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川 田敬权
摘 要 高校在投身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结合时代特征,运用新的工具和方法,走出一条扶贫新路子,开辟一种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脱贫目标早日实现,成为我们当下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文章结合实际,围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几大靶向,从概念剖析到具体实践,从方法凝练到延展思考,提出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可供借鉴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 精准扶贫 “互联网+”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02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s taking part in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how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use the new tools and methods, go out of a new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pen up a new model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help th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ome true as soon as possible, becoming a new subject we need to face at the momen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hysical truth, centering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concept analysis to concrete practice, from concise method to thinking extension, putting forward to the "Internet plus" as the basis and refer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pattern of precise poverty.
Keywords colleges;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rnet plus" mode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统一部署下,作为扶贫工作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许多高校主动承担扶贫任务,定点帮扶贫困县,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应牢牢抓住信息浪潮带来的机遇,依托“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紧密融合,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注重发挥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走出一条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力的扶贫实践之路。
1 “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手段,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整套信息技术的新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新源泉和动力。随着国家的日益重视,“互联网+”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精准扶贫是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和平台,充分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新技术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精准识别贫困,对扶贫事业实行精准管理与运作的一种新模式,有利于提升扶贫效果,助推贫困地区经济、教育、社会发展,促进脱贫致富。
“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充分有效结合,可以完善扶贫力量的参与、整合。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通过互联网建立贫困对象数据库,将扶贫政策和信息及时发布,以数据库为媒介,对接各种扶贫资源与团体,同时为社会力量了解贫困对象、实施扶贫提供了数据信息和渠道。“互联网+精准扶贫”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相加,而是通过互联网,拓宽扶贫力量的参与渠道,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调动多方力量,更好参与扶贫事业,促进扶贫工作。
“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各类扶贫资源的更好配置。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将扶贫资源有效瞄准贫困群体,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以实现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具有共享性和便捷性,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可以精准识别与分析,提高匹配度与精准度,更好地配置资源要素,从而有效发挥扶贫措施的作用和效率。
“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可以增强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互联网与扶贫的融合,针对有能力的贫困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化培訓,增强受训对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者的素质,开阔视野,在帮助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的同时,让他们具备市场意识,助其快速脱贫致富。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蒲城县的扶贫实践
蒲城县地处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区,是典型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受干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贫困现象比较严重。2016年,全县共核定贫困人口15026户51225人,贫困村119个。
自2013年承担定点扶贫工作任务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校工会牵头,按照“发挥优势、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精准实施”的工作思路,发挥教育、科技、人文、智力、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坚持特色,注重实效,多举措快速推进蒲城县定点扶贫工作。
学校与蒲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蒲城县人民政府实施定点扶贫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等8项协议,与县教育局、科技局等几十个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动校内各学院、单位的力量,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以不同方式校地共联共建,开展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帮扶工作。
“互联网+”教育扶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启动高校“一院一品”对接县域“一镇一校”教育精准扶贫计划,通过可随时连线的网络平台教育资源分享+线下培训班教育相结合,帮助当地中小学发展,提升各级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互联网+”科技扶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充分立足学校科技优势,以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为理念,开发“农掌门”等科技平台,实现了农业资源和农业知识的信息化共享,有力地帮助了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户脱贫发展。
“互联网+”产业扶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结合蒲城县实际地理情况,经过反复商议和多次调研,决定重点支持当地金银花、西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运用校友电商平台和校内农产品销售平台进行推广销售,提高土地产出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实现脱贫。
3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互联网+”模式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一方面要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学科特色明显的高校,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以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科、技术、科研等专长,在国家重视“互联网+”技术推广的大背景下,学校近年来积极将“互联网+”技术带到蒲城县,与产业、教育、创业等相结合,切实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与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3.1 加强“互联网+”产业扶贫,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随着互联网在农业等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让贫困地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了政府、扶贫工作参与方(如高校)、贫困户等多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加强“互联网+”产业扶贫,促进农业等产业发展壮大,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高校在“互联网+”产业扶贫方面可以依靠自己的学科与科技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平台技术的作用,做好产业规划,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第一,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对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着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等产业;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网上科技服务平台,随时随地、便捷高效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及时的涉农信息、科技服务;第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产业规划,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条,促使产业更好与市场衔接,发挥更好经济效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刘志镜教授团队开发的“农掌门”是“互联网+”产业扶贫代表性成果之一。该平台依托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处理技术,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远程“零距离、面对面”的咨询服务,支持种植、养殖、农资等远程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为蒲城县超过2000户贫苦户解决农业问题20多万个,在精准扶贫、农民科学种养殖、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
