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顺富 谭秀锦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再加上与父母长期两地分离,缺乏正确的关爱和引导,凸显的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关注。本文从深度、广度出发,认真分析了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4.126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4-0-02
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繁荣,在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随之产生。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是农村留守儿童,且数量与日俱增,规模日渐庞大。
1 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安全问题
(1)饮食安全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有大量针对儿童销售的零食和饮料,这些食品多是三无产品、山寨假冒品。这些产品花花绿绿的外表和时尚搞笑的噱头,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被溺爱,手里的零花钱充足,这些零花钱绝大部分花在了零食上面。这些三无食品被食用以后,轻则闹肚子,重则食物中毒。
(2)交通安全问题。该问题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上下学路上,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道路交通的多变、复杂性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儿童天性好玩、精力旺盛,喜欢户外嬉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做出冒险行为。如果赶上农忙时节,监护人要忙于农活,没有过多时间接送孩子,孩子在走路或骑自行车回家时也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近年来,校车超载引发的交通意外让人触目惊心。所有这些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构成威胁,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3)游玩安全问题。该问题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玩耍时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再加上知识经验储备不足、探究心强,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身处险境而不自知,如溺亡、烧伤、咬伤和锐器伤等。
1.2 心理问题
(1)情感体验严重缺失。许多农民工父母为了节省路费和开支,会选择尽量少回家或者不回家,而长期的亲子教育缺失,容易引起儿童心理问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外出打工父母和孩子的接触时间短暂,无法实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动态,也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危机的概率更高,因为不愿表达、不愿敞开心扉,许多孩子错过了在这一时期本该获得的亲情体验,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缺乏必要的尊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留守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同样也需要爱和尊重,需要实现自我。目前,群居的生活方式、社会有意无意的等级划分、人们从众的攀比心理,导致留守儿童生存空间狭窄而逼仄。例如,建筑工人的子女在很多时候不被城市接纳、尊重,他们的身份是留守儿童,父母的身份就是普通的农民工,在成长中与之相伴的是阶层烙印和深刻的迷茫。现在的80后和90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社会位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既不能安居,也无法乐业。
(3)价值体系严重滑坡。农民工在外打工时常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通常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孩子,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求孩子尽快适应社会,甚至以“老实人会吃亏”来要求和教育孩子。由于耳濡目染这些负能量,留守儿童正在逐渐丧失勤劳、朴实的传统本质,他们不再想着勤劳致富,而是想一夜暴富或者出去打工挣大钱。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扎根农村、安心农业的思想一去不复返,许多留守儿童好吃懒做、眼高手低。
1.3 学业问题
一(1)是学校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农村教学经费不足,在师资和校舍建设上都存在问题。小学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大部分通常會选择都是留在村里就近上学,但村级校舍建设简陋、设施匮乏、教室数量少、科目与课时不足少、没有课外读物,一个教师通常要担任三四门课,教师教学压力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没有保证;中学教育阶段,很多留守儿童大多会选择进入乡中、镇中学习,这几年国家下大力气拨款进行建设,乡镇中学条件相对较好,但教学点却分布不足,因为再加上交通不便,导致接送压力很大。
(2)学生动力不足。父母外出务工积攒了一些钱,家里的经济相对宽裕后,有些外出务工者会产生了一种“读书无用”的思想。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到“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认为就算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很多人很早就辍学外出打工,也有一些人在很小就染上了抽烟、喝酒、赌钱和偷摸等恶习。
(3)监护人缺乏指导。在隔代监护中,由于祖辈年老体弱和老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充分照顾留守儿童,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辅导,而在沟通交流上也往往不得要领。在亲友监护型中,亲友在监护和施教时多少会有一些隔膜,很难有“人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的责任意识,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有所交代。他们只尽到监管的责任,对留守儿童的其他方面却很少顾及。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策略
2.1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1)建章立制,完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走心、上心,在政策实施上要注重时效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笔者建议出台探望登记制、监护人管理考核制,并在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政策补充。
(2)建立组织机构,管理科学性。政府在组织机构上要实行“县—乡(镇)—村”的三级对接管理,设置留守儿童管理机构,定岗、定编、定员,面向学校、面向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帮扶,重点督促、定期检查,确保零死角、全覆盖。
(3)建立大数据,管理动态化。各级政府要以现有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推进“省--市—县—乡—村”的层级管理体系,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库的云建设。同时,乡镇政府要以村委会为点,登记留守儿童的家庭信息和监护人信息,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保证摸底准确、信息完善。此外,各级政府要尽快实现全国联网,与行政执法部门和社会救助团体实现信息共享。
