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午夜之子》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2018-01-02 00:39彭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人物手法

彭井

内容摘要:萨曼·鲁西迪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被称作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后殖民文学教父”、“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人”。《午夜之子》在讲述主人公萨里姆个人的人生故事同时,也从宏观上展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现代史。本论文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午夜之子》的故事梗概、思想内容等。第二章是对《午夜之子》的叙述手法最主要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文本进行详细地分析,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对其身上体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进行解读。

关键词:午夜之子 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 人物 意象

一:萨曼·鲁西迪及《午夜之子》概述

萨曼·鲁西迪1848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穆斯林中产阶级家庭,14岁之后移民英国,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专业。

他的成名之作《午夜之子》以主人公萨里姆为故事的叙述者,主要讲述了从1947到1977年间他及其家人的生活(还包括32年前萨里姆外公的生活),在这同时映射了整个印度的历史。小说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了三十个章节。前八个章节,主要讲述了萨里姆外公阿齐兹和外婆纳西姆,还有父母的婚姻故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萨里姆从婴儿到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第三部分开始,萨里姆因为嗅觉十分灵敏,在军队的军犬小分队里被当作“狗人”,参与搜寻工作。后与婆婆帝结婚生下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婆婆帝死后,萨里姆与往日的保姆玛丽相遇,获得了酱菜厂,女工博多成为萨里姆故事最忠诚的倾听者。最后,萨里姆的身体分崩离析走向了死亡。

主人公薩里姆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作者鲁西迪本人故事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整个印度近代的历史。《午夜之子》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鲁西迪的自传,也可以看做是对印度近代史的简洁书写。

二、《午夜之子》叙述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统小说在时间模式上往往采取的是一种“线性思维”,而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来说叙事时间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模式。在《午夜之子》之中,鲁西迪就采用把多种时间模式重叠,不拘泥于单纯的时间和空间,将时空碎片化。《午夜之子》的另外一个叙述特点就是将真实与梦幻相结合,最显著的就是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奇特的幻想融合。在过去,现在,将来任意变换,梦境、回忆、幻想让人混淆,大量的预叙、倒叙、插叙花样迭出。由此,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午夜之子》体现出的神秘、魔幻之感迎面而来。

小说的第一章的一开头用“话说有一天……”开头,让人以为就是一个普通的时间点,就像许多故事传统的开头一样“有一天……”。但是,接着就用了“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时……”和“也就是印度取得独立的那个时刻”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出生的准确时间,甚至准确到了分秒。但是刚讲完出生的时间,时间一下又跳跃到了现在,“不过,这会儿,时间(已经不需要我了),快要完了。我很快就啊三十一岁了。”一下又到了现实的时间,跨越了三十一年,从回忆跳了现实。简单地介绍完自己的情况后,紧接着时间又回到了“一九一五年早春的一个清晨”,地点也从出生的孟买,跳跃到了克什米尔,人物也由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外公阿齐兹。就在这么简单的第一章开头部分,跟随着鲁西迪的叙说,我们从印度的孟买穿越到了克什米尔地区,从1947年印度独立,跳跃到了“现在”,又跳回了1915年。完成了过去、现在、将来,时间上的任意变换。

预叙、插叙、倒叙在文本中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在萨里姆出生后还是婴儿时期,笔锋突转,写到:“因此,正是由于我的缘故,阿赫穆德·西奈在我出世以后的那些日子里,陷入到将成为他倒霉的原因的两个想入非非的虚幻世界之中去,其中一个说的就是瓶中的精灵,另一个则与海底的土地有关。”将之后萨里姆父亲阿赫穆德的事业前景预先提出来了,与朋友做有关填海造陆的生意亏损了,整日借酒浇愁。紧接着在下一段插叙了一段之后萨里姆七岁时与父亲的对话:“我记得,在一个凉爽季节的傍晚,我父亲坐在我的床上(我七岁了)给我讲故事……”

在《午夜之子》中,时间可以说完全被作者的意识和思维掌控,各种叙述方法结合,在时空里穿梭跳跃。鲁西迪把创作变成了一场时空游戏,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运用得炉火纯青。

三、《午夜之子》人物形象

《午夜之子》中涉及的人物形象众多,神秘奇幻的人物形象也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最显著体现。鲁西迪把人物夸张或者说是扭曲到奇怪的程度,但是隐藏在奇怪的外表和超能力下的灵魂往往却是人物最真实的本质。由于作品里面涉及的人物太多,本文只挑选其中最为重要,也是互为对立的萨里姆和湿婆进行分析。

1、萨里姆

萨里姆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他既象征着印度教里的守护神毗湿奴,也对应基督教里的上帝形象。

萨里姆和毗湿奴对应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出:第一是因为萨里姆在小说扮演的是民族拯救者,而毗湿奴也是印度神话中的保护神。在印度神话中,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管“毁灭”,而毗湿奴是“维护”之神。而《午夜之子》中的萨里姆,在印度独立日午夜出生的一千零一个孩子中,他是接近十二点的,所以他成为能力最强的一个,也就是能够在头脑里召集所有的午夜之子开会。由此,也成为了午夜之子大会的首领。

