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 王侃
摘 要: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发展,北方工业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采用“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关键词:分层教学;人才培养;工科院校;个性化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性变化。无论在哪一发展阶段,我们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更应如此。北方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北京市属工科院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使命,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近几年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关心学生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实施多类型的综合人才培养方案。
一、适应时代要求,制订分类成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一切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要考虑类型定位,又要考虑层次定位。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知识、技术和现代工具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的是动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北方工业大学近几年全国招生的生源差异性较大,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素养高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满足学生继续升学深造的意愿,这部分学生约占20%;第二种类型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这部分学生约占40%;第三种类型以培养技术熟练、技能突出的高级现场技术应用人员为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增强就业能力的意愿,这部分学生约占40%。学校根据学生意愿,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二、以人为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以人才培养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特色为专业特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教育”的总体思路,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下面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介绍分层分流培养模式。该专业以“立德树人”“提升质量”为基本要求,培养能够综合应用先进机械制造理论、机电控制理论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生产设备控制和组织管理,具有较为扎实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分析、数控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知识与能力的工程师。
1.建立宽厚基础知识结构。按照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向,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英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趋势,掌握本专业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了课程整合的力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环节。在必修课中,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提高;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了学科前沿性课程,增加了創业类选修课程和创业类培训实践课程。
2.建立分层分流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课中,根据高考入学成绩,将学生分为A班、B班。A班讲授的内容难点、教学速度高于B班,A、B班学生可以调换。在期末考试中A班学生实行末位淘汰,转到B班;B班的前几名学生可以升级到A班上课。分班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专业基础课中,尤其是考研核心课程,如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为考研的学生提供提高类课程,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在高年级阶段,建立了分层、分流课程组,该类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同时要完成所选方向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
实现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能力培养类课程的学分互认。对于入学成绩低、理论课学习有困难、但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在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把部分理论课程的学分用实践能力培养类课程学分替代,达到毕业学分要求。
3.以学生为本,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围绕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潜力,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按照课程实验、创新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认证三类实践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课内、课外相结合。
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提高其研究创新能力;对于培养成为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生,引导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其工程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培养成为技术熟练、技能突出的高级现场技术应用人员的学生,引导参与企业实训及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提高其现场应用能力。
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实验室开放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强化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精神。学生参加竞赛获得的学分可以计入《北方工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学分及替代其他课程类学分,替代课程分别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或集中实践环节课程。
4.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英语四年不断线。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机械制图、设计计算、机械量测试和制造工艺规划与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制造的应用能力,并对主要基础核心课程进行优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主要课程如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等核心课程进行小班授课。按照整体优化原则,将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的课程进行重组。
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大学英语,参加国家四级考试,加强基础英语部分的学习;二三四年级分别开设了工程制图I(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的双语课程以及专业英语;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增设外语翻译内容,强化了外文资料翻译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多层次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空间。实验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真刀真枪训练场所。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实践环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设计、研究与探索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论证与创新,完成实验结果的预测与验证。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性,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及学术前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业意识,自2012年起,学生毕业时必须完成4学分素质拓展训练,其中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实验室开放等。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平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校外实习基地7个,其中工程训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经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课群建设进行实验项目设置,促进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科建设、课群建设的融合与协调发展。中心实践教学体系概括为“一个目标,四个层面,四年不断线”,即: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按照认知性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四个层面组织实施工程训练,做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要场所,开设和举办了数控机床操作、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加強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三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200余项。
3.科研服务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用在教学中,为使实践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将工程训练中心自主开发的激光雕刻机的科研成果用于数控编程加工实验;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参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冷弯成型科研生产线设计;在数控教学中,将教师自行开发并出口韩国的全自动数控玻璃打胶机控制系统,作为数控技术在多轴运动控制领域典型案例。
四、优化教学运行,加强教学管理人性化
为了实现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学校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和创新。学校自主研发了与这一模式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教学咨询系统等诸多子系统。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实现了完全学分制、学生自主转专业制度、学分替代制、学分互认、免修免考制、选考制度等,加强了实践环节管理制度,增加本科生创业学分实施管理办法、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本科生成功创业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的实施办法等。新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大幅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提升了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实现了人性化、信息化的管理,满足了新模式下教学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能表,罗欢.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51-55.
[2] 冯其红,杨慧,马建山,等.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0):68-71.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