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乌鲁木齐杂诗》艺术风貌新探

2018-01-04 08:13于海博何平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杂诗纪昀边塞诗

于海博,何平平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一生虽在文坛成绩卓越,仕途却一波三折。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纪晓岚受两淮盐引案的牵连,以“瞻顾亲情”[1]为由被定罪谪戍新疆乌鲁木齐。在谪戍新疆期间,纪晓岚创作出一部展示新疆的民俗、民情、物产、资源、文化、艺术等多方面情况的大型组诗——《乌鲁木齐杂诗》,全诗共计160首。前人对《乌鲁木齐杂诗》已多有关注,涉及版本研究、新疆民俗文化研究、读者接受研究等多方面,但对该诗的艺术风貌仍留有较大研究空间。因此,笔者拟从叙事角度、写实手法、色彩运用和绝句文体四个方面对《乌鲁木齐杂诗》的艺术风貌进行探析。

一、杂而有序的叙事角度

作品的产生和故事的传达离不开叙述者,作家或诗人以何种叙事角度来表述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叙事角度的选择也影响着作品将会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据统计,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的160首诗歌分为风土、典制、民俗、物产、游览以及神异六种类型,并且按此次序进行排列。内容涉及了自然景色、矿产资源、物产资源、日常生活、生产方式等许多方面,可以说十分繁杂。但是,真正了解《乌鲁木齐杂诗》时又可以看出整部作品非常明晰,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创作时的叙事角度。

(一)第三视角下的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杂诗》的第一部分是风土诗,对于这一部分,诗人从整体上以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角度,即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客观地进行叙事,将新疆乌鲁木齐的整体轮廓描绘给读者。开篇的风土《其一》“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2]595,就将读者引入了解、观赏乌鲁木齐的最佳位置。接着,又从不同角度对气候、地形、重要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概括,例如,风土《其四》[2]595通过描绘城中雨过则遥见远山积雪的情景,介绍了乌鲁木齐城内夏日炎热而山里则终年长寒的独特气候;风土《其八》“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2]596;风土《其二十一》“良田易得水难求,水到深秋却漫流”[2]597,则介绍了新疆乌鲁木齐有良田无水源,灌溉依靠引积雪消融后汇入泉眼的水流的情形;风土《其九》“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2]596,通过写城内水流皆向西,介绍了东高西低的地形。此外,诗中还提及了水磨沟、博克达山、乌鲁木齐、北庭故堞等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理位置。纪晓岚运用这种叙事模式其实也是在展现其作为一个初到者对新疆乌鲁木齐的第一印象。

《乌鲁木齐杂诗》的第二部分是典制诗,对于这一部分,诗人以第三人称主观叙事角度进行展开,从礼教、法规等方面反映新疆乌鲁木齐的特点。比如,典制《其二》“缥缈灵山行不到,年年只拜虎头峰”[2]598。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纪晓岚都会与其他官民在乌鲁木齐红山参加祭山典礼,也以此来介绍新疆每年都有祭祀博克达山,祈求保佑新疆安宁、风调雨顺的礼制。再如,典制《其三》[2]598以诙谐风趣的语言介绍了新疆的祈年祭,有田患明明养猫捉鼠就可以,但是新疆民众依然认为鼠患的消除是建成了八蜡祠的原因。另外,典制《其五》“藁砧不拟赋刀环,岁岁携家出玉关。海燕双栖春梦稳,何人重唱望夫山”[2]598,也介绍了当时清政府允许屯戍新疆的战士携眷出关的优惠政策,形成了亲人夫妻不用相隔万里、遥遥相思,从而能够安心生产劳作的情景。典制《其九》2]598则介绍了土地分配制度——均田法,每户分配官田30亩,超过的部分要在官府进行登记,由于此制度的实行,从无越陇耕种的事件发生。之所以说九首典制诗是以第三人称主观叙事角度进行叙述的,是因为纪晓岚作为一个外来者虽然也参加了其中的一些祭祀活动,有一定的主观感受在其中,但他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乌鲁木齐的礼教、法规等进行介绍。

