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殊价值,分析了民族文化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应用的现状,提出了促进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融入民族文化的对策建议。要科学规划社团结构,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社团;高效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对民族文化社团的投入;创新管理激励机制,促进民族文化社团特色化建设出精品。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民族文化资源;运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根据学校管理规定,经相关部门审批,按照社团管理制度运营,组织成立的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阵地和渠道,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民族地区高校社团为例,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殊价值,抽取8所地区民族院校对其民族文化资源在本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发挥民族地区优势,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殊价值
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它不仅能提供学生锻炼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融入集体,适应社会发展,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还在提高专业素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不仅具有以上社团共同的价值,还具有促进社团建设多元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强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
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就肩负着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开发研究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地区的高校社团更是将民族文化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挖掘、研究,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民族文化精髓有效利用和传承。部分民族院校还将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了学校特色专业,在特色专业背景下成立的特色社团又为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践和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兴趣,有效的保护利用传承优秀文化。
二、民族文化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为研究民族文化在高校社团建设中的应用情况,探索运用民族文化提升高校社团建设的质量,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和方法,培养具有现代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人才,探索民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吉首大学成立了“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小组,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选取了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西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常德),湖南理工学院(岳阳)怀化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邵阳学院(邵阳)等8所学校的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丰富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且与本省同等院校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其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均在40%以上;二是这些学校社团数量比较多,管理比较规范,且民族文化为主的特色社团多和开展的民族文化活动较多。课题组自行编制了《地方民族文化在社团管理及文化建设中应用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2份,有效问卷766份。依托YAAHP软件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然后运用FAHP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根据抽样的数据对“民族文化在高校社团建设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待探寻民族院校社团建设发展的新路径。
根据统计数据调查发现,民族文化在地方高校社团建设中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民族文化元素为主的社团数量相对较少
调查发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社团数量比较多,类型丰富,但是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兴趣点成立的社团数量较少,只占到了本校社团数量的6%-11.4%之间。其中,以地区民族文化成立的社团数量占成立民族文化社团的79.3%,有利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使全国各地的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而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跨民族文化兴趣需求比较强烈。据统计,94.6%的学生不能在本校社团中找到含有本民族文化元素的社团,这就极大减少了民族学生参与民族文化型社团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没有参与度,也就没有更多的组织基础支持,没有高等人才参与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2、民族文化社团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在所调查的民族地区高校中,19.3%民族文化社团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类,71.4%民族文化社团集中在艺术体育型社团。这些民族文化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民族文化展示型为主,主要的内容以民族歌舞、节庆活动、风俗习惯、体育、服饰、饮食等居多,且融入的民族元素相对浅显,极少有利用民族文化进行理论调查研究的社团。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对民族文化的需求,更不能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文化研究中的优势和功能。丰富多彩的社团民族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应当丰富活动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将民族文化精髓传播和利用。
3、高校对民族文化社团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够
调查中发现,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压力下,高校资源更加重视第一课堂的建设,忽略民族社团及相关的活动对全校学生民族文化普及的作用。仅仅依靠选修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对民族文化教育还不够深入人心,理论课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迫切需要第二课堂社团文化建设的补充。对于民族文化社团的师资投入,经费支持力度很小,致使社团建设工作资源匮乏,对民族社团的功能作用的认识与实际支持的力度反差比较大。不能有效的将第一课堂中民族文化资源与第二课堂的民族文化社团建设资源共享。造成了民族文化社团数量少,发展缓慢,作用无法体现等问题。endprint
4、高校对整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力度还有待加强
