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源
摘 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结合当代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习、思想建设等活动的现状,坚持主客观结合的分析思路,系统分析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综合运用社会学、大众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知识,提出应对之策,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顺利完成学业,也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学生 学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82
Abstract Based on Marxis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ctivities of learning and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colleges, adhere to the analysi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is process, and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society.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such as studies, popular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propose strategi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shape a sound personality,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studies, and further enrich the study of relevant theories.
Key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0 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付诸实践,经过长期的理论发展和丰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被全球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推崇。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关于社会、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进步等普遍规律的学说,自该学说诞生以来,已经成为人类实现自我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甚至上升为治国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效。但是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哲学思想并非居于庙堂之高,从微观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哲学理念对于群体行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论文就以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行为为分析蓝本,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法,总结和提炼当代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对待学业时面临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哲学理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技术上引导职业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职业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
多数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并且能够全身心地享受大学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观导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由重理想转向为重功利,更加注重个人私欲的满足,而忽略了大学生群体本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入学之初的高尚理想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淡化,乃至消失。比如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恋爱而无法自拔;有的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今后毕业找工作的一份有力籌码,入党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缺乏上进心,“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心态普遍。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1.2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
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指引,也是健康品格形成的基石,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人格也终将在这一阶段塑造成型。但是这一阶段也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不良思潮和价值观的腐蚀。在高职院校中,有的大学生忘记了学习的初衷,以为“象牙塔”是游乐园,随心所欲,物质主义盛行,攀比成风,一味地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有的大学生吃苦意识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喜欢走捷径,甚至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结果都事与愿违,失去自我。有的大学生抗挫能力不强,遇到苦难就逃避,做事情没有恒心,在求学路上也是半途而废。
1.3缺乏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前者侧重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传授,后者更强调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大学生还一直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缺乏主动钻研的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开展学习的方法还不够多;在教学课堂上也鲜有和老师的互动,单纯靠教师教授知识,不会也不懂得如何去探索一门学科的知识和规律,导致学术研究的成果不明显,甚至部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找别人代写或是从网上直接下载,学术观不端正,对知识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尤其在职业院校中,很多学生内心深处“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观念根深蒂固,进而导致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1.4大学生心理失衡
进入大学之后,学业压力骤然减少,大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余活动。但是在这些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往往选择逃避或是其他更加极端的处理方式。例如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中,当事人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同宿舍的黄洋,投毒致使黄洋死亡,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因为一点琐事,就将同学毒死,悲剧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脆弱的心理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诸多障碍,心理失衡程度可见一斑,也警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势在必行。
1.5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
电子网络游戏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电竞行业,另一方面也给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巨大的诱惑。一些自控能力不足的大学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仅荒废了学业,也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网络上不断曝光的大学生斥资数万元购买游戏装备的报道便是佐证。有数据显示,当前在职业院校大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网瘾。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必然会带来学业的荒废,而且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2 职业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原因分析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辩证和统一,进而引申出矛盾分析法,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处于矛盾中,处于运动中,任何矛盾和运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
2.1主观因素分析
(1)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以大学生沉迷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大学生过度玩游戏不是因为有这样的本能,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大学生认为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比真实世界更精彩。就是这样一种意识,才激发了大学生做出玩游戏的实践,虽然这是一种消极的实践。一些大学生对游戏的过度喜爱,也是因为游戏中的人物是小时候的崇拜对象,这些人物的出现也会激起大学生的兴趣。
(2)存在认识偏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但是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今社会,社会思潮日益多元,诸如享乐主义、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消极的价值观开始侵蚀原本纯洁的校园。在这些观念的裹挟中,一些大学生难以辨别真假好坏,加之缺少必要的引导,往往沉迷于消极的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正是在这些不正确、消极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才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这本身就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错误归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事物发展做出这样的论断:“事物发展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内因其根本作用,外因起次要作用”。结合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实际中,很多大学生临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或是工作不满意,就单纯地归咎为家里没关系、没背景,而不愿意从自身能力方面找原因。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频频受挫,就将原因归结为别人不好相处,进而自我封闭。这些现象本质上体现的是大学生归因错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主客观世界。
2.2客观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大学生恋爱为例,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谈恋爱是因为身边人都谈恋爱,自己不谈恋爱,感觉“没面子”。如此一来,在恋爱中稍微受挫,就要闹分手。这些人并没有认识到恋爱是两颗心的相互认可,是灵魂结成了同盟。其实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受到客观因素制约的“跟风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在恋爱上,还包括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更不利于自我认知的培养与自我进步,实现人生价值。
(2)忽视了事物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将事物的发展作为世界运动的本质特征,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一点可以从职业院校的学习规律来看,高中属于圈养,大学属于散养,管理程度与高中是无法相比的,有的大学生还没有来得及适应这种改变就已经沉迷,有的没有学会自律,很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事物所引诱。如果没有认识到事物发展规律,就会对自我的改变产生焦虑,以为自我堕落甚至变质,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和认知障碍的出现。
3 培养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对上述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干预,极为必要,也极为重要。
3.1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干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想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学生掌握“解铃”之道。学校可以必修课的形式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学习,运用最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系统向大学生讲解大学生群体在求学阶段的心理特征、常见问题以及对应之策,帮助大学生了解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要正确对待,并进行自我调理。传授给大学生基本的情绪缓解方法和压力释放的技巧,引导大学生在遇到情绪、情感问题时要敢于面对。同时,大学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心理学会等社团,邀请专兼职的心理学者开设讲堂,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常见的恋爱、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2加强学校和教师的关怀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问题的重新塑造,不仅需要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努力,还应该加入积极的客观力量。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外部因素莫过于学校与教师,并且相处时间也最长。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基本的人文关怀,使其增加对教师的信任。以上课点名为例,有的老师别出心裁,用微信扫一扫、拍照片等方式来确保学生出勤。这种方法无可厚非,但是缺少了人文关怀,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学生相处,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术水平赢得学生的认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认可老师。从学校角度看,一套优良的管理方式可以增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和对学业的热爱,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监管和看护,更要通过一些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在三者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平台,让学生能够畅快地表达内心的不满或诉求,这样可以极大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3.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强化实践,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在认识中得到进步。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优良的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当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创新实践总会是在未来道路中永续发展,它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职业院校教育与一般高校教育模式不同,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大学生求学阶段,职业院校应该多搭建一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缩短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时间和环节。比如在低年级期间,对于一些专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经营者来课堂,以客座讲师的身份,向大学生讲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加大学生对本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或是学校可以和企业联系,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在实际岗位中体验理论知识的内涵,实现学以致用。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可以举办系列就业创业讲座,邀请创业领域的相关专家,讲解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满足一些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的需求,为后续的创业奠定基础。
4结语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大学时期也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在享受大学生活的同时,这一群体还在学习、人际交往、择业等多个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唯有始终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哲学观,辅之以相应的对策,势必会帮助大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尽快成長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强.高职生的专业感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3).
[2] 赵东伟,夏建军,王英,陈新亮.大学生厌学的心理探析与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8).
[3] 陈国梁.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及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