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宏祯 张国毅(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007)
西部省会城市文创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成都文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文 尹宏祯1张国毅2(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是和第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通过把文化创意渗透到各个产业,可以提升其产业价值,引领潮流,带动发展。通过集群发展加速这种产业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成都成为全国文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文创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当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没有脱离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代表性,其工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根深蒂固,地方政府财政激励下形成的“房地产+”的运作模式仍然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之一,需要立足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文创产业 集群化 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发展,不仅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且各国把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是和第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通过把文化创意渗透到各个产业,可以提升其产业价值,引领潮流,带动发展。通过集群发展加速这种产业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成都成为全国文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文创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生命价值化过程中所有的要素,如果要给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定义,就是创意价值化后形成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文献对文化创意产业界定和称谓不同,一般情况下等同于创意产业,有的时候等同于版权产业、知识产业、文化产业。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在二战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中引起重视的 (Adornor and Horkheimer,1947;Pierre Bourdieu,1993)[1],之后的研究也是围绕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区别进行的。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各国逐步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表现。把“文化产业”的界定重点从过去的“文化层次”转向“产业”层次,强调文化的价值化、货币化。1994年,澳大利亚出版的《创新型国家》首先提出创意产业,1996年罗默对创意产业进行描述,1997年英国文化、媒体运动部借用创意产业提法而普及该概念,2001年霍金斯《创意经济》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研究,从行业角度界定为版权、专利、设计、商标四种行业。对于我国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中心城市。本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其中“创意”概念沿用约翰·霍金斯的提法:“创意就是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它表示一人或多人创意和发明的产生,这种创意和发明必须是个人的、原创性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换句话说就是才能和智慧”。[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创意人才等资源和创意企业在空间上经济主体的集聚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创新理论的产业实践,因此最早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还要追溯到创新理论。创新最初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1934年在他的著作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3]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投入到生产体系中,是企业家通过新组合而产生新利润的活动。而后他的学生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建立钻石模型,把创新理论应用于产业竞争发展领域。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商业、艺术以及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领域,创新研究逐渐向综合化和更深层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创意主体的聚合体,其实质就是与文化创意相关的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形成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在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组合条件下把不同行业的创意行业集聚后的结果。
除了创新理论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还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产业融合研究上。相关文献研究涉及以下方面:一是经济主体的集聚实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上,包括产业链集聚、地域集聚、同业集聚等等。二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一方面从市场主体的呈现形式上看,涉及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竞争企业之间的效应,另一方面从纵向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共用生产线、共享市场、共享创意人才等溢出效应。三是从公共服务看政府如何推动文创产业集聚发展。这里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环境建设、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以上研究有理论上的,也有实际文创产业集群的实际展现模式;有实证模型论证的,也有逻辑推理的,但是都倾向于研究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文创产业集群,而没有研究处于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发展以及其文创产业集群如何辐射欠发达地区。而本文的成都文创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对于中国广大非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意义,对于中国全域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成都文创产业集群将辐射西部,形成“非北上广”文创发展模式。2017年8月,成都发布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成都将按照 “一年全面启动、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目标,通过“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提升文创行业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三方面地大力推进,建设成都市西部文创中心。到2022年底,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通过5年努力,成为全国文创产业发展标杆城市、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国际创意城市。按照预期,成都将开创西部地区文创产业发展模式,会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其次,为西部创意产业发展培育和输送人才。成都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56所高校,关注度超10亿人次。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87个。此外,在蓉高校每年可提供近30万大学毕业生,拥有两院院士36人、国家“千人计划”169人、省“千人计划”专家502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35万,全市各类人才443万。截至2016年末,成都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共有15444人,从业人员46.4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这些数据表明成都具有文创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消费基础,这是形成西部文创发展模式的重要市场基础。
再次,成都的文创政策引领将推进西部各省文创产业聚集地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都市各项产业发展引领政策陆续完善出台:“先落户后就业”的人才政策为成都文创的发展留下更多人才;对入驻产业园的企业给予扶持、对高端创意类人才给予奖励补贴等产业政策为成都文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成都西部文创中心建设已具规模。成都在音乐艺术、时尚潮流等方面取得了数十亿级的媒体曝光,最高达到20亿次的曝光。如图所示,成都在全国十大快时尚门店总数排名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时尚之都。
图 中国十大快时尚门店总数排名
