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蓉
摘 要 核心素养无疑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高频词汇与热点话题,而在核心素养中,学科核心素养又是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能力、智力,还包括思维、审美与文化的素养。本文重点分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并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构成要素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18
Research on Chinese Core Literacy and Its Cultivation Path
ZHANG Rongro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The core literacy is undoubtedly the high-frequency vocabulary and hot topic in 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circle. In the core literacy,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discipline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 tha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hould foster students' love for the motherland's langua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use of the motherland's language. The basic elements of language literacy include not only linguistic knowledge, ability, intelligence, but also the literacy of thinking, aesthetics and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literacy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proposes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language,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Chinese core literacy; component; cultivation path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核心素养
当前国际公认的最早对核心素养体系做出较为系统解释的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的 “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简称DeSeCo项目)。该项目确定了关于核心素养三个维度九项方面的素养。而受DeSeCo项目的启示与影响,许多国际组织和美、英、德、日、法、芬兰、新加坡等国家先后投入到有关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和建设之中。
除经合组织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五大学习支柱”对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进行了反思,欧盟(EU)也为应对全球化等一系列挑战提出用“核心素养”取代传统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战略,并对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我国公认的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林崇德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核心素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核心素养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更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它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过程,具有不断发展的动态性与时代性。
1.2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也说到:核心素养包括人格雏形的培养、语文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 )、提升阅读素养、有自学能力,能独立思考、积淀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王尚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提出语文素质包括语感、语文思维、语文技能及语文知识;倪文锦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出“语文素养观”包括四个层面,分别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与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与语言环境);[2]彭小明在《语文素养论》中提出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智力素养、思想素养和审美素养。[3]
综上所述,结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能力、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方面。[4]四者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融通。
2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语言又是语文的基础与核心,离开了语言学习,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将无从谈起。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语言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与灵活地运用来构建语文体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核心,是思维、审美与文化发展等要素的重要基础,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中,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道的难走,将蜀道难与上青天作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古代没有交通工具的困难;又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幸福是什么》中,用“枯枝败叶”与十年之后茂密的大树等做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通过语文的学习正确理解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更好地理解语文的价值取向。
2.2 思维发展与提升
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而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要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与思想,而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审美鉴赏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5]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语文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从而使学生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并可以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一副插图,描写的是不见尽头的长江上飘摇着一艘船只,一处楼宇立于山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通过景色描写充分感受李白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独身一人的孤独凄凉之情。
2.4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获得的。文化是课程的来源,文化造就课程,课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通过语文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3 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
(1)创设良好情境,注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创设情境,安排语言活动,而这个情境不仅是在活动导入时,在课堂进行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时机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感知语言的环境。
例如在讲老舍先生的《猫》时,可以先问同学们自己对猫的理解、与猫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引出课文。在读课文时,将文章中描写猫的词语画出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猫的老实与贪玩、温柔可亲与调皮淘气、勇猛与胆小等特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2)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由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维发展而转向知识思维能力共同发展,通过适当地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想象。例如《皇帝的新衣》一文,学生需要了解这篇童话讲述的是愚昧无知的皇帝被骗子欺骗,赤裸身体上街游行,被小孩子当中揭穿的故事。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皇帝为什么会被骗?为什么那么多大人都会称赞皇帝,最后却被一个孩童揭穿了真相呢?这种通过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3)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句子,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除此之外,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中用“静得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到河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无瑕的翡翠”等句子形容漓江的水,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描写桂林的山,这些优美的句子都能吸引儿童阅读课文,感受祖国的山河秀丽。此外还可以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事、去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美。
(4)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文化要素,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使课程文化与学生现实世界建立起联系。例如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实验学校以“风筝”为元素,深入挖掘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资源,以“风筝文化”、“风筝理想”、“风筝制作”、“风筝放飛”等板块为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背诵与风筝有关的古诗、欣赏关于风筝的绘画、学唱关于风筝的歌曲、了解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并放飞风筝等,全面实施以风筝为主的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
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文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落实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如何将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到教学中,这也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要一直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2]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3] 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兰州学刊,2004(6).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2016(9):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