《乌鲁木齐杂诗》的第三部分是民俗诗,对于这一部分,诗人以第三人称评述叙事角度进行展开,介绍新疆乌鲁木齐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状况。第三人称评述是说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深入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了解当地的习俗,介绍之余,表达自己的设想、意见或者建议。37首民俗诗写了其抽烟喝酒的爱好、房屋的样貌、迎神赛会、求神问病、婚俗嫁娶、商业活动等内容。例如,民俗《其七》[2]599批判了百姓生病不求医、祷告问神的愚昧做法;民俗《其八》“婚嫁无凭但论资,雄蜂雌蝶两参差。春风多少卢郎怨,阿母钱多总不知”[2]599,女子母亲凭借彩礼的多少来决定其终身大事,以致很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新疆民间嫁娶的陋习;民俗《其十九》[2]600和民俗《其二十》[2]600,批判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民俗《其三十五》“峨岢高毂驾龙媒,大贾多从北套来。省却官程三十驿,钱神能作五丁开”[2]602,写出了各地的商人小贩来乌鲁木齐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景;民俗《其三十六》“吐蕃部落久相亲,卖果时时到市闉。恰似春深梁上燕,自来自去不关人”[2]602,描写了新疆本地的吐鲁番商贩来来往往卖瓜果的热闹场面。面对如此热闹繁荣的场景,纪晓岚欣喜之余,发出了民俗《其二十九》“山城是处有弦歌,锦帙牙签市上多”[2]601的感叹。

(二)第一视角下的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杂诗》的第四部分是物产诗,对于这一部分诗人以第一人称客观叙事角度展开,介绍新疆乌鲁木齐的各种资源。首先,站在观赏者的立场细致地刻画边塞风光并加以客观描述。比如,物产《其四十七》“槐榆处处绿参天,行尽青山未到边。只有垂杨太娇稚,纤腰长似小蝉娟”[2]606。榆树、槐树随处可见,高耸入云,走到青山尽头树木依然青葱无边,只有杨柳娇嫩柔细纤弱。这首诗运用对比,写出了乌鲁木齐的槐树、榆树、杨柳的数量之多以及其状态。又如,物产《其二》“罂粟花团六寸围,雪泥渍出胜浇肥”[2]602,写了生命力极强的罂粟花。此外,还提到了虞美人花、江西蜡、芍药花、葵花、皂荚花、桃花、玛努香、薄荷、野猪、马、骡、狼等。其次,纪晓岚在新疆任职期间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参与生产,不但有物产《其十三》[2]603参与铁矿中炼铁的情景,还目睹了物产《其九》“夜深宝气满山头,玛纳斯南半紫镠”[2]603玛纳斯南山生产黄金的盛况。除此之外,诗中还提到了云母、煤炭等矿产资源。另外,还有独特的物产,如物产《其一》[2]602的酒酿、物产《其四十一》[2]605的元坛醋、物产《其六十四》[2]607的青盐等。

《乌鲁木齐杂诗》的第五部分是游览诗,对于这一部分诗人以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角度展开,介绍在新疆乌鲁木齐期间的游览活动以及游览的见闻、感受。17首游览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热闹场景和迷人画面。比如:游览《其三》[2]608,记载了乌鲁木齐当地的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的情形;游览《其五》[2]608,描绘了摇船唱采莲的灯船之戏;游览《其七》[2]608,刻画了舞狮相赛的热闹场面。此外,还有宴饮品茶、赏花打猎、戏剧表演、昆曲演唱、风筝娱乐等活动。字里行间都表现出诗人融入当地人民生活后与民同乐、生活愉悦的情景。

