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 金鑫
[摘 要]互联网近年来飞速发展,许多行业借助于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高校图书馆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应该把握机遇,利用网络平台,基于自身拥有的图书资源优势,为学生及其他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发展是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研究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4.103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4-0-02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优势体现在设备专业、资源丰富、拥有相关技术及服务人员上,为在校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公共图书馆提供补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发展理念、管理工作、现实环境的限制,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积极利用技术优势,提升服务水平,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互联网+”与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1.1 “互联网+”
“互联网+”指的是将不同行业与互联网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不同行业在现有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二者深度融合,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互联网+”这一概念于2012年提出,之后李克强总理在互联网大会上也提出了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创新的工具,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标志着这一理念从国家战略落实为具体行动。
1.2 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原有服务对象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提供服务,允许社会公众利用馆藏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信息服务。教育部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向社区读者与社会读者开放,技术咨询与文献信息服务可以依据劳动消耗或材料服务成果实际收益收取费用。政府从政策层面,就圖书馆社会化服务这一模式提出了要求。
1.4 “互联网+”与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二者间的关系
“互联网+”为高校图书馆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受到时空距离、场地、人员、技术及馆藏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在服务数量、内容、范围方面非常有限。如果不借助互联网技术这一服务模式,图书馆将会发展缓慢,甚至逐渐边缘化,那么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就无法达成。借助“互联网+”,可以将平台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协作与共享体系基于Web平台接入进入移动信息平台,将图书馆服务融入用户应用与生活场景。“互联网+”能够对既有资源配置进行整合,包括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地方特色资源、其他领域资源。构建更加开放、立体、宽泛、开放的知识海洋。“互联网+”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高校图书馆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平台,能够接入海量用户,从而实现全天候、大规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互联网+”将图书馆功能迁移到互联网平台,从而为实现社会化服务目标提供了思路与途径。
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互联网+”在这一领域发挥其优势提供了施展空间,使图书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得以形成并发展。互联网技术经过长期高速发展,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使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产生改变,“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二者之间需要的只是深度融合。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自身难以克服,但是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正是其优势的体现。基于此,应该积极把握“互联网+”这一发展机遇,借力互联网平台,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体现其价值,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带来社会效益。
2 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放数量问题
据统计,我国本科专科院校数量在两千所左右,图书馆馆藏资源非常丰富,数量甚至超过了公共图书馆资源。但令人尴尬的现实是,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数量很少,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与服务社会等目标不相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自建校之初就提供社会化服务,社会人员可以享受到与在校学生同样的服务,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普及率较高,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2.2 开放程度问题
已经提供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大多是适度开放,存在一定条件限制。依据开放条件从高到低,目前提供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一是完全对开放,这也是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类,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功能融合到一起,除了提供最基本的书籍借阅,还设有展览厅、教学区、文化沙龙、音乐厅与报告厅,为学生与市民免费提供服务,但是这一类图书馆在国内数量非常少。二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既为在校师生服务,又为当地市民与科技人员服务。三是有条件开放,读者办理相关证件,不提供书籍借阅服务,读者只能入馆阅览。
2.3 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包括阅读,借阅,文献传递,复印,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等,在数据库资料与电子资源方面基本上不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加完备,能够基于用户需求提供资源,从而使馆藏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我国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针对农民工、小学生、残疾人一类信息弱势群体,在服务方面更为欠缺。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思路与策略
3.1 发展思路
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学生,需求通常与专业领域相关,图书馆的优势则在于存储了大量的专业方面的信息,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技术与平台,使自身的信息优势得以充分体现,扩大用户群。网络资源虽然在内容数量与覆盖面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信息资源的专业性与权威性难以得到保障,用户凭借自身知识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判断,图书馆能保障信息资源的正确性与权威性,这也是其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一大优势。互联网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与图书馆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互联网需要借助图书馆专业权威的信息资源,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与覆盖范围;而图书馆则需要借力互联网平台,从而使自身的资源能够充分得到利用与开发,从而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技术应用将图书馆的功能迁移,使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图书馆信息需求相对比较集中,因此可以利用其规模优势,整合信息资源,从而使自身服务更加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吸引用户。
3.2 发展策略
图书馆需要基于用户的需求调整发展方式,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具备的先天优势,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了解用户需求构建网络平台。用户不仅可以享受传统的服务功能,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建设工作中。图书馆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然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更好地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记录相关的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又可以对工作进行改进,使工作与用户二者间的契合度更高,形成良性循环。
重视资源组合,图书馆应该意识到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并且有效利用,例如: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达到目标从而使双方都能够获得发展。整合外部资源也是“互联网+”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具备的一项功能,通过整合实现双赢。同时,校内各部门也需要协调配合,为图书馆工作开展提供应有的支持。
4 结 语
图书馆存储着大量的资源,如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其价值,是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迁移,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从而打破时空限制,使资源利用的价值与效益最大化。在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将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使信息资源优势更加突出,无形之中也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美荣.“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2).
[2]曹丽娜,于春宏,李若.“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7).
[3]侯东萍.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现代交际,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