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方法

2018-01-02 08:10朱瑛
江西教育B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乡涟漪课外

朱瑛

一、以“1”为原点,做涟漪型的扩散阅读

“1带N”中的“1”,是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主题,或一个话题;“N”是指课外的一篇文章、几个片段或一组文章,当然也可以是一本书。“涟漪型”是个比喻,就像我们小时候往河里投一个石子,然后漾起的层层波纹。我们把漾起的层层波纹引用到我们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就是以人教版的课文或者是单元主题作为这个涟漪的圆心,就像我们投出的一个石子一样,作为一种动源,然后带入一篇、一组,或者是一本,这个一篇、一组、一本就是由这个圆心向外层层扩散的涟漪。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习人教版的《静夜思》,《静夜思》就是涟漪的圆心和动力源,与之紧密关联的一圈波纹是李白其他思乡诗,比如《峨眉山月歌》等;再外一圈波纹是其他作者的思乡诗篇,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第三圈与音乐整合,提供谷建芬谱曲演唱版《静夜思》以及陈琴吟诵版《静夜思》等音像资源;第四圈为其他体裁思乡作品。

“1带N”式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是以教材中的单篇或一组课文作为学习的原点,作为我们向外拓展、向外延伸的引子,用“一课带一篇,一课带一组,一课带一本”的教学策略,让原本在课外才读的经典美文,在课内阅读,并把这种阅读延伸到课外(这刚好契合了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不同层次培训研讨会上多次表达的教学主张:老师们要多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如此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加优秀、更便于对接的阅读材料和学习环境,使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狭窄走向宽广,阅读方式由一篇一篇到一组一组,阅读顺序由从头到尾的纵式阅读,发展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多文本、结构化、网态状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在一个“关联点”的统整下,形成大的阅读语境,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比较、发现,并运用这些阅读发现。

二、找准引发扩散的关联点,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1带N”,不仅仅只是阅读量上的叠加,最核心的是阅读品质的提升。因此,发现与确定1与N之间的关联点,是教学的关键。而关联点的确定,有两个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主题路径,把相似主题的文本聚合在一起,层层推进,升华主题;二是能力路径,把训练某种阅读或表达能力的文本整合在一起,由浅入深,由扶到放。不管是从主题出发,还是从能力出发,实际上都是由某一个关联点延伸出来的一条群文阅读线,而这条线直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面。

教学《画龙点睛》(苏教版五上),我们通常的教法会分两步:第一步,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视角向内聚焦,关注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以及游客们的赞叹不已;第二步,带入“画龙点睛”的小古文,在古今文本比照中,加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1带N”教学则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走第三步,聚焦“画龙点睛”的引申义,带入《徐悲鸿励志学画》,发现点睛之笔在开头第一句“功夫不负有心人”;带入《师恩难忘》,发现点睛之笔在最后一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带入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发现少了一个点睛之笔。那就让孩子们试着做一回张僧繇,用自己笔下的文字,给这个寓言故事点睛。这里“画龙点睛”的引申义就成了“1”与“N”之间的关联点。有了这个关联点,“1带N”就有了核心,有了大的语境,大家围绕这个大的语境,组成一个立意比较相同、文体特征相同或者是表达方式相同的结构化文本群,这样的文本群,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学习更有深度。

学习琦君的《桂花雨》时,我们可以“乡愁”为主题,带入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叶圣陶的《藕与莼菜》、萧乾的思乡文章《枣核》。让学生经过阅读,发现四篇文章选择的思乡物象不同、思乡背景不同、文体特征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发现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法,都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在畅谈收获时,学生可以从文章表达的情感来谈,可以从阅读的方法来谈,还可以从乡愁类文章“借物抒情”的写作技法来谈……学生于比较阅读中不仅训练了“浏览”“概括”“归纳”的阅读能力,也发展了思维,增强了对事物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这也要求我们在课前准备时,深入解读文本这个“1”,提炼出精准明确的关联点,从而创造出更多可能的“N”。我们说,单篇教学,着眼于课本,反映的是“以本为本”教学观;“一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着眼于课程,关注多文本整合,反映的是“类整合”教学观,它着力于文章的结构、文本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等,而不是字词的学习、语句的解读等。

三、“1帶N”阅读教学强调教材中“1”为主

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的“1”这口井一定要先打好,它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压舱石。因为一些语文的知识,如词法、句法、语法、修辞等,这些知识如果教师不教,只靠学生自己学习,是学不通的。一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如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段篇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教师不以经典的单篇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仅靠群文阅读,学生要想知其然并且得其然,是难以完全实现的。所以,不管是定篇,还是样本、例文,我们都要以教材中的“1”为主,带入的“N”为辅,要在读懂教材“这一篇”的基础上,带读课外的“一篇、一组、一本”。但前面的“1”和后面的“N”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来设计,达到精读一篇,略读多篇。要避免出现只在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前三五分钟草草读一遍相关文章的形式做法;要避免出现课外的“1”无助于课内的“1”的学习现象。带入的文本要为深入学习课文服务,不能让课文为带入的文本服务。“一带N”式涟漪型阅读教学,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以教材中的单篇或一组课文作为学习的原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篇、多篇(片段)、整本书的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是在不改变教材编排体例,不打乱正常教学秩序,不消弱课本本身教学价值的前提下,通过“N”的加入倒逼老师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出精心的选择,减少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阅读、多表达。它带来的不只是阅读量的加大,而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体变革。它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的、壁垒化的课文教学模式,成为一种以整体性、联结性、探究性为特征的新课文教学。

猜你喜欢
思乡涟漪课外
涟漪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好似……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