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江滔 陈理纳 杜伟浩 曲宏达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015;2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广州 510515)
浅析十二经络命名※
蓝江滔1陈理纳1杜伟浩1曲宏达2*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015;2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广州 510515)
为了探究经络命名的缘由,本文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以五运六气为本,从“天-地-人”相应以及脏腑阴阳角度来探究十二经脉命名的由来。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定了“手足-阴阳-脏腑”的经络命名模式。故先以运气为本,通过“天-地-人”对应关系,得出阴阳、六气、脏腑的对应关系;再根据脏腑阴阳规律,初步确定部分经络的命名。在本乎运气,尊乎脏腑阴阳规律的前提下,再对经络命名进行整合定性,最终得出现今的经络命名。
经络命名;运气;“天-地-人”相应;脏腑阴阳
十二经脉名称按照脏腑表里关系对应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主要原因为十二经脉的三阴三阳对应关系有内在歧义——少阴与阳明、太阴与太阳并未互为对应即十二经脉命名中,出现阳明经与太阴经、太阳经与少阴经相对应。二阳(阳明)与三阴(太阴)、三阳(太阳)与二阴(少阴) 对应,这与《内经》中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的对应关系有矛盾。
由十二经脉的名称可知,其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起初,古人通过“天人相应”等哲学理论,推导成初始的经络理论。到后来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及《足臂十一脉》,这时候经络命名已经把脏腑与三阴三阳结合起来。再到随后的《黄帝内经》,经络命名方式已定格下来,即手足-阴阳-脏腑,但具体每一经脉的来源以及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的对应规律亦没有完整的结论。
大部分医家认为十二经脉命名的依据是阴阳的多少,如赵喜新等[1]认为其命名是根据五脏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其阴气的多少,进而配以三阴,再根据脏腑表里及三阴三阳对应关系,使六腑与三阳相应;朱小俊[2]认为通过阳气和阴气的多少划分三阴三阳,进而联系手足、脏腑得出经脉命名,同时也体现了十二经脉有阴阳气血盛衰不同。部分医家认为十二经脉的命名来源于“天人相应”,如梁永林[3]认为以五脏位于腰的上下位置确定阴阳属性并配以手足,再从自然的三阴三阳类推人体脏腑的三阴三阳,从而得出命名。还有部分医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姜元安[4]认为脏腑阴阳之气要依从脏腑的本气,至于经脉并非根据所行部位而定其三阴三阳之名和阴阳之气的多少。
《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着重阐述了“五运六气”理论,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六气即三阴三阳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5]。”这里的“上”指的是司天,意思为:厥阴司天,风气主令;少阴司天,热气主令;太阴司天,湿气主令;少阳司天,相火主令;阳明司天,燥气主令;太阳司天,寒气主令。这是三阴三阳的本源,所以叫做六元。从中可以看出,在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对应上,厥阴与风气相对应,少阴与热气相对应,太阴和湿气相对应,少阳与相火相对应,阳明和燥气相对应,太阳和寒气相对应。此为天地相应。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故而在五行归类上,风属木、火(暑)属火、湿属土、燥属金、寒属水,东方属木、南方属火、中央属土、西方属金、北方属水[5]。而在五脏对应的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故而可得出:风木肝、君火心、湿土脾、燥金肺、寒水肾。此为人地相应。
对于心包,我们认为其出现是在五脏六腑发现之后,为了满足三阴三阳,且要经络数目的工整,后添上而用以补缺。由于运气“天-地-人”当中均应用的是脏,因此剩下的相火对应——心包。
所以,在五运六气系统中,从“天地相应”到“人地相应”,可以得出“天-地-人”的运气理论,即三阴三阳、六气、脏腑相对应分别为厥阴风木肝,少阴君火心,太阴湿土脾,少阳相火心包,阳明燥金肺,太阳寒水肾。
《灵枢·营卫生会》中对三焦定位的表述为:“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6]。即胃膈以上、胸中为上焦,膈以下、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素问·灵兰秘典论》[5]中提到“十二脏”为心、肺、肝、胆、心包(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而在脏腑系统中,五脏与之相对应的脏腑为:心-小肠、肺-大肠、脾-胃、肝-胆、肾-膀胱,故剩下的三焦即与心包相应,而其中三焦属腑,心包属脏。
所以,五脏所对应三焦为:心、肺、心包为上焦,脾为中焦,肝、肾为下焦。故在经络命名对应关系上,心、肺、心包属手,脾、肝、肾属足。腑随其脏,故而与脏相对应的小肠、大肠、三焦属手,胃、胆、膀胱属足。此为手足之别。
而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5]以及在藏象体系中,五脏的生理特点是主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在《素问·五脏别论》中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即脏属阴、腑属阳,脏经属阴经、腑经属阳经。此为阴阳之别。
据上文可得出表1。