《乌鲁木齐杂诗》的第六部分是神异诗,此部分,诗人以在新疆听说的几段不得解释的故事入诗,尤其最后的神异《其六》[2]610更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总的来看,整部诗作随着作者的步伐从刚到新疆到逐渐熟悉,再到慢慢融入新疆的顺序来展现,叙述角度有了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角度叙述、第三人称主观叙事角度叙述、第三人称评述叙事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客观叙事角度叙述、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角度叙述的变化过程。

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变化过程其实也是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任何人初到陌生地都会有不适应和迷茫。从开始单纯地想大致了解将要生活的地方到客观地去体会和感受当地的一些礼制和规矩,再到有一定接触和了解之后对落后事物的批判与建议。《乌鲁木齐杂诗》叙事角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心路历程。时间是培养感情的土壤,在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对乌鲁木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诗人的情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外来贬戍者变为了新疆人民的一员,并且欣欣然开始了在新疆的生活,其乐观旷达的心态可谓显露无疑。

二、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

纪昀创作的160首诗都是自己深入新疆乌鲁木齐的生活、亲自游览了美景盛况之后的见闻感受。

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记载了乾隆时期乌鲁木齐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以及历史等方面的状况,是后人研究清代新疆社会的珍贵史料。当时被贬新疆的纪昀离开京城的繁华与荣耀,他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愤懑不满,而是非常豁达地接受了现实。在新疆,他利用职务之便,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百姓生活,探寻历史遗迹,领略西域风情,用最真实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著成了《乌鲁木齐杂诗》。因此,《乌鲁木齐杂诗》才具有极强的写实性,这也正是其具有如此高的史料价值的原因。《乌鲁木齐杂诗》在自注、数字、地名三个方面对写实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一)自注辅助写实

从整体来看,《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每一首诗都加有自注。这些自注有的几个字、十几个字,有的几百字,或详或略地对诗文进行解释或补充。例如,风土《其十六》自注:“吉木萨东北二十里,有故城周三十余里,街市谯楼及城外敌楼十五处,制度皆如中国。城中一寺亦极雄阔,石佛半没土中,尚高数尺,瓦径尺余,尚有完者。相传有行人于土中得一金管,中有圆珠数颗,携赴奇台不知所往,细诘其状,盖浮图所藏佛舍利耳。额鲁特云是唐城,然无碑志可据,惟一铜钟字迹剥蚀不可辨,时有一两字略剩点画,似是八分书,其朝代亦不可考,后得唐《金满县碑》,乃知为唐北庭都护府城。”[2]597通过自注,可以知道本诗记载了纪晓岚对唐北庭都护府遗址的详细考证。嘉庆时期被贬西域的徐松也曾在其著作《西域水道记》里提到,“济木萨……故城在今保惠城北二十一里,地曰护堡子破城,有唐《金满县残碑》……”[3]212再如,风土《其八》自注:“岁或不雨,雨亦仅一二次,惟资水灌田。”[2]596通过自注,我们知道乌鲁木齐有良田而无水源,灌溉只能依靠引积雪消融后的水流,《回疆志》中也有“回人播种五谷,不赖雨泽,惟依大山流下雪水作渠灌溉”[4]17的记载。

(二)数字辅助写实

在《乌鲁木齐杂诗》中共有82首诗出现了数字,并且多为实数。例如,风土《其二十四》[2]597一诗中“三十四”即为实数,“三十四屯”指的是乌鲁木齐统辖的各地汉军绿营的兵屯总数,“中营七屯,左营六屯,右营八屯,吉木萨五屯,玛纳斯四屯,库尔喀拉乌素二屯,晶河二屯”[5]106。又如,民俗《其三十》[2]601中出现的“五”“十”和“两”三处数字,真实准确地道出五月新麦的价格,表现了由于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造成的“产量长期大于需求而粮价低廉,加工麦子的工钱比麦子本身价值还高”[6]的现象,天下粮食的价格没有比乌鲁木齐更低的。

