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探析

2017-04-11 09:44:35谭焯匀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文 谭焯匀(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探析

文 谭焯匀(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践行绿色发展的各项要求;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对绿色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系列新思想,认真探析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对于破解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践行绿色发展的各项要求。十八届五中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执政理念的高度。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对绿色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系列新思想,凝聚了我们党这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体会,对自身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深化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认真探析和领会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对于破解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就国际而言,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受力脆弱、生态系统退化更是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这些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一)立足于负国际责任大国的战略定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形象良好。但在过去发展的历程中,中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满,认为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上中国要承担主要责任,进而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中国提供借口,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一直奉行有区别地承担国际责任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2015年底,巴黎大会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具有历史性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一方面表明我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并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

(二)立足于当下我国基本国情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后果就是我国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达到极限,导致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旧瘴未除,新疾又生[2]。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高污染、高耗能、高浪费,弱化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导致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并存,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近几年,雾霾、沙尘、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人为本,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色发展思想就是在这种国情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客观需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习近平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告别。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统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特点、新规律,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渊源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立足于当下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适应经济新常态,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一)高超的理论素养

众所周知,“政治家”必须要有总揽全局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就难以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难以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就很难担当跨世纪的历史重任。我们知道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理论功底可见一斑。早期在陕北7年的知青岁月和担任正定县委书记的的日子里,习近平一有时间就读书学习,艰苦的环境,刻苦的学习,实践的丰富,造就了习近平高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素养,这在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如习近平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现实应用,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提出“学哲学用哲学”,重温学习“两论”,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二)浓厚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

无论是在陕北插队当知青,还是在正定当县委书记,习近平都与群众密切相连,攻坚克难,谋求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的思想。习近平强调: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如果再不抓紧,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我国生态环境矛盾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他强调,推进绿色发展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习近平提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4]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改革开放近40年来,虽然我们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发展,但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五)汲取了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老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管仲说:“山林虽美,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上述古代先贤质朴睿智的自然观精辟的阐明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相生相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六)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继承和深化

我们党一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还是出现了大量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清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从而把科学发展观思想全面升级的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核心观点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为中心,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发展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指出:“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5]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又着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过去我们生态环境方面的账欠的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已经行不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的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习近平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7]这就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实行差异化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坚持陆海统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的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8]因此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合的国际义务,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把自身的生态建设自觉放在全球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看待。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9]这凸显了制度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如果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生态环境指标很差,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路,通过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好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绿色发展思想永驻人民群众心中,并成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行动指南,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N].闻言,人民日报,2017-09-30.

[2]康沛竹,段蕾.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1.

[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8.

[5]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光明日报,2015-03-10.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9]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6.

D641 文献标志码:A

1008-6323(2017)06-0009-05

谭焯匀,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科研科助理研究员。

2017-11-20

唐若兰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