在五运六气系统中,三阴三阳与六气相配,分别为厥阴风木肝、少阴君火心、太阴湿土脾、少阳相火心包、阳明燥金肺、太阳寒水肾,那么在经络对应上可直接得出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故阳明与肺经、太阳与肾经、少阳与心包经不能直接对应,所以由与肺相表里的大肠、与肾相表里的膀胱,与心包所对应的三焦相对应,即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故得出表2。
表1 手足-阴阳-脏腑对应
表2 手足-阴阳-脏腑对应
在本乎五运,尊乎脏腑阴阳规律的前提下,对经络命名进行整合定性。由表2可知,在手经络系统阳经中,手太阳经还没对应的腑,而符合的腑只有小肠。同理可得,在足经络系统阴经中,为肾-少阴。所以得出表3。按照脏腑表里关系可整理为表4。
表3 手足-阴阳-脏腑对应
表4 脏腑表里关系
由表4可知,少阴-太阳是对应关系。此时,脏腑只剩余:肺,心包,胃,胆;阴阳只剩余:太阴,厥阴,阳明,少阳。而涉及三阴阳与阴阳气盛衰的关系,在《黄帝内经》原文中《素问·阴阳类论》[5]多篇提及,其中很明确说到:厥阴为一阴,少阳为一阳;但《黄帝内经》原文中既有认为阳明为三阳,也有认为太阳为三阳,而后世也有众多的争论,故此处暂且不讨论。而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的很明确:“愿闻阴阳之三,何谓也?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5]。阳明为两阳相合而成,正当阳气正盛之时,而厥阴为两阴交尽而成,正是阴气衰竭之时,由于阴阳气之不同,可知阳明与厥阴不能相对应。综上得出:阳明-太阴,少阳-厥阴。故可得表5。
表5 十二经脉命名
古人通过“天人相应”等哲学理论,推导出初始的经络理论。随后在《黄帝内经》中,经络命名“手足-阴阳-脏腑”的格式已经确定,但并没有对经络命名的由来进行细说,各代医家亦莫衷一是。本文先以运气为本,通过“天-地-人”对应关系,得出厥阴风木肝、少阴君火心、太阴湿土脾、少阳相火心包、阳明燥金肺、太阳寒水肾得出阴阳、六气、脏腑的对应关系;再通过脏属阴、腑属阳,以及脏腑所在部位分属手足,初步确定部分经络的命名;最后,在本乎五运,尊乎脏腑阴阳规律的前提下,对经络命名进行整合定性,完善其余经络的命名,对经络命名的由来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1]赵喜新,王雪霞,赵昭,等.从量化阴阳的角度看十二经脉的命名[J].中国针灸,2009,29(3):227-230.
[2]朱小俊.浅谈十二经脉的命名[J].黑龙江中医药,2005(3):43-44.
[3]梁永林.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谈十二经脉命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4):18-19.
[4]姜元安.脏腑经络之三阴三阳命名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2909-2913.
[5]王洪图,贺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22-23,36,50,256,373,395.
[6]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55.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Naming of Twelve Meridians
LAN Jiangtao1,CHEN Lina1,DU Weihao1,QU Hongda2
(1.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15,China;2.Diagnostics of TCM Teaching-research Office,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15,China)
Basing on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following the law of zang-fu-yin-yang and the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 author inquired about the principle and history of meridians-naming.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a pattern of meridians-naming"arms-legs,yin-yang,zang-fu" has been confirmed.Therefore,the author analyzed and inferred a connection among yin-yang,six climates and zang-fu,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 and following the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Combined with the law of zang-fu-yin-yang,some meridians'name can be confirmed.After integrating above aspects,the author brought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inciple of meridians-naming.
meridians-naming;th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the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zang-fu-yin-ya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4.028
1672-2779(2017)-24-0064-03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基金自然基金启动项目【No.201501】
*通讯作者:lcjc@smu.edu.cn
张文娟 本文校对:曲宏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