当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没有脱离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一,文创产业项目规模不断增大。自从十八大以来,成都抓住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历史机遇,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来投资布局。2017年“川港澳合作周”第一天就集中签约的14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196.46亿美元,覆盖了文创的多个领域,包括文体旅游类、传媒影视类、文旅康养类、文创科技类、演艺娱乐类、文化创意类、文创旅游类,及其他文创平台合作项目。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政府主导房地产商开发为主要模式。政府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除了北上广地区,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以政府主导房地产商开发为主要模式,成都也不例外。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房地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方财政推动发展模式,当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时,房地产业当仁不让成为转型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行业。目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中政府主要提供土地、资金、政策方面的保障和服务,房地产商主要起到投资、运营等作用。而文化创业产业主要通过入驻企业来实现。这种模式下的产业园区,通常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形成周期短等优势。
第三,文创产业集群中业态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成都文创产业集群业态多样,但还处于量的积累的阶段,文创产业无论从附加值、产业链、运营模式等指标上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成都西村大院,是以大院办公和特色文化商业为核心的创意生活集群,其非文创业态占比高达58%,超过该项目的文创业态比例。又如U37创意仓库,项目以摄影摄像、婚礼策划为主要业态,其中文创业态仅为64%。文创业态中,以摄影婚礼、餐饮、文创办公为主要业态,业态关联性较弱。
第四,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处于起步阶段。成都的文创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最初的起步、扩张、整顿阶段,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非常薄弱,一些园区也仅仅是进行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发达地区,成都与之差距不容小觑。
成都虽然具有肥沃的文创土壤,但实际上就成都文创商业的现状来看,成都文创氛围还未规模化,文创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一点和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类似。
第一,增值环节集中在生产领域。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集群所在园区主要由起初的土地招商向服务、管理创新过渡。在园区建设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由初期的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部分城市通过调整产业园区规划,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这种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科技融合的生产领域上,如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的集聚,6D电影、策展中心等业态的组合,其附加值的体现都是在生产领域。
第二,文创产业集群中国内外知名文创品牌入驻较少。通过对国内知名文创品牌TOP50在成都分布地点的研究发现,文创品牌更偏爱入驻成都大众商业;而成都定位文创产业集群的商业项目,例如西村大院、东郊记忆、蓝顶艺术中心、U37创意仓库、IBOX爱盒子创意空间等,均无知名文创品牌入驻。
第三,文创产业类型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体。纵观成都文创产业,大致分为旅游景点类、博物馆类、民俗文化类、综合类、创意办公类、艺术工艺类六大类型,这些产业类型更多以传统行业为基础,没有形成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这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难以产生高附加值。
第四,缺乏文化创意阶层。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而创意人才又是产生创意的核心力量。在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这一比例是14%,东京更达到20%。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足千分之一。成都的高端创意人才主要来自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人才本就匮乏,成都当地人才更加不足。
第五,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较短。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更多的以单一产业为主体,或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单体模式,其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产业融合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较少。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利用某个要素形成增值机制,不是一个系统的发展模式,其产业链条横向和纵向延伸不够,这样就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集聚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管理主体。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直接从事园区运营,很容易走向政企不分,不符合当前我国政企分开的改革大方向。从园区运营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组建或者引进专业的园区运营团队负责园区经营管理,符合园区管理发展趋势,这样的运营商更有能力为园区企业提供支撑服务。
第二,推动城市文化名片的建设。城市是培育创意和创新的主要空间,城市中心向来就是创意生活的理想地域。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推动地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的强大动力,是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意则是国际著名城市的灵魂,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等文化创意产业国际领先,其城市的管理者都高度重视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第三,注重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吸引其他地方的创意人才固然重要,培养和壮大本地的文化创意人才也很重要。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培养本土技术创新从业人员和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念,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大力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地方创意经济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4]要重视大学文创人才的培养与鼓励吸引,与具有人文与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不断创新文创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营造活跃的创业氛围。政府对创意企业的文化创意生产活动要有全方位系统性的支持与扶持政策。政策要覆盖研究开发、创意产品制作、销售以及出口等产业环节,并且在人才培养、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本土企业、风险资本和高科技行业发展壮大。通过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要将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理念扩展到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创意人才层面。在留住本土创意人才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吸引外来创意人才。通过向文化创意阶层提供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创意人才。
第五,创新文化创意集群产业链组合模式。依据产业链理念,构建主题各异的细分产业链和生活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一方面要加长、加粗园区产业链,园区经营者应当具有明确的产业链思维,要清楚哪些文化产业活动属于强关联,哪些文化产业活动属于弱关联,要清楚他们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另一方面推动文创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走向更高层次,催生新业态,并且向其他领域渗透扩展,提升地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1]Adorno,T.,&Horkheimer,M.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6:3.
[3]Joseph A.Schumpeter.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edition1980.
[4][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339.
F121 文献标志码:A
1008-6323(2017)06-0075-04
1.尹宏祯,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2.张国毅,四川省行政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17-11-20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247)的资助。
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