(三)地名辅助写实

《乌鲁木齐杂诗》中有很多的人名、地名,而且多为实指。典制《其六》[2]598中的“轮台”即为古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魏晓金《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兴起与演变研究》一文中也有关于“轮台”的描述:“唐朝统一西域后,在现在乌鲁木齐市南郊十公里、乌鲁木齐河东岸的乌拉泊修建了轮台城。唐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明令设置庭州,治所在现今的吉木萨县,在庭州治下辖四个县,即蒲类、西海、金满和轮台县。”[7]又如,“迪化”“阜康城”“玛纳斯”等地名在阚耀平《历史时期新疆北部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也有提到,“清朝光绪年间建省以后,新疆的省会设置于乌鲁木齐。省下置三道,其中镇迪道下辖五县,即迪化、昌吉、玛纳斯、阜康、奇台五县”[8]。

自注、实数、地名的使用真实地记述了纪晓岚谪戍新疆期间的见闻感受,使得《乌鲁木齐杂诗》的写实手法鲜明、深刻,整个组诗更加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三、五彩斑斓的色彩运用

颜色词是人们的颜色知觉在语言上的反映,往往引起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感知,激发相应的情绪和感受。暖色调温暖明快、健康阳光,冷色调冷静遥远、坚硬收缩。《乌鲁木齐杂诗》中作者纪昀就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词。

(一)色彩的数据统计

据相关学者统计,160首《乌鲁木齐杂诗》中一共使用能够表示色彩的词20余种,使用次数多达160次,具体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诗人多使用“红”“绿”“黄”等暖色调的颜色词给人一种热烈明快、兴奋阳光的感觉,体现出纪昀此时并未因贬谪而心生郁闷与不满,而是以乐观旷达的心态享受着新疆的贬谪生活。

(二)色彩的意境营造

纪昀将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运用到诗中,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例如,风土《其十》“界破山光一片青,温暾流水碧泠泠。游人倘有风沂兴,只向将军借幔亭”[2]596描写了乌鲁木齐东郊水磨沟的美景。一片青翠的山崖似乎划破了山岚,不冷不热的碧水潺潺,发出清越的“泠泠”的声音,山环水绕,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美丽迷人,使游客流连忘返。再如,典制《其一》“金碧觚棱映翠岚,崔嵬紫殿望东南。时时一曲升平乐,膜拜闻呼万岁三”[2]597描写了新疆社会的歌舞升平。前两句中“金”“翠”“紫”,写出了万寿宫的金碧辉煌、高贵大气。另外,民俗《其九》“茜红衫子鸊鹈刀,骏马朱缨气便豪。不是当年温节使,至今谁解重青袍”[2]599描写了新疆乌鲁木齐流人子弟蓄奴的习俗。穿红绸衣的小奴和穿白绸衣的小奴跟着主人在城街上四处散步流动,非常的稚嫩可爱,不由得让读者忘却了新疆的独特环境,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美丽画卷之中。民俗《其二十五》“生愁蜂蝶闹芳丛,但许桃花种水东。只有毡车经陌上,脂香粉气偶春风”[2]601描写的是兵丁遣犯的生存状态。用“桃花”“脂香粉气”来喻指女性,使整首诗含蓄蕴藉,优美中展现现实——以玛纳斯河为界,河西是戍边屯垦的孤身兵丁,为防止招惹是非,妇女不可渡河留存。反映出当时库尔、喀拉、乌苏三个屯区对屯戍之人的控制。运用这些色彩词入诗,使诗歌于朴素的叙事之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也让语言更加绚烂,同时也体现出当时诗人虽然被贬边疆,但依然乐观、以百姓为重、尽职尽责的旷达心态。

表1 杂诗中的颜色词及出现次数

四、整齐划一的绝句文体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分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就是由160首绝句组合而成的大型组诗,克服了绝句篇幅短小的缺陷,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容量,极大地便利了作者叙事抒情的需要。与此同时,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还属于边塞诗范畴。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生活、从军出塞、塞上风光、抗敌报国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体。阎福玲先生认为,“只要是与边塞生活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统统都归入边塞诗之列”[9]。由此观之,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是边塞诗当属确切无疑。