在所有被调查的8所高校都比较重视利用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本校特色专业,有的院校形成了自己特色学科,甚至形成了本土民族文化的特色教材。但是民族文化的社团利用本校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拓展研究和实践调研的很少。民族高校从事民族文化的专业研究教师较多,但是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少,这就不能很好的利用师资力量更有效的指导社团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用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专项经费较多,但是用于支持社团民族文化特色项目研究的专项经费几乎为零。民族高校中对于地区民族文化研究的丛书,场馆基地建设等资源丰富,但是有效作为社团文化活动资源的很少。而这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就一定会制约民族文化社团的发展,从而不能发挥社团在培养和锻炼学生文化素质,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反之,也不能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三、促进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融入民族文化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社团结构,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社团
民族地区高校社团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社团自身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要使社团繁荣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团的内涵和质量。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要在社团整体管理上科学的规划社团结构,合理引导,增加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社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了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社团可以聚集一批有浓厚兴趣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就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可以通过民族特色学科辐射下的科技学术活动成立理论学习研究类型的民族文化社团,有利于各学科背景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从多角度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以社团建设促进创新专业发展,形成一二课堂的依存和互动效果。可以通过重点专业成立与之呼应的艺术兴趣类型的民族文化社团,如民族音乐社、民族舞蹈社、民族技艺社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兴趣類社团等。可以很好的展示实践多专业教学成果,更能够结合民族院校特色艺术项目促进社团创活动品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展示学校办学特色。此外,在文学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经管类社团等等都可以利用民族文化中有效的资源来拓展社团活动的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增加社团的吸引力,使社团逐渐凸显自己的社团文化内涵特色定位,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
2、高效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对民族文化社团的投入
面对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资源匮乏的现状,地区高校要大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对社团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民族社团的师资投入;要善于整合利用民族地区高校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师资力量雄厚这一优势,选拔聘用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专业教师作为社团指导老师,加强民族文化社团的指导,社团开展的活动也可以围绕指导老师的研究专长和内容进行,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师指导社团并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社团文化内涵建设和质量的提高。其次,要汇聚资金力量,善于利用民族地区高校对民族文化研究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大这一优势,合理申请增加资金投入。如民族文化理论研究性社团可以通过申请校内民族文化研究的项目、课题或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活动领办,从而将社团特色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实践相结合,将社团特色活动与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相结合,既能促进社团成果产出,提高社团影响力,又能得到研究经费支持社团活动。再次,要提高利用民族文化场馆及基地的效能。要善于利用民族高校民族文化场馆建设齐全,民族文化基地丰富的特点,对这一资源加强利用。以吉首大学为例,校内建有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等6个民族文化场馆,在每个民族村落或县市都建有民族文化实践研究基地。不同社团都可以在这些场馆和基地开展社团特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在民族文化利用、开发、研究中就有很多积淀的资源,这是普通院校无法比拟的,民族社团要高效整合利用才能更行之有效的促进社团的发展。
3、创新管理激励机制,促进民族文化社团特色化建设出精品
一是创新学生综合测评激励机制,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效果评价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学分,纳入到学校学分认证体系中,构建共青团的“第二课堂成绩单”,激励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四个认同”的教育,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传承。二是创新社团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提高社团指导老师待遇,对指导社团活动计算工作量,加大评优表彰力度,对评定为优秀的社团指导老师在专业职称评定中予以认可,指导社团获得科研奖励的计算科研分。激励指导老师加强社团专业指导,不断提升社团指导管理水平。三是创新社团评比激励机制,对社团开展分类分项目的评优表彰,进行社团品牌特色活动创建激励机制和校园特色民族活动的领办申报激励机制,提高社团竞争意识,迫使社团立足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精华,结合社团宗旨和特性,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和社团文化的创建。
综上所述,将地区民族文化鲜活的运用到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发挥高校在文化建设、研究和传承中的优势,以社团为载体,有效的保护利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创新高校社团特色文化的建设方法,提升学生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兴趣,解决社团发展中遇到如社团活动单一,质量和参与兴趣低等问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挖掘利用,对于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文化素质,全面成长成才,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和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传承相融合,形成一种文化互动,实现“文化双赢”。
【参考文献】
[1] 邓汉平.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特色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6).
[2] 吴永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 甘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7.5.
[4] 陈宇,韦宵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民族文化的调查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7.
[5] 梅长青.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温州高校的分析[D].温州大学学位委员会,2016.5.
[6] 孙国友.民族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学位委员会,2009.4.
【作者简介】
张宝娣,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