验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沟通方式与患者及时沟通,掌握患者的行为动向和心理变化,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方法纠正错误行为,以减轻其焦虑。
1.3 评判标准 抑郁自评量表(SDS)是William W.K.Zung[2]于1965年编制,是国内外临床上评定抑郁情绪最常用的量表。SDS标准分<53分为无抑郁或极少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手术满意度打分为0~10分,0分为非常不满,1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对于术前、术后患者的抑郁统计量表进行配对t检验。
实验组术前、术后的抑郁症状明显缓解,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的抑郁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满意度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表1 两组术前、术后抑郁自评量表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术前、术后抑郁自评量表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个月实验组 56 62.15±8.62 42.12±6.54*对照组 57 65.03±7.87 59.34±9.45
表2 两组术前、术后手术满意度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术前、术后手术满意度得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术后2个月实验组 8.34±1.32对照组 6.23±2.67例数56 57术前5.83±1.28 6.10±2.71
面部疤痕患者有较高程度抑郁症倾向,严重者会发生自杀倾向,生活质量较低,尤其在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上表现更为突出[5-7]。心理护理过程中,通过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较好的融入社会。本实验采用:①改变经验元素法。②正向行为支持干预。③医院家庭联合干预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实验组术前、术后的抑郁症状明显缓解,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的抑郁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满意度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也相应得到重视。目前普遍认识到,精神和躯体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有机整体,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活动[8-10]。整形外科中修复重建领域的大多数患者是先天畸形或重大外伤后的患者,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标志,也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
目前的心理护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受到了同行的认可,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心理护理模式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来使之成熟,以更好地服务患者,有效减少医患纠纷。
[1]王大方,郝树伟,胡志红,等.对面部烧伤整形患者伴有情绪障碍人本主义心理干预的疗效评估[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816-1818.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94-196,235-238.
[3]庄礼大.综合疗法对头面部疤痕的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5,30(10):95-96.
[4]常艳,李勇,张丽丽,等.心理护理对头面部烧伤患者的干预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7):977-978.
[5]孙聪北.头面部烧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24(13):259-260.
[6]刘倩.论52例头面部烧伤患者临床综合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4,47(9):54-55.
[7]苏玉婷,张雅娟.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头面部烧伤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35(9):120,119.
[8]赵桂红.年轻女性烧伤瘢痕整形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2):1061.
[9]翁为珍,赖克.疤痕手术患者围术期辅以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7):95-96.
[10]蒋素兰,梁成文,周莉娜,等.腱康教育在颜面部瘢痕整形术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32-133.
1005-619X(2017)12-1287-02
10.13517/j.cnki.ccm.2017.12.024
710600 临潼疗养院第二疗养区(李菲,张婷婷);710032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三病区(田玉琼)
20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