古往今来,很多的文人作家因仕途不顺被贬边疆,并且以独特的绝句组诗形式记录了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阎福玲先生认为,“边塞诗发展演进的两大阶段(唐以前和宋元明清),两类诗体(乐府与七绝组诗),两个重心(前期为征戍战争,后期为写景记俗)”[10],三者之间正好契合。对此,笔者甚为赞同。唐代以前,边塞诗主要以乐府诗体为主。唐时,贵在创新的创作规律引导诗人自觉开拓新的诗歌表达形式——短小的绝句式诗体。例如,王昌龄的边塞诗一般多为可以入乐的七言绝句,如《从军行七首》;并且还出现了七绝组诗,如李益的《塞下曲》四首。宋代由于重文轻武,军事孱弱,边境内缩,边疆之境不复存在,所以创新不多。元代边塞诗是边塞诗史上由第一个高峰期向第二个高峰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皇帝每年都要到上京避暑,文人们创作了许多随行诗作,其中就包括上百首描绘边塞风光的。如柳贯《滦水秋风词八首》、张昱《塞上谣八首》、杨允孚《滦京杂咏》等,这些诗作扩大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而且其表达重点也慢慢向关注边疆的风土人情转移。“这些诗清新自然、畅达明快、多采用七绝组诗加注形式”[10],如周霆震的《军中苦乐谣九首》、宋无的《鲸背咏》22首。明朝虽已恢复汉民族统治地位,但创新仍然较少。边塞诗在清朝时达到第二个高峰期,不但体现在数量之多而且表现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方面,出现了很多的十来首、数十首甚至上百首的组诗,如张问陶《西征曲》八首、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三十首等。清代边塞诗能够有如此大成就,是因为:其一,清代同元代一样,游牧民族成为当朝统治者,因此,征戍诗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边塞山水风俗诗成为主流;其二,清代较重要的边塞诗人几乎都有在边疆的生活实践,更利于表达真实感受。

通过梳理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可见,唐宋元明清以来,边塞诗的诗体形式逐渐由乐府为主向七绝组诗为主转化,诗意内容也由以征戍战争为主到以写景记俗为主。由此可见,纪昀在各种诗体都运用自如、各种诗体均有涉猎的情况下,之所以会选择以整齐划一的160首绝句组诗的形式来记录自己谪戍新疆的生活经历,正是受到了边塞诗创作传统和同时代写作潮流的影响。

总之,《乌鲁木齐杂诗》内容丰富、写实性强。其创作内容虽然繁杂,但其内在的叙事角度使整个创作思路变得清晰有序、结构清楚。160首诗歌的素材和内容都源于纪晓岚日常的工作、生活,亲切自然,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多种色彩词语的使用,使诗歌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整体鲜活,也能体现出诗人的乐观旷达以及对乌鲁木齐景、事、人、物的由衷喜爱。整齐统一的绝句文体的使用使组诗条理明晰、结构完整。凡此种种,都体现出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干。

[1]司聃.简述清代贬谪入疆文士的诗文特色——以纪昀新疆行记为中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45-151.

[2]纪昀.纪晓岚文集[M].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徐松.西域水道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永贵,固世衡.回疆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5]历代西域诗选注编写组.历代西域诗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6]梁国东.试论准部平定前后乌鲁木齐社会变迁[J].科学文汇,2011,(6):106-108.

[7]魏晓金.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兴起与演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8]阚耀平.历史时期新疆北部城镇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1,(4):75-79.

[9]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01-105.

[10]阎福玲.边塞诗描写边景的二重境界[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48.

猜你喜欢
杂诗纪昀边塞诗
杂诗四首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来时雾散尽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吟雪
杂诗六首
论中唐边塞诗
纪昀与朝鲜文人笔谈探析
《杂诗荟萃》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