(4)严格考核,管理强制性。民政管理部门要定时走访、认真排查,重点监控单独居住、失踪的、疑似遭受家庭暴力和意外伤害的、监护人不履行职责的这5种类型,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管理上可以采取分片管理、重点承包,要与年度岗位考核挂钩,纳入基层组织工作考核内容。
(5)做好指导帮扶,更具人性化。乡镇政府可以设立片长,具体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行为矫正和法律援助等专业指导,确保帮扶措施实施到位。政府还应在农村医疗机构中增设儿童科室,增加经费和专业设备投入,培养科室的医务人员,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2.2 打造绿色的环境体系
(1)深化管理,净化周边环境。首先,农村社区要注重整顿和清理周边环境,设置百米安全线,取缔网吧、游戏厅等文化污染;其次,公安部门要加强立法,在监控和监管上加大力度。再次,司法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加强留守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村委会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定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不能忽略儿童活动。
(2)与时俱进,加强监护力度。政府应从农民工父母和监护人两方面入手,优化监护工作。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要提高责任意识,运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和心理状况,密切亲子关系,弥补情感缺失。从监护角度来说,政府可以设立“代理家庭”进行试点,并进行定期补贴,管理上不搞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
2.3 实施新型的教育体系
(1)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提高占位。首先,教育部门要立足两头,抓好入口和出口。入口上,通过制定惠学减免政策,保证入学率;出口上,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其次,教育部门要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尽量采用封闭式管理,减少与社会的接触,并尽快完善中小学校人防、物防、技防设施,降低意外伤害。最后,教育部门要设立家长监护人学校,提高监护素养,立足现有乡镇职教中心及闲置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定期讲座对监护家庭进行正确指导。
(2)学校要创新教育,完善管理。密切家校联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校内管理重在吸引,要发掘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第二课堂,组建各种社团,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情留人。同时,学校要设立“关爱儿童办公室”,派专人管理教育处,为留守学生建立一人一档,实时动态管理、信息随时更新。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问题,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和公益活动,提高责任意识。
2.4 启动全覆盖的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社会力量可全方位参与公益事业,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困境。其次,社会力量可提供假期日托、课后辅导、心理辅导等机构服务,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再次,社会力量可组织各专业的离退休人员到学校和社区进行针对性的讲座,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最后,社会力量可举办爱心捐赠、大手拉小手、开设咨询热线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关爱和救助。
政府部门可以尝试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支持公益活动、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等,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托幼事业,逐步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长效化,为留守儿童营造温暖的家。
企业用工模式要创新,真正把解决农民工家庭问题放在首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企业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农民工从操作型工人向技能型人才转变,让农民工敬业更要乐业。
2.5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从制度上来说,政府要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剥离福利与户口的胶着状态,前期要确定试点城市,尝试人户合一、户随人走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同时,政府要制定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探索平等医疗、教育和就业的新思路。
政府要积极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做法,对农民工中就业稳定、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政府可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立以租赁房为重点,以保障性住房为补充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同时,政府要在城市规划上预留空间,设立农民工城市住房专项资金和补贴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探索职业农民的发展思路。政府部门要拓宽思路,以构建中心镇建设格局为发展目标,通过撤村设乡、连村并点的模式,完成农村变城镇、村民变市民的发展思路。同时,政府要逐步放开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农村用地进入市场,这样,一部分农民可以到城市落户,享受市民待遇。此外,留在村中的農民可以走职业农民的路子,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地产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互联网+”的家庭农业模式,农民工在享受家庭生活的同时还能参与家乡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3 结 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社会转型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但留守儿童是无辜的,这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如果农民真正能在国家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自然会期待家庭生活,到时候留守儿童的问题自然会得到缓解。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凯明.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袁书,李宏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2).
[3]杨舸.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
[4]郑英转.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综述分析[J].人力资源,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