3.2 加强“互联网+”教育扶贫,持续增强“造血”功能
传统的教育帮扶工作只局限在“输血”,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的发展及智能终端产品的快速普及,“互联网+”教育扶贫,不仅可以持续“输血”,而且为持续“造血”机制的构建贡献力量。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不断为互联网教育“加码”,能够更好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学科、地域、年龄之间的限制,更好地助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基于此,高校要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产品,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贫困地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人才智力帮扶机制。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教育,有利于当地专业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这些人才立足当地,可以发挥更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自我“造血”功能的实现。
“互联网+”教育扶贫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持续在“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上发力,一方面是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与蒲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设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蒲城学习中心,向当地输送优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上千职校学子受益,有利于当地职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面向基础义务教育,依托网络将中、小、幼基础教育资源与蒲城县共享,向农村基础教育传递现代教育培养管理理念和方式,提升当地基础教育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当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3.3 加强“互联网+”创业扶贫,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普及推广,为“互联网+”与创业的结合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业正成为贫困地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最直接最現实的途径。
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应与贫困地区一起抢抓这一时代先机,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扶贫方式,推动“互联网+”与贫困户创业的深度融合,为扶贫工作插上“飞翔的翅膀”,变不利为有利,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校园内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互联网+”创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学校将大学生等“互联网+”创新创业资源与蒲城县深入对接,举办蒲城电子商务培训班,邀请学校优秀“互联网+”创新创业代表小满粮仓创始人张旺团队为当地农民讲授相关知识,利用商业平台和校内互联网平台,帮助销售相关农产品。“互联网+”创业在当地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在线农业等经济活动,加快了脱贫的速度、信心和决心。
4 高校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的一些思考
“互联网+”精准扶贫是高校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与扶贫工作的跨界深度融合,为高校的扶贫工作开辟了新路子,打开了新局面,已经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种因素与资源的充分组合与互相支撑,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确保扶贫工作见实效、贫困户真受益。“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推广,也离不开一些重要因素的支持与保障。
4.1 要充分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筑牢扶贫的坚强后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阶段的高校扶贫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全校师生员工的鼎力支持,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保障。高校的扶贫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组织好、团结好、发挥好最广泛的力量,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师生员工对高校参与扶贫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二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大家以各种方式积极、深入地参与扶贫工作。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注重发挥教师、干部、学生等的不同优势,引导他们通过科技创新、挂职锻炼、志愿支教等方式帮扶蒲城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4.2 要建好工作机制,为扶贫顺利推进打好基础
扶贫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要想顺利推进高校扶贫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构建一整套健全完备、科学规范、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首先要成立高校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定期研究、部署扶贫工作,统筹、整合全校资源与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其次要搭建与贫困地区的交流协商机制。高校与贫困地区要定期交流、互访,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也要与帮扶地区的政府部门、乡镇、学校等建立密切的对接合作关系,打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工作平台;第三,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机制。高校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一方面要助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教育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与促进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相结合,实现双方的共赢。
4.3 要统筹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形成帮扶合力
“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最大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与载体,使得原先的扶贫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是,更新、更好的平台,离开了各种资源的集聚,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在扶贫开发中,高校首先要把自身掌握的丰富智力、科技、教育等资源的作用发挥好。同时,高校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校外多方资源,如政府、校友、企业等,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多方的力量。其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处理好:一方面是既立足校园,又开阔视野,跳出高校的圈子,善于发现可供利用的资源与力量;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好政策与技术等,充分地与校友、企业、政府等对接合作,搭建好合作平台,凝聚多方力量,争取多方资源共同为扶贫出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工會工作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庞晓涛.高校参与国家重点扶贫县帮扶工作的思考——以浙江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县为例[J].科教文汇,2015(4).
[2] 同春芬,张浩.“互联网+”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新模式[J].世界农业,2016(8).
[3] 马敏.教育扶贫:高校如何精准发力[J].北京教育(高教),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