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爱红
摘 要:詩词是一种文学载体,它多以抒发作者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记录了特定环境下的历史变迁。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诗词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发挥诗词在教学中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来探讨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有效性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相应的诗词融入教学设计来实现绝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诗词的朗朗上口、韵律美与节奏美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回溯当时的历史环境,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对历史学习和文学素养的养成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诗词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教学知识点的识记
历史教学中往往有众多的知识点,通过诗词的融入可以加深识记印象,便于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区分开,让学生的记忆和提取都非常方便。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相应的诗词,这是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所以诗词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
另外,通过诗词形式可以自编编年体,方便记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诗词还可以给人一种还原历史现场的错觉,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对历史产生深厚的兴趣。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国共十年对峙》为例,教师在教授这一节时,可以引用毛泽东曾写过的一首《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通过诗词来反映中国红军一年以来战胜无数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伟大领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二、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
其实历史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诗歌的运用,具体来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诗词是最凝练的语句,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同时,自然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史实。通过对学生综合、归纳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能力等。
与此同时,以诗歌为切入点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形象化、拟人化的诗词语句中,再现历史人物、社会现实和历史现象,并对此深入探究与思考。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讲解三国时期著名人物诸葛亮,可以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李密的诗词《陈情表》所阐述的历史史实来对诸葛亮这个人进行了解与感悟。
这两首诗词以语传情,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的,但又略有不同。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人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语言恳切周详。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情词恳切委婉。通过两首诗词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基本史实,了解为国尽忠的真实含义。
后人评价诸葛亮与李密二人所作之诗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三、诗词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的主线,通过诗词所述的人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学科教学,通过情境化的设计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不但能深深激发学生的历史感,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历史的脚手架,从而将历史与生活结合起来理解教学内容。
此外,说到历史教学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开展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与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诗词的熏陶来完善学生的人格等。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在讲述到三国时期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诗词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地探究历史,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想要利用好诗词这把“利器”进行历史教学,我们就应该学会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引用相应的典故、诗词来进行课堂导入,或通过诗词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等。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东风下,历史教学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探索,通过诗词来教学,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总结。
参考文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