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如何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尝试探索一种较合理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让大学生真正具备实战能力。
关键词 工商管理 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1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mass innovation", how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he maj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weak tea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mentors, and the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ultiv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 more reaso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hinking and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nnovate and entrepreneurship,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real combat ability.
Key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teaching
1 國内高校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研究成果,基本上是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的研究架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创新创业教育本身还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对创业研究本身进行研究的黄林楠(2010)认为当前大学生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存在不足。许朗和熊素兰(2011)则提出了“项目参与式”包括激发创业意识、促进创业交流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徐生林(2013)认为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基于高校特色从目标体系、教学体系等方面来构建。
1.2 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从分层、分类研究角度来看,研究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种类有按照学科类别划分的,比如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2)等;按照教育类型来划分的,比如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2010)等;按照教育层次来划分的,比如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08)等;从体系结构的研究角度来看,学者们构建了有差异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本课题在研究中总结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第一种,“三结合、三层次、三段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第二种,“驱动-受动-调控-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第三种,“内外一体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第四种,“四子系统、四平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1.3 目前国内高校形成的较成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
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高校目前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体上还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课堂讲授或各种论坛讲座,传授一些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相关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深度参与,使得大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创新创业的艰辛和痛苦。这几年一阵风似得大学生创业热潮中,成功的仅仅是极少数。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把握不好市场的趋势,处理不好企业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也搞不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尤其是市场推广一筹莫展,大部分以失败告终。所以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探索一条更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 目前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系统化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仅仅以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为主体,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持续化发展的考虑,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以设立创新创业中心了事,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合作,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
2.2 重创业孵化轻创新创业教育
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创办企业”的误区中,而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以及创业技能等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也仅仅是为了迎合国家的号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怎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没有深刻的认识。
2.3 重基地建设轻持续综合的专业服务
很多高校对于创业中心场地等硬件设施非常重视,但实际应用效果如何却鲜有人关心,这种重场地、轻应用的思维,导致整体设计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实际可操作性不强,面对的对象有限,很多办公场地闲置甚至空置,造成国家扶持创业专项资金的极大浪费,钱没有花在刀刃上。创业中心也缺乏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队伍和专业人才,无法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孵化辅导。
2.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只是在现有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和分离,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
2.5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薄弱
很多高校教师没有创办企业的实战经验,对企业和市场不了解,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和能力,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讲授知识,拘泥于书本,内容陳旧,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2.6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匮乏
当下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一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有价值的很少,导致他们整体较为浮躁,没有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创新探索意识,有个别学生虽然参与了创新创业课题或实践,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但在高校课堂上,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仍然处于不清不楚的阶段。
2.7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低下
虽然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各省、各高校都在强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生所学的依然是书本上的知识,所谓创新创业能力依然是纸上谈兵,一旦脱离了虚拟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的是单一能力,没有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举措
3.1 顶层设计体系化,实现“人才培养+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建设目标
突出“创业兴趣 → 创业意识 → 创业知识→ 创业能力 → 创业精神”的逻辑链条,以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夯实专业、提高技能、弘扬精神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 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3.2 将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放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首位
创新创业人才不受学科和局部经验限制,而是拥有一个整体思维或者说是系统思维,这才是创新创业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大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其培养和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内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维训练机会。可以运用研讨、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书籍,使其能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程度上了解历史、经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自行组织专题研讨和小组辩论,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有条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进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发展。
3.3 构建较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实战开发启发引导式知识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实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从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等三个环节设计课程内容。
3.4 构建较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以“学科服务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支撑学科”为创新创业实训教育理念,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3.5 构建较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
通过有效及时的项目孵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转化率和成功率,可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力。
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趋势是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训练,基本上都能达到实战的能力和要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和想法阶段,让创业团队能更好地应对现实市场的残酷竞争,在确保怎么活下来的基础上,理性客观地去谋求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陈晓亮.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6(1):162-163.
[2] 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