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黎霞
【关键词】 班主任;批评;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1—0044—01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批评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身份尊卑,都喜欢被人表扬,表扬如春风般使人心情舒畅。对小学生而言,喜欢受到表扬的心理更甚。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在各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还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指引和教育。而有分寸的批评会如春风细雨般激荡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诚心接受。但在现实中,教师批评学生时,往往“居高临下”,常会用比较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大的恐惧、反感甚至憎恨,教师出力不讨好,达不到教育效果。因此,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恰当的尺度。
一、寓批评于尊重中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不能随心所欲,尤其不宜在课堂上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更应注意这点),批评时要注意言语中不能讽刺、挖苦甚至辱骂,不宜过早地下结论,应该采取平等、尊重的态度,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主动认错。如果教师在批评中真正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理解到你的良苦用心,就会很乐意接受批评,效果往往会更好。
二、寓批评于宽容中
许多老师总是对学生有太高的要求,甚至是不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比如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聪明、懂事等。一旦学生做得不合自己的意,要么气愤不已,要么讽刺挖苦,时间一长,老师心态越来越焦虑,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两败俱伤”。其实,老师多给学生一些宽容,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相信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让他们明白宽容是有尺度的,这种警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寓批评于关爱中
父母的鼓励与严厉饱含着对孩子的爱,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的时候,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批评时,给学生留有余地,反倒会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机会,也会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因为关心我、爱我才这样说的。比如,天气冷了早上跑操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把手放在兜里,如果我大声斥责:“把手拿出来,怎么那么懒啊!”得到的就是学生一脸的反感,而当我说:“把手放兜里,小心摔倒把门牙磕掉,已经换过牙了,再不长了,那多难看呀!”学生们就会笑着蹦着把手伸出来,兴高采烈地继续跑。可见,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四、寓批评于激励中
学生犯错了不一定是坏事,通过教师正确、有效、善意并激励性的批评,会让学生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甚至可以改变他。反之,教师太苛刻,有伤自尊的批评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和勇气,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刚开学,班上转进一位留级生,通过我的观察和了解,孩子基础较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作业经常完不成。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单独对他说:“老师发现你上课不捣乱也不说话,这点很好,但作业完成得很不及时,书写很乱,从现在开始,我帮着你一起补落下的功课,早日赶上别的同学,行吗?”他很真诚地点了点头。此后,他稍有点滴进步,我便马上表扬,慢慢地,这个孩子有了些许改变,虽然作业相对于别的同学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和以前相比,已经进步很大了。其实,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有时候我们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善意的话语、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找回曾经失去的信心。
五、寓批评于无声中
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批评存在,试想在这样的氛围和心态下工作,教师的心理压力一定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易怒、暴躁。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和反感情绪也会逐渐加深,其实,并不是各项教育都必须有声地进行,有时无声的沉默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课前步入教室时看到比较吵闹的情景,不妨在门口静静地站一会;课堂中有个别学生说话或干别的事,默默地注视一会。有时无声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既及时调整了老师的心态,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更有利于自我反省。
总之,批评一定要对事不对人。对待任何一名学生,都不能因为某一件事做错了,就全盘否定他,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我们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应该是鼓励的,而不是恶意的或否定的。我们在批评时一定要带着对学生的爱,要让学生不但喜欢你表扬的话语,更樂于接受你的批评。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