除开他们的地位相似之外,萨里姆也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保护国家,比如在小说后面部分,萨里姆由于种种原因成了非法移民和逃兵,但是他仍然心系祖国企图以一己之力拯救国家。萨里姆的想法尽管是不现实的、天马行空的,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和整个印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有自己才能拯救印度、保护印度人民。可见,在这一点上萨里姆和毗湿奴也是一致的。

第二个方面是因为萨里姆和毗湿奴一样都拥有无所不在的超凡的能力。在小说里面萨里姆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历史进程,或者说是参与重要的历史事件里。例如在第十三章“孟买之恋”中,被伊维推了一把的萨里姆混入了游行队伍之中,在人群里萨里姆被要求说古吉拉特语。他无意中说出的一句押韵的话:“你好吗?我很好!我要拿大棒揍得你跑。”成为了游行队伍的口号。萨里姆认为自己成为了这场冲突的直接起因。在神话里,毗湿奴也是多次下凡拯救人民。所以,这一方面萨里姆也是和毗湿奴重合。endprint

在印度神话里萨里姆隐喻的是毗湿奴,在基督教《圣经》里,萨里姆则是暗指上帝。首先,萨里姆和上帝的出生就是不平凡的,都是带着救世主的身份。在《圣经》中,有三个圣人在圣母玛利亚怀孕之前就将她儿子的一切告知了她,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萨里姆身上,他母亲在怀孕期间算命,算命的大师几乎将萨里姆的一生都预知出:“是个儿子,太太,他的年纪永远不会比他的祖国大——既不大也不小。将会有两个脑袋——但你只看见一个——将会有膝盖和鼻子,鼻子和膝盖。报纸称赞他,两个母亲养育!骑自行车的爱他,但是人群会推他!……他没有儿子却会有儿子!他没有老的时候已经老了!他在没死的时候……已经死去了。”这段话几乎将萨里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都预测出来。所以,萨里姆和耶稣有着类似的出生经历,都是带着拯救世界的目的出生。

2、湿婆

在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与萨里姆对立的角色就是湿婆,他的名字就与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的“毁灭神”湿婆相同。不光是名字相同,湿婆在小说中形象也与“毁灭之神”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在《午夜之子》最后,湿婆和萨里姆站在了相对立面,成为了对手。在午夜之子的成立之初,湿婆就不服从萨里姆的管控,成为萨里姆最为担心的人。之后,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战争中,湿婆成为印度军队的秘密武器。他的两个巨大的膝盖,能够在瞬间夹死敌人,由此湿婆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湿婆在印度成为了有名的少校,为英迪拉政府做事。在英迪拉政府实施紧急状态时,他帮助军队清洗了贫民窟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并且抓住了午夜之子的成员实施化学阉割。从小说中关于湿婆的描写,可以看出湿婆一直都是在杀人或者说是在进行破坏,完全符合“毁灭之神”的特点。综合起来看,如果说萨里姆暗指的是“保护神”毗湿奴,那么湿婆就必然是对立面的“毁灭之神”。

除了对应印度教的“毁灭之神”外,湿婆还对应《圣经》里的撒旦。撒旦是《圣经》中的堕天使,因为骄傲自大,妄想与神同等而墮落成为魔鬼,被看作是与上帝的力量相对的一方。在《午夜之子》中:“人人都知道湿婆少校喜欢勾引女人,讨女人的欢心,专门给有钱人戴绿帽子,一句话,简直就是条配种的公牛。”“但是他有个怪毛病,那就是无论那女人多漂亮、多性感、多可爱。女人只要一怀上他的孩子,他便与之一刀两断。”从以上对湿婆生活的描写可以得出,他是一个放浪形骸,浪荡的邪恶之人。同样,撒旦在《圣经》中的形象就是一条古蛇,在世界末日的审判日被击败。撒旦具有“诱惑者”的形象,诱惑人类(比如诱惑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诱惑约伯),也作为恶魔之王诱惑人类犯罪。而湿婆则是诱惑女性,让她们怀上孩子之后却又抛弃了她们。本质上来看,湿婆和撒旦都是在引诱人犯错。

小结:《午夜之子》的译者刘凯芳说:“魔幻和印度历史永远是鲁西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本书中(《午夜之子》),预言、征兆、特异功能等离奇的故事蒙上了印度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又带有政治讽刺意味。”在《午夜之子》里,鲁西迪将多种叙述手法糅合在一起,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重合,用魔幻现实主义作为利器为读者展现了一部生动有趣却又引人深思的印度次大陆的真实历史和虚构故事。

参考文献:

[1]高蒙. 以魔幻现实主义解读拉什迪《午夜的孩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2]韩文菊. 对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09.

[3]武艳. 萨尔曼·拉什迪作品中对印度历史的重写[D].大连外国语学院,200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人物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相信不可能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